39. 第 39 章 棉花

A+A-

    第二天,李寒收拾那一背篓的果子。

    一般的枣子是秋初便收成,但平山村的这个枣子,可能是品种原因,成熟的略晚。相对的,生长的时长更久,这个枣子便越加的大、饱满、甜。

    大壮送过来枣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颗粒圆润,色泽饱满,尝一口,又脆又甜。

    除去枣子,大壮送来第二多的便是梨子。

    冬日里烧坑,人是变得暖和了,但相对的,便容易变得燥热。如果!!吃上一颗冻梨,便可以稍稍缓解这种焦躁。因此梨子在城里十分的受欢迎。村里人如果山地多,便多会种些梨树。无他,城里人喜欢,卖得上价钱。

    李大壮送过来应该是头一批的梨子,个个散发着梨香。

    李寒停下来了一会,大树叔家就三个男人,记得大树叔外表也不太收拾,但却没想到这么细心,送过来的果子个个都是挑上好的。

    思索了一会,李寒决定把这些梨子熬成梨膏,这样不管什么时候想吃,随意挑一勺冲水喝便可。

    冻梨毕竟过于寒冷了,那体弱多病或者年纪过大或过的便不是那么适宜。但梨膏冲水却是暖呼呼的,大部分人都可以喝。

    古来这种喝法就有,但平山村却并未见过。如果可以就此带出一种新吃法,让更多的梨子卖得上价钱便好了。

    想干便干,李寒找来大木盘,把梨子洗干净,切成细块,最后用石磨将梨块磨成沫,最后连沫带水放进大锅中慢火熬煮。待煮到熟透之后,再将渣滓滤出,将梨水熬成膏。

    明黄的火焰在锅底静静燃烧着,这一锅梨子水慢慢的煮出了浓郁的梨香,满室飘荡,让人仿若置身一片梨树林

    ******

    忙碌的日子过得快,果然如韩师傅所,李贤东家里这口井,水浅,才挖了七天,不过三丈深,这水已经沁得挺快了。

    “来,趁着现在水积得不多,一口气,把井挖深了。”韩师傅憋着一口气,“东家,你让夫人和姐避让一下。”

    李寒琢磨着应该是进水了,这水都漫到韩师傅腿肚子了,估计是穿衣不便,要脱衣服,便让她们避让开去。

    王氏自然更无意见,两人提起背篓,拿起摘果子器,带着干粮,便上了山。

    现在有了摘果子器,王氏和李寒也可以放心摘果子了。

    李寒和王氏从村里一直往山地里走,隐约总见长长的竹竿在林间若隐若现,看来这摘果子器普及得还挺快。

    母女两来到山地里第一件事,还是先看看三七的发芽情况怎么样。李寒逐一扒拉一下这些苗,杂树掩映间,这些苗生长的情况还挺好。

    立冬已过,林间早晚温差极大,再冷一点,他们便难以时常过来护理了。

    不同于后院菜地里的那批种子,夜间可以盖上稻草保暖,日间可以掀开稻草充分日照,还可以时常添水保持湿润。

    林间的这些幼苗,大部分时候都只能靠自己。

    李寒这希望这批幼苗可以尽快长大一点,好抵御接下来的寒冬。

    巡视了一遍苗的生长情况,按例浇了水,王氏和李寒便竖起摘果子器来摘柿子。

    现在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摘回去削皮晾干做成柿饼,刚好过年的时候吃。

    到下午,两人已经摘了满满一背篓的柿子。

    摘完柿子,又去摘了一颗枣子树,两人便准备回家去。

    即使李寒再三要求,王氏也只给李寒背了一个浅浅的篓底。

    上次见到张大夫,李寒问了句有没有方法可以长高,张大夫让她少背重物,压着就容易长不高。

    李贤东和王氏自此将张大夫的话奉为圣旨,如没有必要,绝不让李寒再背背篓。

    走到半路,陆陆续续遇到村里的其他人。

    “寒啊,寒她娘。等我们一等。”林间传来熟悉的叫声,李寒两人停了下来。

    待来人走了过来,才看到竟然是李贵前的媳妇赵氏。

    “赵伯娘。”

    “老远看着你们两个,来,给你几个果子,甜甜嘴。”

    赵氏一扒拉,给李寒的背篓里放了一大捧枣子。

    关于李寒背篓里只有一丁点果子,赵氏丝毫不出奇——对于自己这个隔了房的妯娌一家,赵氏现在也算了解了,一个女儿,不得宠着点嘛。

    再,要赵氏自己,有寒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自己也宠着。

    “伯娘,不用了。”李寒连连摆。

    “我要就要,自己家里有的,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让你拿便拿着。”赵氏拍板道,又转了个话题,“你家水井挖得怎么样了?那师傅咋样?”

    “挖出水了,估摸着今天过后,就得停几天,然后再来淘井,最后砌井壁就成了。”

    “呦,这么快便挖出水了。”赵氏惊讶道,这也太顺利了吧。

    “可不是,韩师傅也没想到我们家水位这么浅,这比预期快了好几天。不久我们家便可以在自己家里打水用了,以后不知方便了多少。”

    “这样呀。”赵氏嘴里赞叹,神情若有所思,李寒也不打断她。

    这人有钱了,就舍得花钱去改善生活了。

    这着,旁边又有一家人赶上来了。

    “寒妹子,贤东婶子,贤前婶子,我正着眼熟,果然是你们。”来人殷勤的。

    这是一个略带黝黑爽朗的大娘,年纪不,却是跟李寒同辈,她也不在意,极自然,“寒妹子,我听那摘果子器是你想出来的,你这脑袋瓜子怎么能这么灵性,这可省了老大功夫了。来,尝尝我家的枣子,今年有了这摘果子器,再偏的枝头也能摘到了。”

    “范大嫂,不用客气了。”李寒记得这大娘姓范,跟自己学过炒杜仲,连忙推辞。

    “嫂子让你拿你就拿,自家种的,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甜甜嘴。不拿就是看不起我,咋的,这么好的一个摘果子器,还值不得你吃几个枣子。”范大嫂状似生气。

    “寒,你范嫂子让你拿你便拿着,这村里人,都承你这份情。”赵氏劝道。

    盛情难却,李寒便收了起来。

    不料回家的路上,又遇到摘果归来的几家人,各个便都给李寒塞了一大把果子,因着李寒框里都是枣子,众人误以为她喜欢枣子,便都塞的枣子。

    弄得回到家,李寒原本浅浅的框底,如今多了大半框的枣子。

    家里,韩师傅等人已经在收拾东西了,赵氏绕着李贤东家的井看了一圈,心里琢磨了一下,爽快开口请韩师傅到自己家看一看,如果合适,自己家也想打口井。

    韩师傅见东家不介意,听称呼,又是极其亲密的亲戚,便同意去了。

    连李贤东都跟着一道过去,顺便看一看。

    “你伯娘现在才来打井,能来得及嘛?”王氏担心的问。

    其实也有点担心韩师傅再接一单,会不会影响自己家这个进度。

    “娘,莫担心,咱家的进度是比预期快的。再,韩师傅只是先去看看情况,爹也跟着过去了,即使二伯祖父家也要打井,也会商量好工期的。”李寒安抚道。

    李寒对这并不算很担心,古代艺人,基本就是在一个地方活动,因此并不会为了一时半会的利益,败坏了自己的名声。

    果然过了约莫半时候后,李贤东回来了。

    “韩师傅看了地,是大概率能出水,但出水位置可能比我们家深一点,如果要打井,他可以把他师傅一起叫过来,趁我们家淘井的功夫,把他们家也挖上了。二伯便拍板做了决定,现在马上挖,今冬前边可以用了。”

    “那倒是挺好。”王氏听到没有耽误自家挖井,便放了心。

    “韩师傅还有师傅啊?那是不是比韩师傅厉害多了,价钱也贵多了?”李寒好奇的问。

    这古代艺人的师徒链条还挺严格的,一环扣着一环。

    “韩师傅的师傅就是他的岳丈,价格倒没有贵上多少,毕竟韩师傅也是老师傅了,还正值壮年。”李贤东解释道。

    “原来如此啊。那韩师傅当年一定挺得他师傅的心。”不然怎么会把女儿嫁给韩师傅啊。

    完韩师傅的八卦,李贤东又了另外一件事,“我去二伯家,看见他们家晒棉剥棉籽,我才发现我们家今冬没有棉花。我在二伯家订了00斤籽棉,到时候剥了棉籽,约莫能有30斤皮棉,到时后咱们家做两床斤的厚棉被,然后咱家一人一件起码3斤棉的过冬棉衣。”

    自己家第一次过年,还挣钱了,很是应该体体面面暖暖和和的过年。这笔钱,李贤东花得很大方。

    “一下子做这么多棉被棉衣,那得多少钱啊。”王氏心痛道,“我的旧棉衣还能穿着。”

    “没多少钱。城里收籽棉20文一斤,二伯也20文一斤给的我,好今年的籽棉给我挑大朵的。到时候自己把棉籽挑出来便成了。如果要去城里自己买棉花,今年的摘了棉籽的新棉花,起码要0文一斤。”

    李贤东往日管着老宅家的田间事务,虽然话不多,但其实心极细。

    “那一件棉衣岂不是要2吊钱。太贵了,要么我的棉衣便先不做了。”王氏心痛道,起码可以省个200文钱。

    “娘,你那件棉衣,都不知穿了多少年,哪里还保暖。”李寒打断王氏。

    王氏那件棉衣,不知道多少年了,又板结又硬,根本不保暖。

    “大件在棉被,你一件棉衣能省多少,再,我跟爹都穿着新棉衣,就你一个人穿的旧棉衣,搞得爹好像在虐待你。”

    关系道李贤东的面子,王氏不话了。

    “而且,祖父没有给咱们分棉田,咱家一点棉花都没有,如果要去城里买现成的棉花,那花的钱更多呢。现在爹跟二伯祖父家买籽棉,咱们有空闲的时候便把那棉籽挑出来,这不是又省了半吊钱。这省了就是赚了。”

    李家种棉,00斤籽棉大概可以出30斤皮棉,从李生义家买00斤籽棉要2000文,如果从城里买30斤皮棉得2400文,这个数一算,李贤东还真是省了400文。

    就是剥棉籽花功夫,不过他们家分的田地少,农活便相对的也少了,加上杜仲也炒完了,无非是过年前缩在家里剥棉籽罢了。

    这古代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人人天天不停歇的劳作,剥点棉籽不算什么。

    李寒这个时候是这么想的。

    听李寒这么一分析,王氏方压下心痛,李贤东更觉得自己这决定英明不已。虽然他爹他家没有人会织布,不给他分棉田,但是分家了,没有棉田,他已经可以靠自己穿上新棉衣,盖上新棉被。

    即使在李家老宅,棉花也不是能用来自己家穿用的,大部分都要卖掉。

    这么多年,李寒也只得一件旧棉衣。

    吃饱穿暖,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如今吃饱是满足了,穿暖也很是该提上日程了。李寒赞同李贤东这个决定。

    不过,这古代,棉衣可真贵啊。

    李寒皱了一下眉毛,因着怕李寒母女偷学了织布的功夫,再加上,挑棉籽的轻巧活轮不到她们母女,李寒先前对自己家棉田了解不多。

    不过,似乎棉田产量不高?

    次日一早,李贤东一家刚刚吃完早饭,李生义便派了最的孙子李家宝过来叫李贤东一家。

    “贤东叔,我祖父让我来叫你过去。借了族长家的称,让你过来看着,给你称籽棉。”李家宝今年0岁,是李生义最的孙子。

    虽然是亲戚做生意,但是亲兄弟明算账,这种事情还是当面一交钱一交货结算清楚的好。

    “好。等我一会。”李贤东便入正房里,摸出两吊钱,跟着李家宝出了门。

    两吊钱的棉花,那实在是一个大件了。王氏一边整理东厢房,一边往外张望。

    李寒倒没有这样心急,毕竟买床棉被和买几件衣服嘛,李寒觉得不是什么大事。

    然而,等李贤东进来的时候,李寒突然发现自己想岔了,这买的不是两床棉被+三件棉衣,而是两床棉被+三件棉衣的原材料——籽棉,结结实实的四担籽棉。

    李贤东打头,挑着一担籽棉先迈步进了东厢房,后面李生义家的三个孙子跟上。

    “来,放这儿便成了。”李贤东道。

    三个年轻伙子,轻轻巧巧的抽出扁担,最大的那个开口道,“贤东叔,那我们走了。祖父了,你家没那么多箩筐,让我们把扁担带回去就成。”

    “也成。”李贤东道,几担箩筐嘛,村后砍些竹子自己编就行了,就是费点功夫。

    两家人都不在意这个事,三个伙子挑完籽棉便快步离开了。

    “这可是好籽棉。”王氏拿起一朵棉桃,洁白,硕大,没有多少残梗硬壳残留。

    “可不是,今年天气好,这棉花长得也好。”李贤东也蹲下来赞叹道,“我也是在二伯家看到这籽棉好,方狠下心来置办的。这样的好棉花做的被子,盖十年还是暖的。”

    “嗯嗯。”看到实物,王氏眼里便有了光,也不可惜那花出去的两吊钱了,这棉被棉衣,也是能当钱的大件呢。

    只李寒,扒拉开一朵棉花,看着藏在里面的一粒一粒棉籽,“娘,我们就人把这棉籽一粒一粒的挑出来?这过年前完不成吧?”

    “肯定是挑不完的。不过没事,我们先把做棉衣的棉籽先挑出来,过年时便有新棉衣穿了。棉被的可以稍慢一点,这年前年后呀,就是要挑棉籽的活。”

    以往王氏和李寒轮不上这剥棉籽的轻巧活,如今能自己剥棉籽,王氏也不心疼了,开始变得兴奋,已经在想象自己一家穿上新娘衣的样子。

    而李寒眼前一花,她之前对于客观了。日日坐在炕上工挑棉籽,虽然不咋受冻不咋劳累,但这效率得有多慢啊。

    可恨自己不是械工程的,记不住前世梳棉的结构。

    王氏干活,那是相当的麻利。早上买回来的籽棉,吃完早饭,干完其他的杂活,王氏已经整好两个箩筐,准备和李寒一起挑棉籽。

    李寒明知这工活极其磨人,但是,谁让她只记得惠特尼扎棉的名字,记不住惠特尼扎棉的原理。

    没办法,只能用着这传统工的方法剥棉籽。

    只是,大半天过后,李寒看着自己重复一个动作快要抽筋的双,自觉自己就是一个没有带脑子的器人。

    但即使如此,剥出来的棉花也只得半箩筐。效率极其低下。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李寒,你想个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