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秦王扫六合3 秦始皇、诸子百家

A+A-

    秦王政十年,吕不韦连坐嫪毐之罪,免去了相国一职。嬴政自十三岁登基,委国事于大臣,到如今铲除嫪毐,罢免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权。

    在天际出现异象之前,嬴政正在读韩非的孤愤五蠹等著作,并对李斯:

    “嗟乎!寡人要是能够见到此人,并且与他交往,死也不遗憾了!”

    李斯:“这是韩非所著之书。”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爱好刑名法术之学,其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黄帝与老子。

    他与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

    先前,因为韩国间谍一事,秦国之内大规模地搜捕、驱逐从诸侯国来的宾客。李斯上书劝,嬴政便废除了这项驱逐宾客的命令。

    当是时,李斯又趁劝,可以先攻取韩国,以恐他国。

    他们商议完攻打韩国之事,便来到殿外,恰好看见天幕之上风起云涌,金宫银阙,凌空横亘于流云之间,巍然耸立。紧接着,天幕出现“秦王扫**”五个篆体大字。

    饶是未来的秦始皇,也是暗暗吃了一惊。

    嬴政与李斯不约而同地停驻下来,凝眉举目看向碧空之中。那五个流转着光华的大字,及其左上角“春秋战国系列”的字,刹那间盈视而又骇瞩。周围早有人对着天空顶礼膜拜。

    嬴政微微昂首,表面不动声色。

    只待片刻,忽然惊风飘白日,那些令世人惊诧万分的几个文字,又在弹指一挥间消失不见。

    旋即,高空之上回荡起阵阵天音,伴随着恢弘大气的曲调,声声皆传入世人的耳内。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诗言: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其中,秦王扫**,也即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便是我们本期将要讲述的主题。

    秦始皇,是本期的重要人物。

    原本应当是响彻云霄的音量,但在传至每一块大地之时,却又神奇而又令人难以置信地恰到好处。

    咸阳宫内,李斯已经震惊得不出话来。

    不管是之前的“秦王扫**”,或是那首李白所写的诗文。天幕之上,所示天下的文字,竟然与他们秦国的文字十分相像。天人之语,虽非平时所用的语言,却也可以听懂许多。

    李斯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之下,成功解读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顿时心生欢喜。

    他原本是楚国人,跟随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之后,考虑到他们本国的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再加上六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一个是可以为其建功立业的。

    而秦国不同——

    自秦孝公以来,东周王室的形势与地位衰微,诸侯之间相互兼并,关东化为六国,而秦国则乘胜征服了诸侯!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好像郡县一般!以秦国的强大、秦王的威能,应当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实现天下一统!

    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这恰好是他们这些布衣出身的游者,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大好时!

    李斯于是向荀子辞别,西行入秦!

    当是时,李斯看见天幕所言所现,不由得有些心潮澎湃。他当初的选择!可太正确了!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不正是他们现在所图谋的事情吗!现如今,这就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时!

    如若等到诸侯复又强盛起来,相聚在一起订立合纵的盟约,到那个时候,即使有类似于黄帝般的贤能,可就也已经不能再吞并它们了!

    李斯心里的大局展开,由此诞生一个合乎情理的想法与猜测,这与嬴政也不谋而合

    “秦始皇,当是寡人!”

    如今的秦王、未来的秦始皇,昂首看着天幕之异象,倒要看看天人是如何评他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春秋战国的大势。

    嬴政:好,寡人等着你。

    秦始皇,必是寡人。

    李斯:

    怎么突然话锋一转?先好好听。

    公元前22年起,至公元前4年止,凡二百四十二年,孔子因鲁史修春秋,后人遂称为春秋时代。

    其后第二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灭六国的前一年,共二百五十九年,称为战国时代。

    无怪乎宫商羽是一个扑街p主,视频开头没有爆点,内容也毫无趣味可言。

    只是按照自有的一套逻辑。

    常常自得其乐。

    没错,宫商羽之所以做视频,仅仅是为了自我欣赏、整理之用。

    从没想过,自己要有多少播放量。

    然而,在宫商羽丝毫没发觉的情况下,春秋战国系列:秦王扫**的在线观看人数,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疯狂增长!!

    霸主们:分析大势?我爱看!

    如今天人现世之用意还未可知,听取大势之分析,搞不好可以逆天改命!!虽然绝大多数人的心里,对上天的安排有些惶恐而不敢违逆,但他们也几乎没有不往那个方向想的!!

    天命之外,事在人为!!

    万一在窥见一丝天之后,可以扭转乾坤,或至少、可以保全自己的国家与后代呢!谁知道,天人的用意,是否便是如此!谁没有会,与秦国争霸、争天下呢!

    诸国的国君们。

    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些。

    而未来将会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却是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极为不起眼的关键词。

    后人。

    他暂且按下心中的疑虑,继续听天幕下去。

    除了嬴政与诸国君之外,春秋战国还有另外一批人,他们的关注点与前二者都不同。

    这些人,有着第三种关注点。

    ——孔子???

    ——鲁史??春秋???

    孔子因鲁史修春秋,遂称为春秋时代??

    诸子百家之中,认识孔丘、孔仲尼的,不乏有许多人都大为震惊了。

    因鲁史修春秋

    除了鲁国的孔仲尼,还能是谁??

    他、他竟然可以得到上天的点名??竟然用他编撰的春秋,作为一整个时代的名字??

    诸子百家:不是,凭什么啊!

    不服!!!!!!

    孔子正在鲁国,根据鲁国的史书而作春秋,听到这里,啪地一下竹简掉了。

    他的弟子,也纷纷惊叹、赞美他的牛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齐国,晏子大为震撼。

    自从大贤之息,周王室已经衰落,礼崩乐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孔子还在讲究什么仪容服饰,把礼节搞得很繁琐,愣是规定那些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投足的节度

    那些乱七八糟的繁文缛节,几代人都学不完!从幼年到老年,也不能穷尽他所谓的礼乐!

    不仅如此,儒者们能言善辩、言辞流利,又倨傲任性、自以为是,崇尚那些丧事的礼仪、竭尽哀情,甚至可以为了葬礼的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还有什么四处游、乞求官禄,就不了。

    晏婴:怎会如此啊!!!

    可恶!

    是谁都不能是孔丘啊!

    晏婴还曾经劝他们国君:不要听孔丘的!不要听孔丘的!不要听孔丘的!

    晏婴:难道他错了??

    邹国,孟子大为震撼。

    孟轲曾经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子思,就是孔伋,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

    孟轲学业精通后,去游了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然后又去了魏国,梁惠王非但不认可他的主张,还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际

    唉!其实来也是。

    在孟轲的时空里,各国都在实行变革。

    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国、魏国,也都曾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与宣王则任用孙膑、田忌等人,使诸侯国来朝拜。

    天下都在致力于搞“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在这种时候,他称述尧舜及夏商周的德政

    确实是有些不合时宜了。

    当孟轲发现天幕似乎在颂扬孔子,以孔子修鲁史作春秋而命名这一个时代——

    孟轲:!!!!!

    他们儒家,就是坠棒的!!!

    天不弃我!!

    孟轲决定回去整理诗书,阐述孔仲尼的思想学,还要写自己的孟子!!

    孟轲:回家乡去了!!

    墨子

    墨子也十分震惊。

    他曾经学习过儒家的学,也曾受孔子之术。

    不过,墨子觉得。

    孔子的礼节实在是太繁琐了!!厚葬死者会浪费好多钱,让百姓变得贫困。长期服丧,也完全没必要,反而伤生害事

    像是夏禹治水的时候,亲自拿着畚箕和木锹去疏通黄河,烧火的余烬没来得及排除、衣服弄湿了没来得及擦拭,死在山陵、就葬在山陵,死在胡泽、就葬在胡泽。

    像是这样,节财、薄葬——

    那多好啊!!!

    所以,上天为什么选择了孔子?!

    “节用”、“节葬”,难道不应该吗?废除那些划分等级的礼乐,难道不应该吗?

    墨子:我不懂,但大为震撼。

    墨子:气到昏厥jpg

    除了繁琐的礼仪之外,他们墨家,还觉得孔子“述而不作”。他们要,“述而且作”!!!

    还有,人与人是平等的!不要等级!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难道不应该吗??

    墨子:好,什么天命?

    都给我爬吧。

    我墨翟,不认天命!!!!!

    墨子怒而写下:非、命。

    其实,在这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谁也没想到,孔丘还有儒家——

    将来,居然会那么出息!!

    什么因为孔子编撰春秋而将之命名为春秋时代,这绝对只是凑巧吧?绝对是凑巧吧???

    诸子百家:窒息jpg

    法家、名家、杂家、农家、兵家、医家、家、纵横家、阴阳家:接二连三地震惊!

    除此之外,还有道家的诸位。

    庄子

    庄子表示无所谓。

    老子

    老子觉得没问题。

    我们道家,主打的就是一个佛系!

    况且孔丘还曾经受业于老子,况且老子他们也真的觉得,这无所谓、没问题

    不过,对于那些所谓的礼法。

    该蔑视,还是要蔑视的!

    该否定,还是要否定的!

    诸子百家这边,短暂地沸腾完之后,天幕上的视频依然在继续,有神妙的天人之声传来:

    东周以后,周王室衰微、不能号令天下,而诸侯争霸之局起。

    春秋时代,大国主要是晋、楚、齐、秦,其后起的,便是吴、越。

    秦王政听着这些春秋之局势,又想到天幕刚才所的内容:战国时代跨越了二百余年,以秦灭六国的节点为终止。

    嬴政断定,自己是生活在战国时代!

    而春秋时期的霸主们,则是从天音上,分别听见了自己的国家名号。

    晋文公:猛一抬头jpg

    天幕!居、居然第一个念了晋国!这一定有它的深意吧!(拖下去冷静一下

    楚庄王:意料之中。

    楚国!如此强大!怎么可能会没有姓名!寡人倒要看看,这天下大势究竟如何!

    到时候!让楚国效仿着后世崛起而一统天下的秦国,寡人给他来一个如法炮制!

    齐桓公:吴、越?

    听起来完全寂寂无闻,恐怕是在他作古之后才兴起的。那一带,如今还是未开化之地。

    齐桓公:这么,寡人生活在春秋时代!而且很可能,还是春秋时代的早期!

    秦穆公:

    秦穆公还没反应过来。

    他还停留在之前的震惊与大喜之中,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寡人只要想想就激动!

    不知道是哪位贤能的子孙后辈做到的!!

    除了这些霸主以外,列国的国君也纷纷感到愕然与惊奇,试图从光幕之中窥晓天。

    周天子:很好,被点名批评了!

    历代的周天子,都开始扶额汗颜,但他们又都没有办法,他们衰微是真的衰微了!!

    没办法,江山只能改姓秦了。

    他们根本无力回天!!!

    却不知是哪一位秦王,最后定六国、大一统,取代了周朝,收服了天下?

    历代的秦王,也在聚精会神地观看!

    苍天、苍天——

    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啊!!!

    秦始皇是谁?是谁??

    秦始皇——

    历代秦王:会不会是我自己啊!!!!!

    作者有话要:  回复秦始皇的宝贝:加更制度!我思考了一下!暂时定为00雷/000营养液,肝一次加更吧!

    ps:速很慢、很慢,短短一章,要写一整天,所以定得稍微高一点,v后还债!

    ps:请一定要谨慎投雷/灌溉,因为我只能保证自己很喜欢,不能保证你们也喜欢qaq

    ps:你们的内容,我会尽可能加!但是不保证一定会有!主要还是会按照自己的节奏与规划!

    *

    感谢投出榴弹的天使:秦始皇的宝贝个

    *

    史记秦始皇本纪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2]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3]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4]大索,逐客,李斯上书,乃止逐客令。李斯因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2]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

    史记李斯列传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2]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3]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

    [4]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史记孔子世家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淮南子要略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论语八佾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