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汉武帝独尊儒术5 秦始皇:我活到了汉……

A+A-

    【元光元年,诏举贤良。

    董仲舒原本是举首,然而经过汉武帝亲策之后,反而将公孙弘擢为第一。

    汉武帝这样的做法,明在当时,他并不满意董仲舒的对策。

    而这名垂千古的“天人三策”——

    却正是后人所据以判断董仲舒影响汉武帝“推崇儒术”的主要材料。

    因此我们难以认为,汉武帝在此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从而开启了新的文治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凝望天幕。

    天音所的“天人三策”——

    应当便是之前动画里展示出来的,“汉武帝”与“董仲舒”之间的,三次策问与对策。

    他们现在已经知道。

    所谓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像秦始皇那样,禁绝了百家的发展——

    于是渐渐生起了吃瓜的心态。

    除了一部分人在弹幕里向汉朝的“后人”询问诸子百家还剩下哪六家之外——

    其他人都在看着汉朝的发展。

    秦始皇也十分好奇汉武帝此人,他能与自己一样,被两千余年后的世人拿出来分析与解。

    恐怕,也是一个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皇帝吧。

    他很好奇汉武帝会采用的治国之道。

    儒家?秦始皇并不看好。

    汉武帝也凝视着苍穹之上,神色颇为复杂。

    其实,他当时并不怎么关心“选择哪种治术”,他更在意的是发现治理人才。

    ——这才是他所期待的。

    当时在汉武帝策问之际,公孙弘的对策所谈,乃是国家治理之术。

    并没有涉及到“崇儒”或是“尊刑名道德”。

    汉武帝皱眉看着天幕,他实在是难以理解这突然出现在高空之上的光屏与声音。

    但除了汉朝之外,秦朝与先秦那些人——

    他们似乎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汉武帝:“”这让他觉得更加奇怪了!!!

    他扭头对卫青与霍去病:“要不你们谁打朕一拳,朕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卫青:“”

    霍去病:“”

    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实际政策,其实是出现于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之后的十年。

    元朔五年,为博士官置弟子,以此作为行政官员出身的途径之一。

    这时候,公孙弘已然拜相。

    那么在这一过程当中,朝廷是否询问过董仲舒的意见呢?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董仲舒应当并不是参与“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

    董仲舒本人,也在观看着天幕的分析与述。

    他实在是不明白——

    为什么自己总是被提出来?

    难道是因为后世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当时的对策,给了汉武帝很大的影响吗?

    不是主要人物就不是嘛!干嘛总是拎出来,还与公孙弘对比啊!很没面子的!

    董仲舒:qaq

    汉武帝则是默默注视着天幕,同时仔细琢磨着“我们不得而知”这一法。

    再联想到“历史事件”“后人”“名垂千古”等等诸多存在着奇怪疑点的辞——

    良久以后。

    汉武帝的内心,终于缓缓浮现一个假设。

    这解历史之人怕不是后世之人?

    虽然这个想法刚诞生出来的时候,汉武帝马上就想否决掉——

    先不在高空之上呈现文字与画面、让画面动起来、将声音传遍天地等等。

    单凭回溯历史,来到他们的时代。

    凡此种种

    这样的事,人怎么可以做到?

    但不知为何,他还是总觉得有这可能性。而且越想越有可能,近乎于确定了。

    汉武帝再一看“聊天对话框”。

    秦始皇之前,还信誓旦旦地跟他,这是苍天显灵,特意在给他们述古今之事。

    汉武帝:“”

    秦始皇得越情真意切、越真实笃定,汉武帝就越怀疑,非常怀疑,疑上加疑。

    汉武帝:“”

    秦始皇,没想到你是这种人!!!

    你给朕等着!!!

    刘彻之前差点就信了。但是无论怎么想都觉得奇怪,就是不出问题出在哪。

    现在,天音里的很多奇怪之处与疑点,都解释得通了。肯定是后世之人,在述历史吧。

    刘彻:朕就不信,秦始皇他没看出来?

    秦始皇,他绝对是在诓朕啊!!!

    刘彻脸上的表情变了几遍,随后一脸复杂地看着随身屏幕里,自己与秦始皇的消息记录。

    [秦始皇:我吃了仙丹,所以活到了汉朝。]

    刘彻:掀桌jpg

    皮!让你皮!朕还差点就信了。

    差点,跟你求仙丹!!!

    汉武帝在私聊里,对秦始皇激情输出,不慎激活了两张“武将”卡牌——

    他看了看自己屏幕里的两张“卡牌”。

    这两张“卡牌”的牌面上,泛黄而斑驳,各自绘制着一位披坚执锐的、勇武的人物。

    卫青与霍去病,发现汉武帝的神色不对。

    他们犹豫着凑近上前一看,两张卡牌的牌面上赫然写着他俩的名字:

    “卫青”、“霍去病”。

    三人面面相觑,汉武帝依旧是一副侧身示意给他们看的姿势,脸上写满疑惑。

    紧接着,他们看见对面的秦始皇那里。

    弹出卡牌——

    这些耀眼的卡牌一晃而过:王翦、王贲、王离、蒙武、蒙恬、蒙毅、李信

    汉武帝:“?”

    你怎么牌这么多!!

    与汉武帝这边比起来,秦始皇那边的牌数可谓众多,在短暂的瞬间,便接连闪过数张。

    随后,销声匿迹。

    在天幕还在播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汉武帝本人——

    不行,他得去多触发一点卡牌。

    至于公孙弘,他主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改变了汉初以来官员选拔的基本制度,建立了以培养和选拔为主导的太学模式。

    至此,历史上所谓的“独尊儒术”,完成了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儒家的众人,与诸子百家。

    他们听得最认真。

    他们知道,天幕所的这样的“选拔制度”,肯定会极大地推动“儒术”的传播。

    虽然不知道“太学”那些东西的具体含义,不过他们也可以猜得出来。

    应该是朝廷兴办学校、推广儒学一类的,还有从儒生里选拔人才等等。

    这些制度设计与利禄的诱惑,肯定会让“儒学”的地位,上升不止一个层次吧?

    墨子: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一段历史呢?

    晏子等人也十分不服气。

    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至少从汉文帝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前兆。而在汉景帝时期,则开始尝试以儒术治理天下。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延续。除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之外,贾谊、晁错、窦婴、田蚡、王臧、公孙弘、董仲舒,他们都是参与这一历史过程的儒生或大臣。

    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中,董仲舒起到的作用,也并没有田蚡与公孙弘那么大。

    董仲舒:“!”又来?

    放过我吧!!!

    其余的儒生与大臣们,也发现了天幕提到了自己。他们,纷纷感到十分愕然。

    汉武帝,汉武帝还在开差

    汉武帝:没必要看后人解自己吧?

    听秦始皇,这种天幕的“视频”会放映各种各样不同的内容,甚至还有制作仙丹的方法。

    汉武帝:?

    等等,最后一项还是免了吧。

    他不信了!!

    尊崇儒术,并不是仅仅因为帝王的个人兴趣,或者儒生的思想影响。

    它其实是西汉王朝所实施的、稳固统治根基的主要治策之一,与汉王朝大一统的进程也大体上是同步的。

    至于这所谓的“儒术”,它的含义相对驳杂

    诸子百家:?什么意思。

    “儒术”的含义,相对驳杂?“儒术”不就是指“儒家”那些人的思想学吗?

    孔子的著作什么的?

    那些什么诗书礼易乐春秋什么的,诸子百家现在都烂熟于心了。

    ——指的是著作的名字。

    难道,“儒术”居然还有其他别的含义吗?

    儒家众:不知为何——

    他们忽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在汉武帝之前的时代,“儒术”通常是指与国家治理有关的仪式、制度。

    西汉前期,“儒术”并不仅限于六艺之学,而是包含了巡狩、封禅、律历、服色等等。

    我们知道,狭义的“儒术”,指的是以六艺之学为基础的孔门学术。

    然而,翻阅两汉时代的文献,会发现广义上的“儒术”,其实是更常用的概念。与“法律”相对,“儒术”当指礼仪制度。

    在汉武帝时代,儒家与儒术也并不统一。

    正如之前所的,这时候的“儒术”已经不仅仅限于六艺了,更多的时候,它与司马谈所概括的阴阳家更为接近。

    儒家众:什么?与阴阳家更为接近?!

    这下给他们整不会了。

    而且儒术又开始分为“广义的儒术”与“狭义的儒术”了?

    “儒家与儒术也并不统一”又是什么意思?

    阴阳家:啊?

    邹衍大喜,道家的一些分支也眼前一亮。因为这阴阳家,本来就可以是道家的支派。

    他们主要提倡道家的“阴阳”与“五行”。

    诸子百家:哦豁!

    难道,又要有什么反转了吗?

    阴阳家,有着“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的主张。

    而这,与“儒术”里的巡狩、封禅、律历、服色一类形塑的王朝形象的仪式化实践——

    有着共同的内在思想因素。

    儒家众:冷静。

    这应该不能代表什么吧?!

    充其量,应该只能是后世的“儒术”吸收了“阴阳家”的一些内在思想?本体肯定还是“儒家”呀!

    他们安慰自己。

    但是天幕又“儒家与儒术也并不统一”。

    儒家众:qwq

    因此我们不能用以前的“儒”,譬如汉书艺文传儒林传的“儒”,来理解汉武帝初年的“乡儒术”。

    汉武帝初年的“儒术”——

    大体还属于行政实践的范畴,主要指的还是与王朝的仪式化形象与仪式化制度相关的知识、政策。

    仪式化形象?仪式化制度?

    他们大致地明白了。

    很多人忽然神色凝重地看着苍穹。

    他们仿佛管窥到了一个时代。

    汉武帝的“尊儒”,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礼仪制度”方面的儒术。第二是“六艺知识与思想”方面的儒术,也就是今天的“儒学”。

    其中第一层面的儒术,即为汉武帝所“乡”的对象,同时也是窦婴、田蚡所好的对象。

    然而,建设这一层面的儒术,所需要的知识,却主要是来自于六艺类文献、以及掌握这些文献的儒生,因而才有了对第二层面儒术的推重。也就是立五经博士、诏贤良以及为博士官置弟子员。

    因此,尊崇六艺的背后,是王朝对仪式制度的形象化、体系化的追求。

    这才是汉武帝时期各种变革的原动力。

    诸子百家看出来了,所谓的“广义儒术”,其知识资源来自于六艺类文献。

    这是在以六艺知识与文献为基础文饰政治。

    这是在以之重建社会伦理,塑造王朝礼仪与形象。

    进而建构出统一的意识形态、文化信仰。

    这是汉王朝在面对当时社会政治上诸多难题之时的自然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以后的儒生与先秦时期的儒生也迥然不同了。他们虽然积极入世,但人格畸形扭曲,呈现出了道德退化的趋势。

    孔子乍一听,愣住了。

    人格畸形?扭曲?

    道德退化?

    为什么?怎么会这样?

    汉武帝时期,儒家高扬的道德品质,更是江河日下,不可与先秦儒生同日而语。

    例如布衣丞相公孙弘,表面上忠诚敦厚,实际上“为人意忌,外宽内深”,以“曲学阿世”,积极为汉武帝的制度建设、寻找各种合理的依据。

    董仲舒:好耶!这下终于轮到公孙弘了!

    先秦儒家听到这里——

    纷纷屏住呼吸。

    前面是“汉代以后的儒生”与“先秦的儒生”不同了,甚至“人格畸形扭曲”“道德退化”。

    现在又是“儒家高扬的道德品质,更是江河日下”?!还有公孙弘的“曲学阿世”??

    先秦儒家开始有些不能接受了。

    儒学发展到这时候,原本的思想与精神面貌丧失殆尽,儒生也一改过去“迂远而阔于事情”的性格特征。

    他们不断地调节自己,甚至调节儒学,以适应统治者的统治,力争成为最得心应的政治工具。

    孔子:啊????

    丧失殆尽、调节自己、调节儒学、适应统治、力争成为、政治工具

    这些一处处关键词,如同一柄柄箭矢,一箭一箭毫不留情地插在孔子的身上。

    孔子:几欲吐血jpg

    他有些站不稳脚跟,直到颜回等众弟子上前搀扶,才稳住身形慢慢地回过神来。

    孔子思量万千。

    孔子木讷:懂了。

    原来“独尊儒术”是这样来的吗??

    这还算他们的学吗?!

    诸子百家: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孔子:g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