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你除了能弄我一身唾沫还能干啥?

A+A-

    “孔山一天能有多少产钢量?”朱棣迫不及待的问道。

    朱高燨竖起了一根指,笑而不语。

    朱棣有些怀疑的问道:“一千斤?”

    一千斤这个数字,已经很高了。毕竟孔山产出来的钢料质量属于上上乘,越上乘的钢料,铸造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就越高。

    朱高燨平静的道:“不,是一万斤!”

    皇帝陛下倒抽了一口凉气,真想把祁王的脑袋撬开看看里面装了什么!

    一万斤!

    朱高燨还真没吹牛逼,孔山炼钢厂五个炼钢炉,一炉日产两千斤,如果炼钢厂继续扩建下去,这个产量还会更高!

    当然,想要扩建炼钢厂,相应的是要在采掘煤矿、洗煤炼焦,以及采购铁矿上都要扩建,这是流水线的工程,如果哪个环节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剩下的几个环节都会被殃及鱼池。

    朱棣又追问道:“孔山的炼钢技术,可以在其他的炼钢厂落实吗?”

    老爷子在乎的不是孔山的产钢量,他在乎的是孔山的炼钢方式,能不能普及。

    从洪武二十八年的诏令:“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开始,官营铁矿减少,民营铁矿增加,民营铁矿的课税率为十五分之一。

    开放民营采炼铁矿,虽然把钢铁的年产量数倍暴增了上去,而国库的收入也丰裕了许多,但这也就意味着官营的衰弱,朝堂已经逐渐失去了对炼钢的控制。朱棣是个有远见的皇帝,他很清楚这一点。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永乐元年时,民营铁矿的课税量为万斤,到宣德九年,民营铁矿的课税量为56万斤。根据铁的课税率推算,永乐元年民营铁矿产量为20万斤,宣德九年则为33万斤。

    到明朝中期,官营铁矿已经全面落后,民营铁矿快速发展,贡献生产钢铁的主力,山西阳城县的民营铁矿的课税量就有50至60万斤,反推产量为00万斤,还只是一个县的产铁量,相当于宣宗时期全国民营铁矿的总产量。

    到嘉靖年间,民营铁矿的课税已经可以用白银抵交,换算下来,全国的生铁课税量为500万斤,相当于产量500万斤。

    而如果孔山的炼钢方式能够普及,只需要先一步普及到官营体系,让官营与民营达到均衡的程度,便可遏制住民营体系带来的影响。官营体系不需要完全覆盖全国,只要能成为民营体系的领头羊,朝廷拥有炼钢的垄断就足够了。

    这才是朱棣看重孔山炼钢厂的原因!

    在老爷子期待的眼神中,朱高燨缓缓开口:“可以!孔山炼钢厂可以普及!”

    孔山炼钢厂的炼钢技术,其实也没有太高的难度,无论是洗煤、炼焦,亦或者是炼钢,最难的技术环节,大明朝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这也是为何明朝炼钢技术能遥遥领先欧洲三四百年的原因!

    ()(e)  只可惜如此丰厚的底蕴,到了满清完全被遗弃,清朝不思进取,完全靠着明朝留下来的技术吃老本,甚至还在倒退!

    嘉靖年间的钢铁产量为9000万市斤。但是到了清朝,铁矿进一步民营化,很多铁矿被废弃掉,清朝铁的产量为4000万市斤,比起明朝减少了5000万市斤!

    与此同时十九世纪的英国已经进行完工业革命,历经几百年的时间,终于追上了明朝的钢铁产量,开着钢铁战舰用火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

    这特么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朱棣一想到未来大明炼钢的前景,不由兴奋的深呼吸。

    但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孔山炼钢技术不是他的,是祁王的。

    这也让朱棣对祁王又爱又恨,爱祁王的才华横溢一肚子的神仙主意,连孔山这片废土都能变废为宝,创造出无限的利益。

    可让朱棣心里刺挠的是,祁王不听话,很不听话!

    朱棣差点就没忍住爆发出骨子里的土匪本性,直接下旨去把孔山抢过来,他最擅长干这种无本生意。若问天底下谁是最大的土匪,那肯定是朱棣了,抢了亲弟弟的朵颜三卫,抢了亲侄子的大明江山。

    不过朱棣最后还是压制住了内心的土匪想法,他的理智告诉自己:如果他敢去抢祁王的孔山,以后就甭想着能让祁王给他做事了!

    祁王和孔山,孰轻孰重,朱棣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他心里多想能驯服祁王,这这子给他老老实实的当儿子,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祁王犹如高峰山崖上的一朵雪白莲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果朱棣想要用权力让祁王强行屈服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就意味着父子之间最后的一点亲情彻底断裂。

    祁王:“你可以得到我的身子,但是你得不到我的心,你除了能弄我一身唾沫还能干啥?”

    朱棣需要的是祁王脑子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智慧,而非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他不可能对祁王使用过于粗暴的段,只能细水长流,慢慢的去忽悠。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皇帝想忽悠祁王,祁王也想忽悠皇帝,你忽悠我我忽悠你忽悠着忽悠,汉王没了。

    “吧,你想要什么?”朱棣对声音有些沙哑,正在努力压制自己心中的兴奋。

    朱高燨义正言辞的道:“父皇此言何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皇想要孔山,儿臣又怎么能去索求回报呢?”

    朱棣心里骂着畜生,表面上却欣慰的道:“你有这份孝心,朕心甚慰。可天底下哪有亲爹抢儿子东西的道理,你若是不想要什么奖赏,那朕就只能强行赐给你了。”

    朱高燨叹息了一声,露出了狐狸尾巴:“儿臣想向父皇索要一地,不知父皇可否准允?”

    “嗯?你要哪里?”朱棣有些好奇,“你吧,只要不是京城,朕都可以给你。”

    ()(e)  朱高燨笑眯眯的道:“倭国。”

    朱棣迟疑了一下:“你要不要听一听,自己在什么?”

    你管这叫索要一地?!

    朱高燨也坦白了:“只要父皇允诺,将倭国的治理权交于儿臣,儿臣便将孔山的五成股交于父皇!”

    五成股!

    这五成股,当然是从朱高燨所持有的孔山股份里扣除的,如此一来,孔山的股份将变成皇帝持有五成,英国公府、成国公府各持有两成,祁王府持有一成。

    孔山的建立者祁王府,到最后反而成了持股最少的。

    但朱高燨觉得很划算,他就算持有孔山的十成股,把这座炼钢体系死死的捏在里,又能获得什么利益?

    无非便是些许金银罢了,没有朝廷的支持,孔山的上限也被锁死了,撑死了也就是每年能为朱高燨带来十几万两的收益,祁王府差这点银子吗?

    可如果把这五成股交易给皇帝,所能得到的利益又岂止是这十几万两!

    等皇帝控制了孔山之后,在朝廷的支持下,孔山将迎来飞腾般的提升,光着一成的分红,每年就能给朱高燨带来至少几十万两的收益!

    从一开始,孔山便是朱高燨打算推出来和朱棣谈判的资本罢了。

    “这倭国,不是朕不愿意给你,只是”朱棣犹豫了一下,道,“你又不是不知道,虽倭国对我大明俯首称臣,可倭国并不在大明的统治范围之内。”

    大明与倭国,早期是被朝贡国与朝贡国的关系。

    明朝与倭国的贸易关系,由于倭寇的骚扰,显得异常复杂。明初几位皇帝曾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来抑制倭寇的侵扰,故对倭国实行羁縻政策,颁赐给勘合,准许他们入明朝贡。

    但是,因双方对“朝贡“的理解不一样,大明想要以此作为“羁縻“段,以消除“衅隙“;而倭国却将其看作是营利之,甚至把某些资金的筹集都寄托在朝贡之上。因此,倭国各大名、寺社往往因争取入大明朝贡而激烈地竞争着,终于在宁波酿成了拼杀事件--“争贡之役“。

    此后,明朝则改变对倭国贸易的政策,罢市舶,中断与倭国的贸易关系,结果在东南沿海一带全面遭到倭寇骚扰,也就是所谓的“嘉靖倭患“。当倭患基本被平定后,明朝虽然在漳州月港宣布开海贸易,但对倭国仍实行严禁政策,且终明之世,两国未再恢复过正常的贸易关系。

    白了,朱棣对于倭国其实没有任何的好感,这就是一头养不熟的狼崽子,他早就想派兵攻打把这个蝼蚁国给灭了。但是发动战争,是要看收益的,如果战争所取得的收益低于发动战争的消耗,这还打个屁啊?

    而朱棣在倭国身上,看不到有任何值得自己发兵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