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小女童与镜子
皇宫之中,清明殿内。国师一脸无奈:“陛下当着文武群臣之面单叫贫道留下,那些清流看见了,怕又要抨击贫道蛊惑陛下甚深了。”“国师还怕他们?”“人言可畏,事关生前身后名,贫道虽不求流芳百世,却也不愿遗臭万年。”“呵呵呵”皇帝笑得十分随意,饮了一口茶,随即转头看向外面。透过纱帘,可见些许绿意。皇宫之中植物不多,是怕成了歹人与妖物的藏身之所,可昨晚一场夜雨,少有的一些植物点缀也明显拔高了一截、绿了不少。青石板中,应是鸟儿或者大风刮来的草种,竟也长出了些许草芽,正有太监宫女在清理。“今早朝堂上,昨夜天降甘霖,城中城外草木皆有异象,韦尚书是祥瑞之象,朕当时看国师神情,国师似是知晓其中原因?”“韦尚书所言不假,陛下乃千秋万世未有之帝王,天降祥瑞也属正常。”“国师不愿透露吗?”“贫道不好。”“怎么不好?”“贫道也只是猜测。”“那就讲讲猜测。”“此次猜测,是真的猜测,因为即使是贫道,也算不到其中缘由。”国师声道,“只是有时算不到,也等于算到了。”“此处只有你我,不要卖关子了。”“伏龙观这一代的传人,到长京了。”“哦?”皇帝想了一下,才想起来。随即神情不由一凝。作为帝王,自是听过伏龙观的大名的,不止是听过,还与伏龙观关联不浅。前朝末年,天下已然分裂,各地诸侯混战,军阀四起,妖魔肆虐,神灵对峙,那可真叫一个民不聊生。大晏先祖算是其中一方大势力,又在各方大势力中算有德行的,渐渐得了民心。据记本朝太祖曾蒙一位道人相助过几年时间,正是在那几年时间中,四方妖魔皆被诛杀,前朝神灵中下界为乱者亦被平定,太祖才得了天下,又被告诫善待黎民百姓,这才有了注重民生与经济的大晏。不知后世来者如何,放眼前边古人,实在没有哪个朝代的百姓比大晏过得更好了。到了百年前,大晏已经逐步衰弱,人口剧增,土地不够养活天下人,乱世之象已显,甚至北方已有人举兵造反,四方势力蠢蠢欲动。听也是一位道人不忍心见天下再陷战乱,流离失所,献出许多妙计,又有何公挺身而出,这才重迎中兴,甚至有了现在的又一次极胜。“国师又如何知晓?”“云顶山崔南溪遇仙一事,贫道实在好奇,便去查算了一番,从民间诸多传闻之中,找到了伏龙观传人下山的踪迹。”“云顶山!”皇帝顿时睁大了眼睛。当时听到云顶山遇仙一事之时,并未将之与伏龙观联系起来。也许是上次伏龙观修士出现在皇室面前已过去了近百年,太久没听过了,也许是一夜一年的仙迹太过惊人,让他觉得那是真仙所为,伏龙观的修士也做不到。“国师又是如何知晓他到了长京的呢?”皇帝想了想,“难道长京城隍”“陛下英明。”“昨夜”“贫道猜测,多半也是他的笔。”“”皇帝仍旧睁大着眼睛。“云顶山一夜一年,已是仙迹,如今又天降祥瑞,滋润京城周边万物,难道伏龙观的修士真是仙人?”“不瞒陛下,贫道昨日才与那位见过一面。”“国师见过那位?”“巧遇。”“他长何样?国师与他了什么?”“贫道请他去了观星楼上,喝了几杯茶,聊了些地府之事。”国师道,“初次相遇,不好细聊,只好聊些天下大势。”“国师与他聊了地府?”“陛下放心,伏龙观从不贪图这些。既然凝聚地府是大势所趋,他们就算不会助其一臂之力,也不会违抗天道民心。”国师道,“何况地府轮回一就连孩童也知道了,他们若真有什么想法,也不差贫道这一番闲谈。”“那位又是怎么看?”“似乎只想作看客。”“既然国师能与之会谈,朕能否请他到宫中一叙?”“贫道也不知他住哪里。”“国师以为”“伏龙观传人生性洒脱自然,贫道与那位相谈半个下午,只觉他更是随性。陛下虽为人皇,想与之结识,还是顺其自然好。”“国师以为,该怎么叫顺其自然呢?”“陛下不特意去找,哪日自然碰见了,自然便可请他一叙。”“也好。”皇帝眯起眼睛,也没什么。继续举杯饮茶,心中惊叹而又羡慕。“不过啊,有些伏龙观的传人性情刚烈,也有些伏龙观的传人喜欢随惩强扶弱、降妖除魔,陛下,朝中有些人恃强凌弱,目无法纪,甚至有人纵容妖魔在城中为乱,好清除异己,为避免冒犯到人仙,陛下还是该多些约束。”“多谢国师提点。”皇帝表情淡淡的,自然知道他的是什么。朝中确实有人骄横跋扈,不过国师的哪是朝中一些人,若真是朝中寻常官员,国师也就约束了,哪里会这么来提点自己。自是与他一个姓的人。伏龙观再厉害也不会轻易诛灭皇室,可不代表他们就会畏惧皇权。皇权只管天下人,不管山上人。就是面前这位鹿鸣山奉天观的国师,不也照样敢隐晦的提点自己约束后人,何况是有仙人本事的人仙。一面铜镜放在了女童的面前。镜中映照出的是一张白白嫩嫩的女童面容,女童没有表情,却有着一双极其灵动的眼睛,头上扎着两个丸子。镜外人看镜中人,镜中人看镜外人,俱都是一惊。睁圆眼睛,下意识将头往后仰了一点,待察觉到对方和自己动作一样之后,又惊了一下。直到看清之后,眼中便都多了一抹疑惑,两个女童同时歪起脑袋与对方对视,眼中从疑惑渐渐转为新奇。时不时抬起眼帘,瞄一眼站在面前的人。“怎么样?”道人收起了中镜子。“!”女童盯着他不话。“你好像很喜欢。”道人着也举起镜子,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和前世常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泛黄的铜镜不同,这面镜子并不泛黄,表面是极度平整光滑的、银白的金属,映照出的人影无论色彩光泽,比之后世镜子也不逊色太多。镜中是一名年轻的道人,于他而言也很陌生。“多少钱?”“一口价!五百文!”“贵了。”“这面镜子连带把柄都是铜的,客官您看看做工、打磨,还有这厚度,掂量一下重量,您就知道了,这个价实在算不上贵。不信的话,客官您尽管到别店去问问,都差不多的。”“能减些么?”“实在减不了了,客官您看上的这面镜子,本身就不挣什么钱。要是客官你买这面大一些的,原本卖八百文的,人倒可以给您便宜些,或者买这个木柄的,也是上好的木料,这个省些铜,卖四百文。”“”宋游拿着这面镜子上下打量。这是一面圆镜,镜面大概有寻常吃饭的碗口那么大,这个大倒是合适,再就不好照了,再大的话,离开长京时就不方便带走了。镜子下方连接着一个精致握柄,以前的镜子很少有柄,因为用得起的都是达官贵人,他们不需要自己拿着镜子,会有人给他们端着,大量的带握柄的镜子明它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背面有云端纹,写着两行字——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宋游拿起另一面差不多的,背面的字不一样了,写的是——见日之光,长乐未央。这一面要好些。“少点。”“客官”四百五十文成交。宋游数了钱,递给店主,随即拿着镜子细细打量一下,握在上确实沉甸甸的,用料扎实,若是保管妥当的话,也许可以用很多年。也许还能长存到千年以后。若是被后人发现,放进展览馆,不知又有多少男女老少将从它面前走过,凑近它细细观赏。“呵”道人笑了一声,拿着铜镜,递给了身边女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三花娘娘以后就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了。不过这面镜子很贵,三花娘娘用的时候还请爱惜,不要将它弄花了,不然照出来的人可就花了。”女童举着镜子也不答,只一边照着,一边跟着他走。这实在是一面镜子,道人一只拿着刚刚好,可女童实在太,脸也,却要两只捧着看起来才协调。走出没多远,又见到了卖陶瓷的。似乎正是一家成窑瓷器的店铺。宋游一走过去便看见了许多瓷器,杯碗瓶壶都有,大多做得精美,也有成窑瓷器的特征——不是青花,便是玲珑。青花瓷白底青花,淡雅隽永,很讨大晏文人雅士的喜欢。玲珑瓷透而不漏,晶莹雅致,也有很多人喜欢把玩,玲珑瓷尤其适合用来喝茶,茶杯之中往往会被技艺超群的匠人雕刻出精美的镂空花纹,花纹有如玻璃,会透出茶水色泽,有助于赏茶。此时店中正有几位异域面孔的人在选购,常听到他们惊叹的声音,店主则为他们讲解,看起来一时无法照顾到宋游。宋游也不在意,心翼翼拿起一个茶碗,放在眼前仔细观察。陶瓷实在是文明中的重要一步。不过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烧制陶瓷已不止是为了生活便利,而更用于观赏、收藏、技艺追求、审美表达和祭祀,于是在物质属性中又赋予了它另一重精神属性,当文明越来越发达,精神属性也越来越重。成窑便是这个时代陶瓷的巅峰。近看面前这个茶碗——白底瓷身之上镂空出了竹叶图案,精致不失雅气,举起来对着天光一看,这竹叶图案透光现象更是明显,仿佛是镂空的一样。又像是白瓷上嵌了玻璃。“这便是我们成窑出产的精品玲珑瓷。别看一个茶碗,制作起来可不容易,不仅要有上好的陶瓷技艺,还要有上好的雕刻本领,在胚胎上雕刻出恰到好处的图案,随后多次施釉填平漏洞,又用特殊法烧铸而成,稍有差池,不是开裂,便是透光不好。”店主不知何时已经送走了那几位来自异域的顾客,对他道,“客官眼光独到,您拿的这件在本店也属精品。”“多少钱?”“要看客官怎么买了,是单买一个,还是成套的买,要不要搭配别的。”“”宋游又拿起了另一个。这个不知是茶碗还是什么碗,开口比先前那个要大一些,也要低矮一些,相比起来更靠近吃饭的碗。而它身上的镂空图案由竹叶变成了碎花,碎花之间还多了一条条天青色的纹路。“客官果然好眼光。”店主立马道,“此乃玲珑瓷与青花瓷的结合,融青花技艺之长,集雕镂艺术之妙,夜间对灯慢赏,更是绝妙。”“这个多少钱?”“客官”“只买一个。”“只买一个?”“先买回去看看。”“我们一般成套的卖,最少一个茶壶四个茶杯,卖的是六两银子。”店主道,“别看贵,无论达官显贵、王侯将相,可都喜欢得很,就是异域外邦的人来了也往往爱不释。有些心思活络的,买一套回去,献给自己的国王或主子,即使不能换个官做,也能得个大富贵。”“多少钱?”“收您一两银子,交个朋友。”店主瞄了他一眼,“既然客官是先买回去看看,人也不赚客官钱,客官回去把玩了若是喜欢,再来照顾人的生意便是,放眼整个西市,店卖的成窑瓷器也是品相最好、最便宜的。”宋游拿着把玩,细细的看。碎花图案,比碎米多些精致,但也清新淡雅,并不俗气。简单的青花描绘,像是碎花的叶子又不像,相得益彰,融合完美。宋游既为其中工艺而暗自惊叹,也为其精美雅致而感到惊艳。真想买一套回去,吃饭饮茶用。可惜银钱不太够。那就只能买一个了。买一个也好,也算拥有过了。而如果只买一个的话,这个碗无疑比刚才那个要好一些。宋游瞄了一眼三花娘娘。刚才那个碗太高太深了,不适合给猫儿用,这个就合适,开口大而浅,除了易碎,没什么缺点。而自家猫儿生性俭省,并不会如普通猫一样欠,只要她知道这个东西很贵,要捉很多耗子才能换得回来,恐怕即使不心弄掉了,也会在它落在地上之前将它接住。“便宜点。”“这”一千钱将之拿下。宋游付了钱,拿着碗看向旁边。女童一直站在店门口等他,一只举着镜子,另一只则高高举起,一直在摸自己脑袋上的团子,心翼翼,又充满好奇,似是不确定这个东西是长在自己头上的,又似是怕把它摸散了,看来专心致志,沉迷其中。想来她也已经习惯了,不再对镜子与镜中人感到惊讶了。“三花娘娘。”“唔?”女童转着眼珠子看向他,但不到一息,又飞快的将眼睛转回去,偷瞄一眼镜子里的人,发现她居然和自己一样快,不由大为惊讶。“这是给伱买的碗,以后我们出去,你就用它吃饭。”“也是给我买的?”“是。”“只有一个吗?”“嗯。”“那你没有吗?”“我啊”宋游想了想才:“那我等下逛完的时候买两个馒头来吃吧。”“好的!”“走”道人往前走着。女童一举着铜镜,一拿着玲珑剔透淡雅青花的碗,跟在他身后,时而低头看一眼镜子,时而又低头看一眼碗。身周人来人往,两旁店铺繁多。这里是西市。东西两市之一。到了大晏,已经取消了坊市制度,城中四处皆有店铺、皆可摆摊设点,不过商客本身具有集中性,前朝的南北两市几乎已被废弃,但东西两市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达越发繁荣起来,成了长京一绝。由于东城多达官显贵,西城多贫民百姓和西域人士,东西两市售卖的东西也有不同。东市多卖奢侈品,昂贵之物。西市多卖平民所用之物,此外多卖西域来的香料,多卖丝绸和瓷器。此时从中走过,耳边有叫卖声,也有讨价还价之声,眼前是形形色色的人,亦是各式各样的商铺摊,人间繁荣,民生百态,皆在此中。宋游慢慢走出了西市,却只见门口的公告栏前围了一群人。走过去一看,上边贴了新告示。是解释昨夜长京异象的。大意是讲当今天子兢兢业业,将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朝堂中也是一片清明,历朝历代也比不过本朝本代,当今天子实是一位千古明君。上苍感念于皇帝陛下的圣明贤德,所以天降祥瑞,此乃长京之幸,大晏之幸,叫百姓莫要惊奇。宋游看了,只是露出笑意。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