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高祖不疑留侯,吾何疑于子瑜(五千字大章赶进度)

A+A-

    陈登稳住吕布、填好旧坑又挖新坑之时。

    诸葛瑾让信使送去广陵县的书信和旨意,也都到了关羽上。

    关羽在短短两天之内,做好了部队开拔前的全部准备。

    运兵船的状态都打磨到了最好,帆篷索具最后检查翻修,兵器铠甲也都整备得当。

    只是随军军粮并未多带,最多够吃一个月——刘备这边粮食也不怎么富余,只能算是刚刚化解了粮荒。

    而此前跟诸葛玄联络的信使反馈,豫章郡那边倒是不差这几千人的口粮,诸葛玄是粮多兵少。

    从这个角度,关羽去协防,刚好是就食养兵了。

    孙乾还特地帮刘备算了笔账:这四千人如果在豫章养过明年春荒,那广陵这边大约能少吃两万石军粮。

    关羽做好全部准备后,信使来报,刘备和诸葛瑾也差不多快赶到了。他也就没有争这一天半天,选择了严兵整甲,跟刘备诸葛瑾见一面再开拔。

    十一月初八下午,诸葛瑾和刘备搭乘的运河船终于抵达广陵,关羽直接在城外的河口码头迎接。

    刘备没什么好多的,十几年的交情了,一个眼神关羽就能读懂大哥的关照。

    倒是诸葛瑾这边,关羽很客气很恭敬,坚持要亲自拜谢他去许都帮他斡旋来的官职。

    诸葛瑾反而被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云长何必如此,你领兵十余年,本就有统兵万人的上将之才,区区一个折冲校尉,只是名至实归罢了,你原先不就已经是都尉了么。”

    关羽坚持一揖到底:“那不一样,我原先的都尉,其实也是大哥表的,朝廷并未实授。此番先生进京,除了为大哥要来官职以外,就只有我得了折冲校尉,三弟依然没有实授之职。如此恩义,怎能不谢。”

    诸葛瑾:“怎么能这么,子仲也实得了东海太守,我也得了平虏校尉,以后你我也算同僚,都是朝廷的校尉。我连兵都没带过,忝居其位,那就更惭愧了。”

    关羽发自肺腑地:“先生虽不带兵,运筹之能,却堪称神算,当个校尉绰绰有余,不比我匹夫之勇。”

    最后还是刘备看不下去了,居中当个和事佬:“行了行了,都是自家兄弟,客气什么。云长,哪天你对子瑜,就跟对我这般不见外,那才叫赤诚相待。”

    关羽这才闭口不言,大家又对饮了三碗,并且赏赐了关羽士卒一顿酒肉,便开拔启程。

    诸葛瑾在敬酒劳军之余,还抽空上船视察了一圈,确认关羽真的按照他的要求,在船舱里藏了足够多的袁术军衣甲旗帜,随时可以伪装偷过某些长江江段,这才放心。

    当初张飞灭雷薄时,就得了大几百袁军衣甲。后来破广陵城,城内袁军有来不及撤逃的,至少也被抓了一千余人。

    所以刘备军如今挑出两千套能伪装成敌人的衣服,是没问题的。

    此去豫章,一路上江北要经过庐江郡,那是刘勋的地盘。

    虽然沿江山险之地刘勋不怎么重视巡防,但濡须口等地还有丹阳贼许乾盘踞。

    这些势力,也是随时能派出千人规模的江贼打劫的。

    而沿途长江南岸,当时名义上属于扬州的丹阳郡,但因为地理崎岖,实际并没有被孙策控制。

    当地豪帅祖郎,也是一个丹阳贼,据拥有部众数万,远比江北的许乾还恐怖——千万不要看这个祖郎,他跟孙策打过好几仗,还互有胜败。

    换言之,如今孙策占领的丹阳郡,其实只相当于后世的南京全部、镇江大部(除了刘繇的丹徒县),外加南京的那仨安徽弟“芜马滁”。面积不算大,只是占尽了丹阳的平原膏腴之地。

    而后世芜湖以南那四个安徽地级市,宣城、黄山、铜陵、池州,如今都是“泾县大帅”祖郎的地盘。

    关羽此番进兵,必须心提防江贼大军拦截,必要的时候伪装成袁术军、贴着江北过境,也是一条权宜之计。

    诸葛瑾亲自仔细提点、查漏补缺,确认关羽没有骄傲不当回事,这才安心放船队启航。

    关羽出兵后,刘备、诸葛瑾各自回去歇息,消除赶路疲惫,当天无话。

    次日一早,刘备还在睡梦中,糜竺却早早就来求见,但没敢让人通传打扰,只是在府衙后堂候着。

    刘备辰时过半方才洗漱穿戴视事,听糜竺等候多时,埋怨了侍从几句,连忙出来陪话。

    “子仲何以清晨至此?坐了三日船不累么,有话昨日船上为何不?”

    刘备微觉诧异,还以为是昨晚临时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故,非得一大早来。

    糜竺则忧心忡忡地:“主公,昨日子瑜与我等同船,有些话我不当讲,这才忍到今日。”

    刘备愈发诧异:“子瑜与我等交契至厚,我待之师礼,有什么话要躲着他不成?以后不可如此!”

    糜竺叹道:“主公,这些我岂能不知?对子瑜的功劳、智谋,我都是心服口服。只是此番他进京求官,为其叔谋豫章太守,又为自己谋了平虏校尉。

    年仅二十一岁,官爵已经与云长相当了。而且他的官职,还是在陛下单独召对之前,曹操便已经让人拟好了的。显然是因其年少,才不能骤授显职。

    ()(e)  以子瑜受陛下和曹操赏识的程度,只要他后续对付袁术时再立功勋,不出一两年,定会屡屡加官。到时主公再靠征东将军、扬州刺史的征辟,还能笼络住他么?

    且诸葛玄所领豫章郡,土地人丁皆多于广陵郡。主公让云长助其平定豫章全郡后,诸葛家的势力会不会大到反客为主呢?”

    刘备闻言微微变色:“子仲!你知道你在什么么?子瑜岂是贪慕富贵之人,我与他肝胆相照,岂是名爵高低可以影响的!再大家同朝为臣、勠力匡扶汉室,有何不可?

    即使如今乱世文武多有私相投效。但昔年留侯谒高祖,只为助韩王,高祖尚且不以为意。就算子瑜当初助我,最终是为了助其叔,那也是应该的。他与叔父之亲,难道不该超过留侯对韩王么?”

    刘备这番话,终于让糜竺彻底哑口无言。

    当年张良世代韩相之后,他初投刘邦时就好了“我是希望汉王能助韩王,所以来投汉王”,刘邦也没介意。

    后来张良帮刘邦渡过难关、也帮韩王复位了,张良就辞行去侍奉韩王成,刘邦也没拦着。

    最后韩王成被项羽杀了,张良没了主君,才又回来投刘邦,刘邦依然让他当头号谋主。

    糜竺要是再劝,那就显得刘备的气量不如高皇帝了。

    他只好咬了一下嘴唇,换个辞:“属下并不是希望主公猜忌先生,只是觉得当更以恩义结其心,并无恶意啊。”

    刘备这才释然,拍拍糜竺肩膀:“刚才也是我话重了,我岂不知你是好意,只是有些东西,没必要杞人忧天

    当然,凡是我们能给的,多给子瑜些好处,让他优渥尊荣,那都是应该的,但他眼下也不缺什么”

    刘备自言自语地着,忽然音量低了下来,显然也是想到了什么。

    他再看向糜竺,见糜竺眼神尴尬闪躲,就知道自己猜对了,悟出了糜竺的真正来意。

    刘备想了想措辞,拍着糜竺的后背,诚恳道:

    “子仲,我记得一个多月前,我就跟你推心置腹过,我命硬克妻,婉拒了你的好意。

    但我也过,这份诚意我心领了,我始终视你们糜家如姻亲至戚。

    你若能为令妹另寻好归宿,我也是乐见其成的,毕竟我之妾室,刚刚寻回月余,惊魂稍定。

    只是,此事还要从长计议,徐徐试探,不可鲁莽。子瑜去许都之前,我与他闲聊时,也有偶尔提到他尚未成家,但他似乎很抗拒出远门之前谈婚论嫁,是不吉利,我也不知为何。

    想必此次他即将去豫章,肯定也会嫌不吉利,暂时不想谈这事儿,估计要等豫章回来了。”

    糜竺听完这些,心情复杂。

    一方面他知道刘备不会娶他妹妹为正妻了,毕竟错过了“刘备妾侍都被吕布扣留”的雪中送炭窗口期,硬塞过去也只能是个妾,那又何必呢。

    同理,糜竺那一亿钱的妹妹嫁妆也不会掏了——没有正妻之位,谁会掏那么多钱当冤大头。

    不过,听刘备的意思,他似乎支持糜家笼络诸葛家,而且强调他依然会承糜家的人情,这样看来似乎也不错。

    只是不知道如何搞定诸葛瑾,糜竺还得细想办法。

    糜竺和刘备在府衙密议的同时。

    诸葛家的这个早晨,同样过得不太安生,只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吧。

    诸葛瑾昨晚回府,第一时间就拜见了继母和舅舅,为一个多月的分别未能尽孝而告罪。不过因为疲累,他并没有跟母舅聊太多事,直接就休息了。

    今日一早,用过早膳,他想起该安顿一下家中事务,为后续去豫章跟关羽并肩救叔做准备,所以就吩咐下人准备收拾东西,先把财物账目理一遍。

    宋氏看到儿子的异动,知道儿子是下决心全家搬家,终于决定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宋氏哀怨地询问:“下个月你去豫章,是打算住很久了?不是平贼息战就回来?”

    诸葛瑾一愣:“笮融虽非名将,但毕竟善于妖言惑众,部曲众多,而且他可能还和泾县(宣城)祖郎有勾结,战端一起,不好估算时日,当然要料敌从宽。”

    宋氏闻言,神情落寞地再次拿出礼法伦常:“既如此,岂有寡嫂投奔叔子之理?若是能这般,两年前咱诸葛家便不用分两路南下了,又哪里需要吃这么些苦?

    届时你自去豫章便是,我与你舅自住在广陵。你如此受刘将军重视,本地官吏必会妥善保护我等。此前你去许都那一个月,我这里日常起居也不致有缺,不必挂念。”

    诸葛瑾这才想起来,继母为了避嫌,已经吃了两年的苦了。他自知理亏,又勉强劝了几句,宋氏只是让他不必挂念。

    诸葛瑾只好叹息:“父母在,不远游,此番不知多久能打完仗,母亲不愿去,我岂不是不能尽孝”

    而且在诸葛瑾的计划里,他此去豫章,也不会打完笮融就回来,后续肯定还有一些内政上的事情,以及外交上蒙骗袁术的操作,需要他留下亲自处理,时间就不准了。

    按照汉朝人的道德观,如果是为了救叔,非常急切,暂时抛下父母是可以理解的。

    ()(e)  一旦渡过危,你还一个人在外面浪,可就不孝了——当然,除非是家里还有别的兄弟留下,侍奉继母。

    就好比此前诸葛瑾担任了这个职责,所以诸葛亮和诸葛均才能跟着叔叔走。

    面对僵硬的汉朝孝道,诸葛瑾不得不琢磨:要不把诸葛亮拉回广陵尽孝,把自己置换出来

    然而,就在他捉摸这个计划时,宋氏见儿子难办,终于决心摊牌:

    “瑾儿,我这两年吃了这么多苦,也想明白了。如今刘将军失了徐州大部,琅琊郡估计是拿不回来了,你亲生父母早已合葬,入土为安,我也不是非得百年之后凑这个热闹、硬要回琅琊埋骨。

    既然你能做大事,安身立命,我也就放心了,便自回宋家立户,将来改嫁由身,你也不用被孝道束缚。”

    诸葛瑾大惊:“母亲不可勉强!难道是孩儿志在四方,才让母亲生出此念那实在是不孝之至了!”

    宋氏连忙捂住他的嘴,让他别多想:“关你什么事,我毕竟也才二十六。这次你去许都,我自己想明白了,自愿寻人改嫁。

    前些年只担心你尚未出息,不能顶门立户,才熬到现在。如今你前途远大,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你也不用担心落下逼继母改嫁之名,我其实已想过了,可以先让阿信自立门户,不再附庸于诸葛家,然后将我接回宋家。如此,将来就算改嫁,也是接回娘家后听从弟弟之言,与你无关。再也未必真能改嫁。”

    诸葛瑾没想到自己出远门一个月,继母居然想了那么多长远问题。

    从情感和理性方面来,他当然是不会去阻挠的。

    诸葛瑾是现代人,三观比较人道,也觉得让一个少妇终生守寡挺残酷的,何况汉朝本来就没有这样的要求。

    但不管怎么,宋氏养育了他和弟妹七八年,他肯定心存感恩。

    按照汉朝的孝道,如果宋家已经没了人口,宋氏直接以诸葛家寡妇的身份改嫁,那么还会对诸葛瑾的名声有一定影响,会有外人嚼舌头“是不是这子容不下继母”。

    但好在还有舅舅宋信在,只要让宋家重新自立门户,先把寡妇接回娘家,就跟诸葛家完全无碍了。

    当然,以后无论宋氏嫁得好坏,那也跟诸葛家没有关系了,裙带好处或坏处,都会由宋信承担。

    诸葛家也不屑于靠这些潜在的裙带关系,来获得好处或人脉。

    在这个问题上,诸葛瑾还是非常刚正不阿的。他或许可以不在乎他自己将来的历史形象,但他必须维护二弟诸葛亮的完美形象。

    以诸葛家的实力,不需要靠任何关系,完全靠实力就能崛起。

    所以为了避免落人口实,诸葛瑾觉得舅舅自立门户这事儿,还是应该摆个酒,请一些广陵有头脸的人物做个见证。

    诸葛瑾还得把刘备糜竺送给他的金钱田庄奴仆、还有天子赏赐的财宝,分一些给宋家,作为宋信自立的启动资金。

    这样外人也会夸赞诸葛瑾仁孝,给回娘家的继母都能分那么多家财、以报答养育之恩。

    从这个角度来,趁现在把这事儿办了,貌似也不错。

    因为现在的诸葛瑾还不是非常有钱,哪怕把全部家产都送给宋家,他转眼又能快速捞到好几倍于此的财富,等于是只出了两个月工资就把这事儿了断了。

    如果再过几年,宋家才来闹这一出,不定届时诸葛家已经累财万金,到时候哪怕拿出好几百金,外人也会“他不过只拿出了家产的百分之几分给养母”,听起来名声就不好了。

    “既然母亲已有决心,孩儿自当顺从。外头的事情,孩儿和舅舅会操办的。”诸葛瑾起身一拜,算是了却一桩牵挂。

    因为家中突生变故,诸葛瑾不得不微调了一下近期的日程节奏。

    糜竺那边,原本跟刘备商议好之后,就想上门探探口风。但得知子瑜先生行踪不定,似乎在忙活大事,他也只好先回去等消息。

    另一边,陈群等人近日查询了相关古籍,把以工代赈的管理方法捋清理顺,又实地考察了一些广陵郡民生方面的问题。

    陈群便带着搜集来的资料、想到诸葛瑾府上求教具体如何规划项目,结果也一并吃了闭门羹。

    好在诸葛瑾玩消失也没玩太久。

    仅仅两天之后,就在众人焦虑狐疑之时,诸葛府上终于放出消息:

    子瑜先生已在广陵城内,另行紧急置办了一所体面宅院,赠与其舅宋信。

    明日便要设宴,庆祝宋家乔迁和自立门户之喜。

    广陵城中体面文武,都收到了诸葛瑾的请柬。

    肯捧场给面子的,欢迎来赴宴,一并做个见证。

    ——

    ps:快上架了,所以赶紧先趁着免费,把主角一些琐碎家务事写完,避免上架后占用大家的收费字数灌水。

    这章比较琐碎比较长,但今天还会有第二更的,并不是这五千字就完了,第二更节奏就正常了,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