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我要上天

A+A-

    一句话,再次让所有人的视线聚集到了会议室后面的常浩南身上。

    只不过这一次,他已经几乎感受不到众人目光中的怀疑了。

    清了清嗓子之后,常浩南出了自己的具体计划:

    “现在我们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不确定计算模拟出来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差距有多大,因此完全可以分两步进行验证。”

    “副翼效率的计算本质上是一种流场分析,所以我们首先选择一个确保试飞安全的工况,比如2倍音速、0仰角,然后由我来计算出这种情况下翼表面的流场分布,然后进行一次试飞。”

    “如果这一次试飞得到的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吻合度符合要求,明计算结果的精度没有问题,下一步就可以激进一些,直接在发生副翼反效的工况点附近进行试飞”

    这个想法其实还是受到了之前603所的启发,后者在验证主动颤振控制技术时,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分成两个步骤,在加快验证进度的同时把风险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当然,是可以接受,但终究是不如最保守的逐次逼近法稳妥,还是需要身为总设计师的杨奉畑承受一定压力的。

    这边常浩南的话音刚落,旁边不远处就有一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工程师开口询问道:

    “这个办法在理论上确实可行,但是你的第一步,验证你计算出的带弹状态下翼上表面的流场情况,应该如何进行?”

    由于90年代的传感器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很难实时测量整个翼表面的流场分布情况,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试飞员的主观感受进行判断。

    风洞模型倒是可以,但还原度终究不能跟试飞相比。

    只不过这个问题甚至没需要常浩南回答。

    “赵工程师刚加入工作两年,所以有些事情可能还了解得不多,咱们60所倒是早就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

    这次开口替常浩南解释的竟然是那位老工程师徐进。

    实际上他对于数字化设计本身并没有什么偏见,毕竟搞飞设计的人不可能真是什么老古董,只是单纯觉得林示宽他们几个人光烧钱不干事而已。

    ()(e)  因此他在刚刚看到常浩南带来的报告之后,就非常好奇对方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之前搞歼b的时候,顾委员就是靠着在身上贴毛线观察身表面的气流情况,解决了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抖振问题,现在完全可以再用一次一样的办法。”

    院士这个称呼是993年0月才开始出现的,此前一直叫做学部委员,因此年纪比较大的人一时间改不过来也很正常。

    常浩南看了看不远处满脸期待的徐进,笑着继续补充道:

    “徐工程师的没错,可以在翼表面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贴上毛线,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对应位置的气流情况,等试飞结束之后再跟我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就能得出结论了。”

    而认可这个思路的自然也不只有徐进一个人。

    “分成两个步骤这个思路倒是跟镐京那边前段时间申报的那个先进成果有点像来着”

    眼见会议室里已经有人提到了603所的事情,杨奉畑也顺势开口道:

    “实际上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603所刚刚申报的那个成果,主要完成人正是常浩南博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听了新舟60项目的事情,但因为还没到年底集中进行内部宣传的时候,所以对于一些细节还是不了解的。

    除了杨奉畑等少数领导之外,60所这边此前还没有人知道603所那个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竟然来自京航大学。

    “竟然是他”

    “这么年轻就能能挂上第一完成人,确实厉害啊”

    “”

    这些干一线的工程师,而且还都是从事保密工作的,要是谁发了什么什么论文,可能并不会太在意。

    但航空工业总公司,或者国防科工委内评定的先进成果,那绝对是人人眼热的东西。

    能在里面挂上一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而常浩南看上去最多不到二十五岁的样子,竟然已经是第一完成人了。

    等到众人讨论的声音稍稍平静下去,杨奉畑用中的钢笔轻轻敲了敲桌子:

    ()(e)  “考虑到已经有了兄弟研究所的经验,我认为常浩南同志提出的这个办法应该是可行的,就这么办吧,至于跟飞上天的人选”

    “既然是我负责进行计算,那这个上天的活就也让我来吧。”

    在刚刚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常浩南就已经想好了要亲自去做这件事:

    除了责任感之外,还有个不太重要的原因是他确实想体验一下坐战斗飞行的感觉。

    “现在的条件相比顾老那时候已经好了很多,我可以带一台相上去,把原型翼面上的气流型态给拍下来。”

    当年顾永芬在设计歼b的时候,是带了一部望远镜现场观察,而996年的时候,有光学变焦能力的相已经相当普及,完全可以拍照留档,等回到地面之后再慢慢分析。

    杨奉畑又和旁边的两个副总设计师短暂地交流了一会,然后抬起头道:

    “这件事情我们原则上同意,但还得让空军试飞单位的同志们给你做个体检,确定没问题了才能上飞。”

    常浩南对此自然没什么意见,当年空军招飞体检时,他也只有牙齿咬合不齐这一项不合格的地方而已。

    原本一次稀松平常的例行进展研讨会,因为常浩南的出现而变得无比充实,足足开了六个时。

    当验证工作的所有细节都被确定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当天接近午夜的时候了。

    “那关于翼效率测试的情况就先定下来了,会后常博士和姚博士两位,还有数字化设计组尽快拿出流场的模拟结果。至于飞的问题,我去联络空军的同志,找他们借一架歼教来。”

    杨奉畑用有些沙哑的声音总结道:

    “至于其它组的同志,先继续进行头的工作,如果到时候副翼反效问题得到验证,我们再讨论解决的办法。”

    “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