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十四章 加盟(一)
世子先于公爷发声,这在任何一家都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但永安公似乎一点都意识不到,依旧满面冷肃地盯着黄照贤,等着他作答。
“唔这个”黄照贤一时不知该先行礼还是先回答问题,有些足无措。
之前在心里预演无数次的先行礼、再问好、之后寒暄、再如何想办法切入话题等等步骤,一下子就全被面前二人的表情唬得什么也想不起来。
黄照贤支支吾吾的样子,让宝心里更加惶恐:黄爷爷到底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宝一把薅住黄照贤的衣领:“!我黄爷爷怎么了?!”
楚清:“”
儿子现在速度和反应远超自己呀。
都人靠衣装,衣服穿得合适,很能抬举身份,但眼前之人的穿戴并不能判断出什么。
黄照贤远途而来,穿的是便装,又是求见永安公,不好带下人在身侧,就凭他自己现在心翼翼不敢站直腰杆的样子,和高门大户的管家也差别不大。
所以楚清和宝一听是黄老爷子的家人,第一个反应是家仆,而不是他的儿子,谁让这么多年,也就黄老三来看过老爷子呢。
楚清都想薅对方脖领子了,这人也太肉了,能不能嘎嘣脆地回句痛快话啊!
“不是你爷爷哦不不”黄照贤脸都吓白了:“家父很好,世子爷放心!”
“家父?”宝没松,只是怀疑地上下打量他:“你是谁?”
黄照贤:“家父是黄忠,在下黄照贤,是家中长子,世子可知黄照彦?那是我三弟。”
宝这才松了:“哦。”
然后回身扶楚清坐在主位上:“抱歉了,刚才心急。”
就这么一句,便不再话,连个眼色都没给。
“坐吧。”楚清抬示意。
黄照贤忐忑入座,都不敢擦一擦额头的汗——永安公果真不能当一般人看!
黄照贤感觉无法与楚清母子对视,觉得二人的目光像刀子,时刻准备剜掉别人的眼珠子。
同样是冷肃着脸,他觉得面对亲爹都没有那么大压力,登时想起三弟的话:“许是真正杀过人的,和一般人都不一样吧。”
()(e) 黄照贤鼓起全部的勇气,向永安公及世子转述黄忠的问候、汇报黄忠的近况,这才看到二人的表情缓和下来。
老爷子近来一切都好,最近时不时与户部尚书刘聚一起下棋、喝茶,偶尔还会与洪国公酌一杯。
“黄侍郎此行是?”楚清发问。
这人太肉,等他话实在耽误工夫。
“唔”黄照贤又支吾上了,楚清微微皱了下眉头。
这人都不如他家黄老三爽利。
“哦,还没恭喜黄侍郎高升!”楚清先拱拱,表示恭贺,再不喜,对方也是黄老爷子的儿子,不看僧面看佛面嘛。
黄忠干了一辈子,才到右侍郎的位置,他儿子可是连升六级,直接干到左侍郎了,估计是官场上最不可思议的升迁速度吧?
黄照贤可丝毫没有“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自信,他讪笑着道:“这是托了永安公的福。”
原本还以为自己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终于被上官看到了,才给予破格提拔,心中还有些自得,认为就算熬年头,也该坐上如今的位置。
这次接了与永安公洽谈的任务,才想明白为何自己能连升六级,登时所有的自信都没了,这可真是天大的打击!
“永安公,我这次来,一是替家父来看望您”黄照贤斟酌着,希望能借上老父亲的面子。
宝终于忍不下去了:“你是为我们彩色印刷工艺来的吧?直接你的目的!”
黄照贤是真不适合拐弯抹角的话,他还是不够油滑,只好实话实:“我这次来,是想来参观一下公府的造纸和彩印工艺,如果可能,想问问永安公可否教导一下我带来的工匠?”
楚清不话,她就知道皇帝得打这个主意。
宝:“白教?”
黄照贤:“啊?”
永安公家话都这么直的吗?
黄昭贤都不知所措了:“唔可以吗?”
宝:“没门!”
黄照贤:“”
这还怎么谈?黄照贤用袖子擦了擦流到腮帮子上的汗,永安府怎么春天就这么热呢:“那要收取费用吗?”
宝:“学费?呵呵,你们工部可不会想出的,我们也不挣这份钱;
()(e) 我看你话也是费劲,这么吧,想要我们的工艺,可以加盟;
就是你们出店铺、承担所有经营费用,并向我楚家缴纳一定费用,楚家则允许你们使用楚家的牌子,并教导相关技术,听懂了?”
这这可是黄照贤没有想到的啊。
这是什么意思?让工部出钱、出铺面,开一间楚家的书坊?!
宝仿佛看透黄照贤的想法般继续道:“换句话,就是你们给我开间书坊,伙计、工匠都是你们出,刻印和销售的,是我楚家的书籍,而我们负责传授技艺。”
黄照贤眼睛瞪得溜圆——永安公不是占工部便宜,这是明晃晃占皇上的便宜!
黄照贤满脸不可置信地看向楚清,似乎想求证宝的话有没有效。
在他看来,楚家这是占便宜占到不知死活,哪个傻子会与她们家如此合作?
现在大宣最大的问题是粮食,可不是印刷;没有彩色印刷不打紧,有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谁知永安公楚清只点了点头:“加盟招商问题,一向是世子负责,你与我儿商讨即可。”
楚清有很大把握皇帝会同意。
这次取士,扩招一百人,可见皇帝是要加大寒门学子入仕为官的比例,自然也会加大教育上的投入。
而楚清在把宝的写的书铺满整個大宣后,第二批就要出儿童识字绘本,给大宣扫扫盲。
这也是楚清向皇帝表达和平相处的方式——你对我不猜不忌,我自会让大宣受益。
大棒加甜枣,这是甜枣。
皇帝最重视的永远是皇权,维护和稳固皇权是第一位的,百姓排在后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是集权的最佳段。
只要把印刷的成本降低,而又能印刷出有彩色插图的课本,可以达到楚清曾的“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目的。
书好看易懂而不贵,能上学的孩子会更多,朝廷将来可用的人才也更多!
再有,灾难总会过去,再过两个多月就到夏收时节,可以暂缓粮食危,所以皇帝会把着眼点转移到楚清的印刷工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