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名为平凡
王望尘回到了办公桌旁,“想要展开讲,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话题。今天就暂时不再延展。你看到的东西够多了,需要思考的东西也够多了。我们得循序渐进。”
苏文点了点头,刚才她的经历冲击力太强,让她不禁神情恍惚。
王望尘默默等待苏文回过神,问道:“现在是课后时间。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有些需要拓开讲的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之中得到解答,先不要着急。”
王望尘声音极其温柔,完全不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上位者,更像是经常过来拜访的亲切邻居,这使苏文紧张的心情逐渐舒缓开来。
呆呆回忆刚才的一切,苏文情不自禁问道:“刚才我看到的都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我们怎么知道这么久远的事?难不成这是仙人的法宝?仙人有回溯时光的法宝,才看到了那么久远的过去?可我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法宝的影子,里面也没有半点修仙者的影子,修仙者为什么这么强”
苏文的问题就像泄了闸的洪水,一开始就停不下来。
王望尘静静等待她讲完,才道:“修仙者的故事,就是另外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敞开讲,需要很长时间。
你看到的都是我从凡界带来的知识,画面是通过技术实现的。我们没有任何法宝看到那么久远的过去,只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演,结合各种证据,得出结论。
就像我刚才给你玩的生命游戏,你知道每个规则后,只要知道某个时点的图像,就能反向推演出其他时点的图像。
可惜现实不可能完美,我们或许无法准确找到规则,只能被迫构建一个个理论。
但这总比没有来由的臆想要强得多。
我们收集‘画面’,分析异同,找出其中规律。再用这些规律去推敲和预测。”
苏文忍不住追问:“凡界没有神明保佑吗?你们不相信神吗?为什么要如此费尽心思?”
()(e) 王望尘回答道:“凡界也有许多人相信神明,相信神明能拯救他们的苦难,相信神明能给予他们更好的生活。
然而,一场场宛若死神的灾难让他们看清了现实,无论再怎么虔诚,神明也没有庇佑他们。
当你开始认真思考,当你睁开眼睛看到困难可以通过双克服,你就会找到答案。
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有人过科学也是一种宗教。”
王望尘推了推眼镜,认真道:“科学才不是宗教。科学才不会简单的将问题归结成‘你不够虔诚’。‘你不够虔诚’只是防止漏洞暴露的另外一个漏洞。错了就是错了,科学从来不会百般维护自己的错误,从而塑造完美的形象。当它百般维护自己的错误之时,它就变成了宗教。如果宗教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追寻真理,它也可以成为科学。”
苏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不禁拘束起来。
“刚刚我不会问了一个很蠢的问题吧?”脑海里浮现这个念头,苏文问问题的欲望瞬间减少一大半。
纠结了很久之后,苏文才心翼翼问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选择我?明明我成绩不好,天赋也不算上乘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为什么会选我加入你们的宗门?”
“树枝就是树枝,石头就是石头,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很细微,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并不影响它们的使用。我们总是能‘轻易’地找到它们的某些共性,即便我们不知道这些共性因何而来。”王望尘重复起之前的话。
“共性”苏文喃喃自语,似乎明白了什么,“正因我平凡,你们才选择了我吗?”
王望尘点了点头,没有否认:“构成我们的因素多种多样,出现相同个体的概率几乎为零,从底层逻辑上来,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当某些东西在构成上有极其相似的特点之时,也就出现了共性。我们的认知将那些东西分门别类,我们也一步步将那些东西分门别类,这才一步步研究出了成果。
()(e) 吃饭的是嘴巴,即便动物演化出了千奇百怪的进食习惯,我们也把进食的地方称作嘴巴。柳树,松树,樟树,我们将这些全部称之为树。当我们路过一片松树林时,只会觉得松树就是松树,不会是其他什么东西。
即便有高的有矮的,有胖的有瘦的,我们仍旧将拥有人这种特质的生命叫做人。
人能够创造。就像我之前所,从来都没有哪种生命像我们这样富有创造性,从来没有哪种生命像我们这样能快速改变环境。
正因为我们之间的差别不大,喜欢的环境才会如此接近。可正因为存在差别,人和人之间才是不同的。”
王望尘再次从办公桌上拿起黑板,画了一个山丘,“这是一座山。假设所有人都要跑过这座山,跑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都是最少的,中间的差距不是很明显。如果想要短期内尽可能增加跨过终点的人,该挑选哪个地方的人进行训练?你在山顶,没有在山的两侧,我才选中了你。”
王望尘笑道:“严格意义上来,你是我对外招收的第一个学生。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结交了不少人,他们受邀加入这里。对他们而言,我是亦师亦友的朋友。我从来没有像这样从头教起一个人。”
苏文难以置信,“难怪这里空荡荡的这里究竟有多少人?”
王望尘略有所思,回答道:“如果单算人,大概一百五十六。”
单算人?其他的是跟那个人形械一样的东西吗?
苏文不禁回想起昨天的点点滴滴,犹豫地道:“如果教我为了教会更多像我一样的人,为什么不多叫些人?如果在我身上失败”
王望尘微微一笑,“本来就不止你一人。我这次招了好几个人。他们只是还没到齐。他们会一一抵达这里,接受和你相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