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打劫

A+A-

    这段时间李谕又去了趟上海,主要为了红十字会的募捐活动。

    实在没办法,晚清民国时期,国内的灾情太严重,其中几场大旱灾,因此死亡的人数达到千万级别。

    今年春天的雨水不多,是个非常不好的兆头,所以李谕联系了上海的红十字会,提前做点准备,筹措应急物资,从国外多买粮。

    李谕个人提供20万大洋,足够买来六七百万斤粮食。

    虽然数字看着不,但如果灾情范围稍微大点,就很难办了,只能勉强度过几周的艰难时期,届时还要继续想办法筹措物资。

    从上海返回时,李谕碰见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派来的几个代表,还有法国的学者桑志华。

    桑志华是个搞古生物学的,这几年还在中国建了两个博物馆。

    李谕和他闲聊道:“桑先生要继续扩建博物馆?”

    桑志华:“很有可能,我准备沿着黄河北上,继续进行古文化挖掘,虽然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成果,但我对此充满希望。”

    实话,这时候的中国考古学还是萌芽中的萌芽,搞考古的竟然大都是一帮老外。

    李谕:“古文化?”

    桑志华:“我已经挖到一些史前文明的遗物,估算有上万年历史。”

    “史前文化的遗物年代可不太好估计。”李谕。

    桑志华:“对的,只能靠地质年代,大致估算。”

    他后来在黄河河套地区挖出了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化石。

    李谕悠悠道:“如果借助元素半衰期,其实可以比较精确地估算文物年代。”

    “半什么?”桑志华问。

    “就是卢瑟福教授拿到诺贝尔化学奖的那项成果。”李谕。

    桑志华:“原来是化学,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

    他的话启发了李谕,自己以后完全可以联合几个国内的化学家搞定还未问世的碳-4测年法,绝对是个诺贝尔化学奖级别的发现。

    ——

    火车继续北上,次日天还未破晓时,车速突然渐渐降低,几声刺耳的枪响惊醒了所有人。

    几分钟后,火车彻底停下,透过车窗看过去,上千土匪包围了火车。

    “都下车,都下车!”几名土匪骑着马来回大喊。

    李谕等乘客没办法,只能下车见行事。

    都下来后,上百名土匪立刻麻利地卸下火车上的货物,搬到马车上。

    随后,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土匪头子来到众人面前,他看了看战利品,:“俺是自治军头领孙美瑶,洋人先都出来!”

    他身边有个会蹩脚英语的副,磕磕巴巴用英语翻译了一下。

    这辆火车有几十名洋人,他们互相窃窃私语。

    孙美瑶扬起里的枪朝天放了一枪:“别磨蹭!”

    “qkly!”副大喊了一声。

    几十名洋人只能不情不愿地向前走了几步。

    孙美瑶满意道:“很好!你们派个代表,给警察和军队写封信,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我就杀人质!”

    一个美国人举道:“我会中文和英文,可以写信。”

    孙美瑶看了他一眼:“你是谁?”

    美国人:“我叫鲍威尔,是个美国记者。”

    “记者?”孙美瑶,“非常好,记者是会写信的!”

    鲍威尔问道:“孙首领,写什么内容?”

    孙美瑶:“让军队和警察稳住,就俺们会择期进行谈判,释放人质。”

    鲍威尔一听,原来他不会真的下死,心中大宽:“释放的条件是什么?”

    孙美瑶:“俺还没有想好,到时候再。”

    鲍威尔写信的时候,孙美瑶再次来到人群前,大声:“俺不是什么混世魔王,不会把所有人带走,你们中间,如果和孙先生有联系的,或者参加过海州暴动和毫州暴动的,或者家里田亩不超过40亩的,或者有医巫百工技艺的,俺都放走!”

    孙美瑶随即派了几十个人去一一核实身份。

    有个土匪看到李谕的证件后,讶道:“原来您也在火车上?”

    “你认识我?”李谕问。

    ()(e)  土匪:“俺以前是援法的华工。”

    李谕问:“为什么回乡又落草为寇?”

    土匪:“我们不是落草为寇,我们要反抗!”

    李谕叹了口气,没有再什么。

    土匪把证件还给李谕:“俺知道您,您是好人,孙先生也夸过您,您可以走。”

    李谕:“这几个美国人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来中国是为了建学校;这位桑先生是法国人,搞考古的,抓走也没什么好处。”

    土匪:“李大学士,洋人我们必须作为人质。”

    看来这伙人主要就是劫洋人,扩大事态严重程度,来要挟北洋政府。

    混乱了大半天,临近中午才清点完人数,孙美瑶的大部队押着二十多个外国人和三十名中国人离开了铁路线。

    他们撤退得甚至非常有序。

    火车员工又花了几个时修复了被破坏的一节铁轨,才在惊慌之下重新发动了火车。

    到达京城后,李谕看到报纸已经报道了这场“临城大劫案”。

    各国公使非常恼火,因为这时候能来中国的外国人可没几个是普通游客,大多是上流人士乃至外交官。

    各国公使随即向北洋政府发了措辞严厉的照会文件,在他们看来,这很可能会演化成下一场义和团。

    山东是直系的地盘,曹锟立即命令山东督军带着两万军队前往临城。

    不过公使团担心孙美瑶撕票,决定和他们谈判。

    有意思的是,那个美国记者鲍威尔倒成了孙美瑶一方的代表

    这老哥借着这件事成了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记者。

    最终的结果嘛,是北洋一方向土匪支付5万银圆,自治军改成“山东新编旅”。

    就是——被招安了。

    不过还没当上半年旅长,二十五岁的孙美瑶就被邀到一场“鸿门宴”,六百多人全被关枪扫死。

    他们的斗争经验还是太少。

    话记者鲍威尔知道后异常气愤,认为此举违背了此前签订的协议。

    ——

    这场“风波”过后的几天,端方的一位后人端翼突然找上李谕,套近乎道:“李大学士,家父当年和您有过几面之缘。”

    李谕随口问:“什么事?”

    端翼:“现在家道中落,我们有批货想出。”

    他得很委婉,其实就是想卖文物。

    端方生前当过两江总督,很有钱,收集了大量文物,家中现在还有不少宝贝。

    李谕无语道:“什么东西?”

    端翼:“一套商朝青铜鼎。此前经过福开森先生的介绍,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愿意拿出20万元购买。不过我们怕事情泄露,卖给洋人落个不好的名声,所以找到您。”

    端方收藏的这套鼎非常牛。大部分青铜器出土都不可能很完整,更别提是一套完整的十多件了,否则不可能开到这种价格,关键上面还有铭文,很容易去断代。

    李谕知道这套文物后来流失到美国了,叹道:“好吧,我接。”

    端翼高兴道:“太好了!这样不仅有了银子,还不用当卖国贼!”

    李谕心想,你们也知道有心理压力。

    次日,前往端府交割时,李谕感觉自己似乎真成一个收藏家了。

    这是笔大买卖,足够霍霍上几年,端翼心情非常好,道:“好东西就得卖给识货的!地安门街上那些内务府不懂行的就算握着宝贝,也卖不上价。”

    “内务府?”李谕问。

    端翼:“都是公开的秘密了,内务府的人还有宫里的太监,动不动就会偷几件宫里的宝贝出来卖,今年甚至开了几家古玩店铺。”

    李谕突然想起今年好像紫禁城会失一次火,就是因为溥仪想要清点建福宫的宝物,当晚建福宫就被烧了精光。

    建福宫是紫禁城里新修的建筑,专门用来储存乾隆喜欢的一些文物。里面还有很多从未打开过的大皮箱,都是历年各地进贡的东西,封条已经贴了上百年,相当于紫禁城里收藏文物宝贝最多的一个仓库。

    这场火灾造成的文物损失非常重大,而且原因太荒谬,按照溥仪自己的法,就是几个太监担心受罚,用大火毁灭证据。

    ()(e)  距离朝廷被赶出宫只剩一年,太可惜了!

    李谕回到家就给溥仪的师傅庄士敦写了一封信,让他转告逊帝,别乱扯电线,想看电影,可以选后花园。

    ——民国官方的答复,是私扯电线引发的火灾,属实有点牵强。

    后来救火时,来了东交民巷洋人的消防队,很多救火的人不免抱着进去再顺点文物的想法。

    信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李谕同意朝廷可以继续抵押文物于盐业银行,并且把利息降到最低,财宝估值可以请专业人士;东西贴好盐业银行的封条,暂放建福宫,但要派两名人员前往驻场监管,三个月后再去核验运走云云。

    李谕毕竟是盐业银行的大股东,有这方面的便利。

    这个条件不仅溥仪会答应,内务府以及宫里的阉人们也绝对喜欢。

    去年朝廷那场抵押给汇丰银行的闹剧后,民国就出台了古籍、古物及古迹保存法草案,很明显就是针对清宫贩卖文物去的。

    自此以后,朝廷的内务府就开始联系国内的银行,盐业银行已经收到两宗抵押请求,每次都是开价40万元。而宝贝的实际价值远超40万。

    皇家也要被当铺坑

    不过盐业银行比汇丰好多了。

    时间宽限了下来,地点又选在建福宫,溥仪自然暂时不会再动清查的心思,因为对他们来,建福宫本来就只是个仓库而已。

    次日,李谕就接到了皇帝打来的电话:“嘻嘻,你就是李大学士?你可真是大好人!哪有你这样做生意的?东西放我们这,还给我们打款?”

    李谕:“我肯定有我做生意的方法,如果和别人一样,那不就和别人一样了。”

    溥仪顿了顿才捋顺这句话:“好玩!”然后他压低声音:“我觉得你派两个驻场太少了!”

    李谕:“怎么,难不成宫里还有老鼠?”

    “多得很呦!”溥仪。

    李谕:“你可以派人到地安门街瞧一瞧,也不用清点什么府库,宫里太大了,清点又不是你自己清点。”

    “地安门街?”溥仪。

    李谕:“那里全是宫里出来的宝贝。”

    溥仪气道:“我就知道!”

    李谕不紧不慢:“有些没必要的东西,就别留着了,反正都是些没了有必要东西的人。”

    溥仪几乎被逗乐:“你话太有意思了。”

    挂了电话,溥仪心中就开始犯嘀咕。

    他已经算成年,根植在帝王世家不治的“遗传病”已经在他身上开始显现出来:多疑。

    溥仪经常责骂太监,同时知道自己没了权威,很怕太监害死自己,睡觉都带着一根棍子。

    皇帝让他最信任的人,也是和太监没有任何交集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出城看一圈。

    而庄士敦早就知道这些事,对太监非常痛恨,不住告诉溥仪,太监是千古陋习,如果裁撤太监,绝对是全社会称赞的一件大事!

    皇帝早想做点“大事”,于是乎又给几个京城名流打电话问了问,李谕自然赞成;胡适也表示同意。

    而且李谕给了一个让他难以拒绝的理由:少了七百太监,宫里能省太多支出!

    这话到溥仪心坎里去了!

    他是个能花钱的主儿,几天前还吵闹着买了个大钻石,花了3万元!养条狗也专门请兽医,因为那个兽医会巴结人,溥仪随就赏了很多珍品。

    他这个随便赏赐的毛病以后还保留着。

    但现在朝廷财政拮据,让太监把钱花掉,不如自己花!

    溥仪一跺脚,裁!

    历史上,溥仪裁撤太监挺顺的。

    只不过李谕暗中推动,让这件事提前了两个月而已。

    最终决定,除3位太妃、溥仪、淑妃这5个宫各留20名太监外,其余全部裁撤。

    而且下令后,几个时内必须离宫。

    紫禁城一共裁掉了00多太监,内务府为此发了遣散费,首领每人发200元,一般太监发20元。

    反正是历史必须扫过去的尘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