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两线都遇到难题(求月票!)

A+A-

    第05章两线都遇到难题(求月票!)



    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初七,正好是林天帅领兵入朝一个月的时间。



    西线第一兵团主将李如松在距离王京汉城一百五十里的开城听,倭兵要撤出王京汉城,于是果断继续南下。



    出了开城,沿着道路向东南汉城方向行军,才走了十几里后,李如松忽然心有所感,驻马对朝鲜国向导问道:“前面是哪里”



    朝鲜国向导通过翻译答道:“前方一二里就是大成洞。”



    朝鲜国最基层的村级单位不是洞就是里,最高级的行政区是道,对此李大将也逐渐习惯了。



    至于道和村之间的府、州、郡、县,李大将至今也没完全整明白。



    更不明白的是,朝鲜国就这么大地方,道、府、州、郡、县这么复杂、层级这么多的行政区是怎么同时存在的,听另外还有好几个大都护府和都护府。



    每每想到林军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庙妖风大、水浅王八多”,就感觉越来越贴切。



    左右亲卫看着李如松驻马不前,莫名其妙的问道:“有何不妥么”



    李大将脸上现出几分迷惑,指着脚下土地:“先前与林军门闲谈时,他一定要在这里修建屋舍,起名叫板门店。”



    很多亲近人都知道,林九元嘴里经常蹦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宛如谜语,叫人十分难懂。



    李如松想破头也想不明白,林九元专门提到的“板门店”究竟是什么意思。



    继续前进,在路上与左右亲卫闲聊时,便有人猜测:“闻经略公能窥测天,莫非那地方乃是朝鲜国气脉所在,故而要修什么板门店以镇之”



    众人猜来想去,还真只有这么一种可能了。



    跟随李如松中军行动的二弟李如柏劝道:“兄长休要再念叨了,这样十分不祥!



    我看话本里,但凡行军中,主将总是在意或者念叨一个地名时,后面必定遭殃!”



    李如松:“”



    这可真踏马的是亲兄弟!就不能盼着点好事,比如兵不血刃直入汉城、克复王京



    当日李大将率军抵达坡州,这里距离王京汉城只有八十里,快马加鞭一个时辰就能到。



    在这里又得到明确消息,倭兵已经大批撤出王京汉城。



    及到次日,李如松便继续以查大受为前锋,自己和李如柏居中,杨元殿后,总共七千马兵快速向汉城进发。



    因为粮草供应比历史上稍好,李大将这次出动也比历史上多了两千兵马。



    关于此时李如松的想法,一是认为可以趁着倭兵撤退会抢占王京汉城,看看汉城有没有粮草,一路上过来都是这么干的。



    二是自信凭借七千精锐兵马,就是正面遇上数万倭兵,也能拼一拼。



    三是觉得就算情报有误,倭兵没有撤出汉城,凭借己方的强大动性,仍然可以掌握主动权。



    在李如松眼里,倭兵战斗力低下,野战不堪一击,只会龟缩防守或者撤退。



    但李如松没想到的是,这次倭兵竟然没有向南撤退,也没有据城死守。



    而是在军议后,集结了四万倭兵,主动向北出击,寻求野战歼灭大明官军的会。



    情报所的倭兵撤出汉城,并不是李大将意识中的向南逃跑。



    林泰来再怎么叮嘱,终究也改不了李大将的轻敌情绪。



    当晚李如松驻扎在碧蹄馆,凌晨前锋查大受遭受倭兵攻击,李如松便率兵前往解救。



    倭兵非但不撤退,还敢来与我天兵野战!此时的李大将大概就是这种心态。



    但今天却下起了雪,地面湿滑,限制了骑兵的动性。



    在这种状况下,李如松和数千兵马陷入了四万有备而来倭兵的包围,一时间难以快速突围,只能就地拼命防守杀敌。



    虽然倭兵聚集了八倍兵力,完成了包围圈,但还是迟迟不能达到围歼大明官军的意图,战损比也不占优势。



    这从侧面证明,倭兵被李如松轻视似乎也不是没道理。



    期间倭兵数次组织起精锐,对李如松中军发动进攻,也都被击退。其中最近的一次,倭兵杀到了距离李如松只有二百步的位置,情况有点凶险。



    双方血战至傍晚时,本来殿后的杨元纵队两千兵马奋力从外围杀开了一条通道,接应李如松跳出包围圈。



    精疲力尽的倭兵也不敢再追击,也就此撤退回汉城。



    这场战役就像是渔夫张捕鱼,并且大鱼已经落,但最后大鱼却凭借力量把渔冲破并逃走了。



    李如松直接退回了开城,点检兵马发现,一千亲卫家丁损失惨重、伤亡过半。



    为此李大将心如刀割,这些家丁可都是李家的私产啊!



    他忍不住流下了后悔的泪水,对二弟李如柏叹道:“悔不听林军门之言!”



    除去亲卫家丁之外,大明官军阵亡过千,为入朝以来损失最大。



    又加上李如松心气受挫,因此西线便暂停了推进脚步,将前线维持在开城。



    在东线,因为里只有十五天粮草,林泰来顾不得更多时间休养,十一月初五就重新向北出发。



    但是他对兵员进行了部分轮换,让董一元第三兵团携带一些粮草从永兴赶了过来,与主力合兵。



    同时让攻门受伤的杨登山带领本纵队兵马,驻守在咸兴,又从麻贵兵团调了五千兵马回永兴防守。



    这样出发前往吉州征讨加藤清正部的兵员为,经略三标营六千人,麻贵第二兵团部分兵力一万人,董一元第三兵团一万人,总兵力两万六千人。



    此时的吉州距离咸兴三百里,在行军路上,沿途所见残破无比,村庄大都成了颓垣断壁,活人都见不到几个,这景象与在西线平安道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平安道那边村庄虽然也穷困破败,但还能勉强维持最低水准的生存环境。



    就连在四百里山区行军时,也能看到一个个正常运转的村庄,比咸镜道这边好得多。



    由此可见加藤清正部军纪之败坏,才会导致这种“百里无鸡鸣”的情况。



    还听加藤清正部动辄屠戮平民,可能是想借此恐吓朝鲜国百姓不要反抗。这种残暴脑回路,与三百几十年后的鬼子如出一辙。



    



    据一直到数百年后,半岛上还用“加藤清正”来指代狗,杀狗吃肉时就杀加藤清正,可见半岛对加藤清正之恨意。



    数日后,越靠近吉州,情状越惨烈。大军所到之处,几乎早已提前成了焦土,连残垣断壁都没留下。



    以竹木结构为主的村庄废墟还能拆出点柴火,但如果成了焦土,对大军真是一点用处也没了。



    这下连随军通事崔五魁也看不过去了,忍不住大骂道:“这加藤真乃畜生也!”



    林经略焚城或者是拆屋,都是为了交战时减少伤亡或者其他迫不得己原因,平常没事时也不会去杀平民烧庐舍,这畜生加藤则是完全没有人性下限啊。



    而林泰来看着视野之内皆为赤地的画面,嘴里又蹦出了莫名其妙的谜语:“四百年的前后,真是交相呼应。”



    这话又让左右那些比较有文化的随从开始绞尽脑汁,看看能不能破解谜语。



    四百年前是什么时候南宋南宋时候还叫高丽吧现在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情况和现在呼应



    谁也想不到,林经略所感慨的“四百年”并不是四百年前,而是四百多年后。



    在林泰来上辈子那个时候,吉州这里就是半岛北棒搞核武器试验的地方。



    想到这个,再看到眼前赤地,林泰来不由得就想吐槽几句。



    不过娱乐性的吐槽完毕后,就只剩下发愁了,不禁皱眉叹道:“看来要遇到难搞的情况了。”



    眼前的大片赤地,证明加藤清正实行了“坚壁清野”策略,把吉州外围变成了一片焦土,让大明官军无法得到任何帮助。



    同时加藤清正估计又会笼城不出,依托城墙坚决死守到底,这就是林泰来最讨厌遇到的情况。



    此时大军已经临近吉州,选择地形开始扎营,这些都有专业的将官去做。



    而专业技能大概是先登的林经略没有操心安营扎寨的事情,带着亲卫前往吉州城外勘察。



    吉州能称为“州”,在朝鲜国等级仅次于“府”,不算太低。



    林泰来所攻克的大城里,平壤府乃是三都之一,咸兴府乃是李朝蛇兴之地兼东北核心重镇,所以城池还算像样。



    但以朝鲜国的国力,自然不可能所有城池都那么像模像样。



    围绕吉州转了半圈后,林经略感觉,这就是个稍微大点的土围子。不过就算是大土围子,也能给大明官军带来很大的困扰。



    对于轻火器犀利、最怕骑兵冲脸的倭兵来,有没有工事那就是两种概念,大土围子也是足以让倭兵依托的工事。



    更别加藤清正是倭国丰臣氏的心腹嫡系,甚至是嫡系里的嫡系,部众也算是倭军里的精锐。



    就拿火铳(铁炮)数量来,加藤清正部配备的火铳(铁炮)数量大大高于其他倭军,火铳(铁炮足轻)占比可能高达百分之三十。



    而反观大明官军这边,粮草略紧迫也就罢了,先前为了山区行军,携带的重火炮和攻城器械也不算多。



    面对这样情况,就算敌军依托的是大土围子,也会让林泰来感到头疼。



    当然也不是不能打,如果真不能打就不来了,主要是林经略不想己方出现太大伤亡,不愿意用大量伤亡为代价克城。



    这里远离大明本土,兵员补充很不容易,保存有生力量非常重要,所以林经略一直秉承着尽可能减少伤亡的原则,为此不惜背负一些骂名。



    同时又因为军粮有限,十天之内就要破城,还存在着时限的压力。



    看完了吉州城情况,营地也安顿好了,林泰来就回营吃饭,然后听取各兵团、纵队主将的汇报。



    至于太有用的建议,目前还没有听到过,毕竟其他将官对加藤清正的了解还没林泰来本人多。



    而后林泰来又把头最大的朝奸、在咸兴俘获的鞠景仁召唤了过来,问道:“我方这里只有你接触过加藤清正,你感觉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鞠景仁想了想答道:“此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行为很残暴,但又喜欢装腔作势。



    他性格上自视甚高,好为大言,喜欢用威吓对来解决问题。



    自身实力出众,但也具有一定统领才能,又加上会装模作样,在倭兵中威望甚高。”



    林泰来若有所思的:“听起来,这个加藤清正为人处事很装喜欢装逼”



    鞠景仁默默的消化了一下“很装”和“装逼”这些新词,渐渐也能理解其中含义了。



    “经略公总结精妙,加藤清正就是很喜欢装。”然后鞠景仁又举了一个例子,“先前在会宁城,人将临海君、顺和君两位王子绑了献给加藤清正。



    按道理,应该受到奖勉,但加藤清正却先把人狠狠训斥了一顿,责骂人不忠不义。



    关键是他一边责骂人不忠不义,一边也没停着屠戮平民抢粮食,所到之处都是烧杀淫掠,还让人帮着在咸镜道搜刮,所以经略公你他装不装”



    林泰来却不觉得奇怪,点评:“倭寇的习性就是这样,外表虽是人形,但本质上还是野兽。



    宛如豺狼虎豹,它们并不会觉得吃人是过错,加藤清正这样的倭人亦如是,喜欢装逼也只是他兽性的一种外在表现。”



    鞠景仁只能附和着:“经略公高见。”



    林泰来又问道:“被你绑了献给加藤的临海君,就是当今朝鲜王的庶长子吧我还听,朝鲜王并没有嫡子”



    鞠景仁答道:“是的,不过国王更偏爱庶次子光海君,肯定会立光海君为世子。”



    这个全朝鲜国大概都知道,先前在逃命时,朝鲜国王一直将次子光海君带在身边,却打发了长子临海君去东北咸镜道,结果导致临海君被加藤清正俘虏。



    “临海君还活着吧”林泰来又问道。



    鞠景仁非常肯定的:“加藤清正对重要俘虏一直留着命,二位王子都囚禁在军中。”



    林泰来便义正词严的:“临海君是长子,光海君是次子,长幼伦常有序。



    涉及到王位继承问题,怎能废长立幼这不合道义!



    先等我救出临海君,再与贵国国王仔细交涉。”



    鞠景仁无语,经略公你这找借口插我们朝鲜国内政的嘴脸,真是昭然若揭啊。



    完了其他事情,林经略又对鞠景仁开口道:“还有,本部院欲派你去城中劝降加藤清正,如何”



    鞠景仁:“”



    自己可以选择拒绝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