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晒盐

A+A-

    徐鹤并没有跟着张景贤等人前往梁垛,张景贤让他赶回栟茶消除,免得这边白莲教和雷均这两条大鱼还没捞到,那边灶丁们反了,那可就成天大的笑话了。

    不过临行前,陈应诏倒是将王猪儿叫了过去,梁垛的情况王猪儿很熟悉,这样也免了官军费工夫找人,让两条大鱼溜了。

    当天亮时,徐鹤回到栟茶。

    栟茶老老少少惊惶了一夜,全都翘首以盼他的归来。

    老郑头在看到徐鹤的一瞬间顿时激动地跑了上来,扶着徐鹤问道:“徐公子,怎么样了?官军到现在还没来,是不是退走了?猪儿呢?猪儿这子怎么没跟你一起回来?”

    徐鹤忙了一晚上口干舌燥的,他扶着膝盖喘气道:“大爷,给我弄碗水来!没事了,暂时没事了!”

    老郑头脸上顿时露出喜色,他连忙招呼两个脚麻利地给徐鹤提了壶水来。

    徐鹤抓着大陶碗“咣咣”连干了两大碗这才舒服了。

    这时自矜身份的陈华这才走了过来问道:“带兵者何人?是不是看到本官的信后暂缓进军了?”

    啊是是是,都是你的功劳!

    徐鹤无语。

    为了照顾他面子,陈应诏在看了陈华信后的反应,徐鹤自然不会讲出来。

    陈华在听徐鹤,对方看了他的信后暂缓进军后露出满意的神色:“原来是张兵宪和陈指挥使,我来海陵不久,还未拜访张大人,没想到他竟如此卖我面子,这次回去,定当登门拜访!”

    “”徐鹤!

    陈华又问道:“具体怎么回事,你细细道来!”

    徐鹤点了点头,当着众人面,将他那套辞讲了出来。

    听完后众人面面相觑,尤其是老郑头身后的一帮青年灶丁们,他们听完徐鹤的胡诌后脸都红了。

    明明是众人不堪窦家和盐霸们的压榨,这才揭竿而起,没想到,到了这位公子口中,窦马童竟然成了勾结贼匪雷均的反贼,他们倒成了挽救南直危局的英雄

    陈华皱眉道:“对方难道就这么轻易相信了?”

    徐鹤摇了摇头,有些话不适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笑道:“陈大人、郑大爷,我累了,能不能找个地方让我坐下再!”

    ()(e)  老郑头活了几十年,哪还不知道他的意思,连忙点头道:“走走走,还去之前那地儿,我找人给你做饭!”

    完,三人朝窦马童的院子走去,在路上时,徐鹤将自己跟张景贤对话内容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全都了出来。

    老郑头本以为窦马童身死,就算朝廷不追究所有灶丁的罪责,但他们这些领头之人肯定是要被枭首示众的。

    没想到徐鹤竟然真的指鹿为马,帮他们挡了下来。

    陈华皱眉道:“你觉得张景贤会信?”

    徐鹤自信满满道:“张大人单独将我叫进屋子,首先就提出了异议,但在听完纲运法和盐司考功法后,他便没有再坚持了!”

    陈华闻言暗暗点头,心这张景贤竟然也是个心里有百姓的好官。

    徐鹤接着道:“然后我给他找了个师出有名的会!”

    陈华眼睛一亮:“难道是那贼匪雷均!”

    嗯么么,这老农还不算笨。

    徐鹤点了点头道:“不仅如此,猪儿兄弟还在兵宪大人那提供了一个线索,据白莲教近期在梁垛场传教!兵宪大人闻言带兵回转梁垛抓人去了!”

    “什么?白莲教?”陈华大惊失色。

    白莲教是朝廷指定的异端邪教,它的出现,往往酝酿着煽动百姓,反抗朝廷的暗流。

    陈华作为盐场附近州县的主官,自然害怕这些邪教蔓延开来,影响到自己的治下。

    老郑头闻言点头道:“这点我也有所耳闻,据,凡是晚上去听白莲教圣女传道的人,临走前都能分到饼子!周围很多盐场的穷人家都会晚上偷偷去梁垛!”

    陈华咬牙道:“幸好这次发现得早,若是被这些人搅动盐场灶丁,不得,咱们两淮就真要乱了!”

    到这,老郑头叫人做的早饭送了过来。

    徐鹤看着碗里的棒子面和野菜,心里有股不出的滋味。

    老郑头还以为他吃不下这么粗粝的食物,有些不好意思道:“公子,这是咱这最好的食物了,本来窦马童家还有不少好东西,但都被大家分了,咱们这些人穷日子过惯了,这已经算是不错的”

    ()(e)  徐鹤抬打断了他笑道:“大爷可能不知道,不久前我家也是家徒四壁,这样一碗粥也吃不起的那种!”

    老郑头和陈华都有些愕然,在他们看来,徐鹤作为海陵徐家的一份子,又受徐嵩重视,怎么的也不可能过上这种苦日子吧。

    徐鹤知道他们不信,但也不想过多解释。

    吃完饭后,他提议去看看盐场灶丁们平日里怎么晒盐。

    老郑头有些为难道:“现在人心不稳,也没个人上工,这”

    徐鹤笑了笑道:“无妨,就是去看看。”

    正好陈华也想借了解下两淮盐场的情况,于是三人一起出门朝海边走去。

    在大魏朝,食盐主要有五种出产方式,分别是海盐、池盐、井盐、崖盐和土盐,其中海盐的资源最为丰富。

    在国朝以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主要采用的是火灶煎熬的方法。

    据元朝陈椿撰写的记载,海盐要先淋灰成卤,再熬卤成盐。

    到了国朝,又有盐盘煎盐和芦苇杆晒盐这些方法。

    但这些做法无一不是耗费柴薪的过时方法。

    而且,当徐鹤看到老郑头叫来几个灶丁演示熬盐时,他都看呆了。

    因为两淮盐场卤池距离海水较远的缘故,灶丁们每天一大早就要用担子挑着皮做的水囊去海边挑盐水倒入卤池,这个过程艰辛无比。

    倒入卤池前,卤池要用草木灰在卤池中细细撒上一层,然后再扒均匀了,海水挑来后,一般用孩童拿瓢均匀泼撒在卤池中,然后等草木灰吸引过滤海水中的杂质后,形成卤水,灶丁们再取卤水进入灶房熬煮,熬煮卤水的大多是些家中的女人。

    他们从早烧灶到天黑,每日不辍,很多人都因为常年烟熏火燎把眼睛燎瞎了,丁二的母亲就是因为这个才瞎掉的。

    这时陈华道:“为什么不把卤池建在海边?我们福建的盐场都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