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8疏漏

A+A-

    “善贷,清丈之事宫里已经批红了。”



    走进魏广德值房,张居正就把他这次的来意了出来。



    “今日叔大兄去慈庆宫,就是为了这件事儿吗?”



    魏广德乐和和问道。



    如果张四维在这里,他自然不会是如此表情,但是现在屋里就他们两人,自然不需要秀自己的演技。



    “是啊,听双林,这几天娘娘召见了不少人,就是在讨论这个事儿。”



    张居正开口侃侃而谈,别看他的奏疏只是提议福建清丈田地,并没有大明其他各省都要清丈的,但是外面的人不是傻子,都懂。



    对那些跑到魏广德府邸里打探消息的人,魏广德也没瞒着,也不主动提,都是他们自己出来的。



    张居正那边,则还是遮遮掩掩,只福建上报田亩数字太少,所以想要查查。



    其实,也就是掩耳盗铃,外界打一开始传这个事儿,就是的全国各地都要先后清丈田地,重编鱼鳞册。



    “早点批红了也好,免得那么多人成天往府里跑,呵呵”



    魏广德笑着道,“这些天每晚上,府里客人就是络绎不绝,都这个事儿,我口水都干了。”



    “那善贷你怎么回应的,答应了没有?”



    张居正笑着问道。



    “呵呵,叔大兄还有担心。”



    魏广德笑笑,随即正色道:“虽然家里薄田有几亩,但大是大非善贷还是清楚的。



    清丈田地对朝廷有好处,就是多交一些赋税而已,我其实一直不支持以土聚财的思想。



    确实,土地的稳定产出可以积累财富,可那东西太慢。



    别看现在南方和京畿附近地价高企,可算算每年能得到的收获,真的不多。



    相反,建工坊,兴商贸才是赚钱最快的途径。



    可惜,商税这一块,朝廷要想大肆征收有点困难。



    当然,我这些不是土地不重要,恰恰相反,土地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我大明六千万人口,九成都是地里刨食,只有他们能够安定生活,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不过,想想区区南宋,半壁江山,却养活八千万人口,靠的可不就是重农兴商吗?



    朝廷财税,大半可都来自工商。



    由此可见,国无农不稳,无商不兴。”



    魏广德巴拉巴拉了一大堆话,张居正听着也是不断点头,特别是最后两句,对张居正来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张居正微微点头,不由得喃喃低语道:“国无农不稳,无商不兴。



    善贷这话可算是真知灼见,道我心坎上去了。



    以前有点意识到这个意思,但却只有感觉,听到这儿几个字才总算明白。”



    到这里,张居正伸指指魏广德道:“我就你一直和那帮商人勾三搭四的,还不断怂恿那些勋贵经商。



    我之前听你叫他们别把眼睛盯着土地,那东西赚不了几个钱,当初还有些不信,现在我信了。”



    “呵呵,随口而已,叔大兄别见怪才好。”



    魏广德讪讪笑道。



    魏广德热衷于做生意可不是为了把自己树立成典型,而是为了往自己口袋里捞钱。



    教下其他人,那只是顺带,可不是张居正以为的,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出去。



    自家都成大地主了,还拿什么教别人。



    “那商人这块,善贷是早就有考虑了吧。”



    张居正之前只是想到改革朝廷弊政,其中如何减轻百姓负担又能增加国用一直是张居正苦苦思索的。



    现在听了魏广德的话,他已经意识到,魏广德支持清丈田地和推行一条鞭法,本意就是为了稳农业,为国增收只是很的影响。



    而他口中的“兴商”,怕才是魏广德增加国用的重点。



    魏广德看看张居正,见他也盯着自己,下意识看了眼房门,想到之前让芦布守在外面,心下大定,这才压低声音道:“商税古已有之,太祖也定好了,只是税法极不合理。



    但又不能擅改,所以我想,真要做,也只能在牙行上面想点法子,在商品流通环节征收牙税。”



    大明的商业,可以如果不是走私,可以不管商品贩卖到哪里,都比较经过当地的牙行发卖。



    就算是老主顾,货物到案,牙行就会知道,货物直接送到商行去,牙行那边也得报备,交份子钱。



    大明的牙行就是这么霸道,因为牙行在官府和地方上影响力就是有这么大。



    如果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去看待牙行,这完全就是个欺行霸市的组织,仗着每年向官府输“牙税”,垄断地方商品交易。



    但也就是这样的构,才能从商人里拿到银子。



    就算商人背后站着勋贵,甚至宗室,把生意做到那里,商人也得向当地牙行低头交钱。



    无非就是钱交的多和少的区别,这就看关系如何。



    妥妥的,牙行就是地头蛇。



    这对于许多官员看来,牙行其实就是下九流的行当,只不过是太祖定下延续的组织,他们也不好动。



    何况,到了地方上,要想弄到银子,还真缺不了他们。



    “通过牙行收税,这个得好好斟酌斟酌。”



    张居正知道牙行都是些什么人,要是把收税的权利下放给他们,指不定闹出多大风波,所以马上就迟疑了。



    “我想的其实并非利用现在的牙行,而是改组牙行,成为户部在地方上收税的衙门,牙行那些人都收归其中。



    既然是衙门,官员自然还是朝廷吏部负责派遣。”



    其实,魏广德想的就是打破现在大明官场模式,建立真正的,户部垂直管理的“税务局”负责对商品征税。



    直接派员组建这个衙门,肯定收不到银子,想想万历皇帝、魏忠贤他们为了收商税搞出来的那些破事儿。



    直接把牙行里下三烂的人收入税务衙门充当爪牙,虽然这些人有了吏员身份肯定在地方上还是会为非作歹,损公肥私,但水至清则无鱼,禁止不了的。



    只要大头能够交上来,送到户部增加国用就好。



    让他们去和那些“狡猾”的商人斗法去,朝廷只收银子。



    “当然,就是因为很多细节没想好,所以我才一直没这个事儿。”



    魏广德笑笑,低声道。



    “好,那此事善贷那里有眉目了,不妨我们在坐下来商量商量。



    我这趟过来,就是想问问,善贷对于清丈之事可还有其他建议。



    如果有,现在不妨直,我们也好未雨绸缪。”



    张居正微笑着道。



    



    今天宫里点头,相信晚些时候批红的奏疏就会发还内阁。



    可越到这个时候,张居正越感觉到肩膀上担子沉重,容不得半点疏漏。



    来魏广德这里,一是提前知会一声,二就是看看魏广德还有没有其他要的。



    “大的都差不多,仅仅只是福建一地清丈而已,就算有疏漏也容易解决。”



    魏广德想想就笑道。



    张居正闻言,也是微微点头。



    “不过”



    张居正点头时,忽然听到魏广德出这两个字儿,心就是一紧,紧张的看向魏广德。



    “不过,福建一地简单,又没什么大户,想来清丈应该很顺利,叔大兄选择此地很是恰当。



    但是一旦推开,广东、浙江就不了,无非就是一些地方大户,可到了河南、山东等地,有藩王府在的地方,对那些藩王府的田地,又该如何作为?



    藩王府的田地是丈还是不丈?”



    魏广德声问道。



    这个事儿,之前张居正没提过,魏广德也没想到这层。



    或许,从他们心里早就已经认定,那就是藩王府的田地因为制度,是皇帝明旨免税的田地,自然不用丈量,就算清丈了也收不到税。



    可魏广德现在问出来,意味自然不同。



    “善贷有何想法,不妨直。”



    张居正之前还真没考虑过藩王府的田地,因为那都是免税的,他考虑最多的其实就是避开那些士绅家族多的地方,所以选择相对贫瘠的福建试点。



    其他如浙江、南直隶等地,反正按照福建清丈的法子做就是了。



    士绅的田地,该缴税就缴税,其实真不算多。



    但是这些赋税汇聚到一起送到户部,对于朝廷那可就有大用了。



    填补以前的亏空,建立一定的储备应对不时之需,于国于民都有利。



    “藩王的赐田,早有旨意,自然不是不需要缴税的。



    可藩王之后购置的田产,那可不是赐田,是否也应该享受免税待遇,善贷觉得需要推敲。



    当然,现在朝廷当务之急还是先把福建清丈之事推行下去,好在福建没有藩王府,不存在这个问题。



    可其他省是有的,所以早点有个决策,我认为或许更好。”



    魏广德把自己的意思完,总算觉得心里舒服点了。



    那帮宗室占了那么多田地,真的让人看着不爽。



    魏广德话里的意思,张居正听明白了,不由得低头思索起来。



    赐田和兼并田地不能一视同仁,魏广德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



    不过这个事儿要定下来,还得宫里来,内阁只能提出。



    不过魏广德也了,这个事儿最好慢慢来,怕耽搁当下的大事儿。



    本来官员们就对此多少有些不满,若是再把宗室也牵扯进来,清丈之事最后黄了也并非不可能。



    “王府赐田其实宫里和朝廷都有底档,需要随时可以查到。”



    张居正微微皱眉道,“那其他的田地,善贷的意思就是要收税?”



    “若是不收,那些投献土地的就不了,各地王府还不继续大肆收购田地,最后国用依旧会减少。



    何况是对王府外购田地征税,多少也会让他们不至于老是盯着田地,想点别的赚钱法子。



    宗室如此,勋贵亦如此。



    只要控制陛下赏赐田地的数量,国用就有保证。”



    魏广德声道。



    他再次透露了一点,那就是对王府外购田地征税,可能会减缓宗室、勋贵兼并土地的速度。



    张居正现在有点为难,魏广德给出这个建议,其实真的很有难度。



    其实张居正从为考虑在清丈田地时对宗室出,毕竟牵扯到那些藩王,会把事儿搞复杂。



    倒不是他惹不起亲王、郡王什么的,只是不想节外生枝。



    但是在魏广德看来却不是,当今敢对宗室出的,也就是张居正了。



    不管当初对辽王之事是不是张居正刻意为之,至少外面谈及此事时多认为就是张居正暗中操纵的结果。



    也就是张居正或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对大明的那些个宗室,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威慑力。



    那可是辽王,朱元璋儿子的藩王府,干掉就干掉了。



    别人要是提出来,那些藩王就敢冲上来一阵撕咬。



    可若是张居正提出来,那些藩王怕只会摇尾乞怜,根本不敢半个“不”字儿。



    因为他们都担心得罪张居正,步了辽王后尘。



    在魏广德眼里,或许利用张居正还在的功夫,把他的威慑充分运用才是最好的,控制住大明藩王们的膨胀,避免出现之后几万顷几万顷侵占田地的事件发生。



    就算那时候的藩王继续大肆兼并田地,反正都按章纳税,只是地主发生变化,朝廷不会少一分银子的收入,大明也就不会沦落到经济崩溃而被异族窃据中原的地步。



    “好在还有时间,此事容我再想想。”



    张居正没有一口回绝,因为他也看出来这个提议其实很有道理。



    藩王府的赐田不变,只是对王府新购田地征税,貌似合情合理。



    正如魏广德所,今天清丈了田地,那明天那些地主就把田地投献给宗室又当如何?



    难道这税就真让他躲过去了?



    如此,清丈田地还有何意义。



    张居正忽然意识到,他之前自以为很高明的清丈之事,貌似一个处理不好,怕就是埋下了大明覆国的祸根。



    不得不,万历年间宗室、勋贵兼并土地加剧,不仅是万历皇帝纵容,也和张居正改革内容当中一些疏漏有关系。



    “是啊,幸好有时间。”



    张居正低声了句。



    言罢,张居正起身对魏广德道:‘我回去再好好想想,此事当初确实是我疏忽了。’



    此时,张居正脸色已经极为难看。



    “叔大兄,此事你我之前都疏忽了,若非昨日提及家中田地,我都想不到此事。”



    魏广德还是帮他开脱道。



    张居正点点头,道:“善贷,此事你也多费心想想,看有其他法子杜绝否。”



    闻言,魏广德微微点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