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1367息事宁人

A+A-

    “老爷,你来了。”



    “嗯。”



    魏广德今日早上从府门出来,上了轿子就直接吩咐去内阁。



    有两日没有到内阁露面了,魏广德也觉得不能一直躲着,还是在内阁处理点奏疏,下午再去兵部,问问情况。



    到内阁,顺便也把兵部那边做出的安排和张居正一。



    人家提醒了,自己也得给个回应才好。



    进入内阁,走到自己值房门前,大门关着并没有打开。



    芦布倒是一如既往在门口侍立着,不过貌似靠在房柱上在打盹。



    等脚步声惊醒芦布,他才急忙推开门,给魏广德行礼。



    “老爷,里面今儿早上已经收拾干净了,我这就去给你泡茶。”



    芦布虽魏广德进屋,又急忙了一句。



    “去吧。”



    估摸着还没烧水,想喝茶还得等上一会儿。



    魏广德也无所谓,直接坐在空荡荡的书案后,往日这时候,书案上已经堆满了奏疏。



    等了一会儿,芦布才端着茶盏进来,放在书案旁边,魏广德顺的地方。



    “一会儿你去前面,让他们拿些奏疏过来,十来份吧。”



    魏广德可没打算弄一堆奏疏过来,忙到散衙才下班。



    十来份奏疏混半天,差不多了。



    “对了,这两天我没来内阁,有没有出什么事儿”



    就在芦布转身要出去的档口,魏广德忽然叫住芦布问道。



    “嘿,老爷,现在这大明江山有您老坐镇,那还有什么乱子。



    你看呐,这北边原来要闹腾的蒙古、女真现在都老实下来了,南边的缅甸也被李都督带兵打下来了,这就是天下太平了。”



    芦布张嘴就把魏广德夸了一顿。



    “得了,这话我听得多,耳朵都起茧子了,你就别在我这里这话了。”



    这话听在耳朵里,其实还是挺受用的,不过魏广德还是摆摆让芦布闭嘴。



    “对了,昨儿个宫里倒是给户部下了一个条子,不过被张首辅给驳回去了。”



    芦布收起刚才的嬉皮笑脸,好似才想到似的,补了一句。



    “宫里谁什么事儿”



    魏广德听到昨天张居正驳回了宫里的条子,赶紧追问道。



    “皇爷下的,让户部解十万两银子进光禄寺,是皇爷嫌宫里饭菜不好,让多给光禄寺拨银子整治饭菜。”



    芦布赶紧道。



    十万两银子,就为了吃好点,消息传出时内阁一众书吏都私下里咂舌。



    魏广德听后,先是一脸惊愕,随即微微点头。



    其实宫里给皇帝和太后的伙食都是很好的,每年都预备了数十万两银子。



    至于皇帝嫌弃伙食不好,别皇帝,就他都嫌弃。



    光禄寺的东西,真的是一言难尽。



    别以为古代御厨各个都是艺精湛的大师傅,有,但真不多。



    其实真正艺好的,都在京城各大勋贵和权臣府上做厨子,因为舍得给钱,食材也好。



    倒是宫里的东西,食材也是极好,但更讲究安全而不是口味。



    当然,最让魏广德难以接受的还是价格,魏广德都不好意思查账,简直就是侮辱智商。



    皇帝一顿饭的开销,顶上魏府好几天的伙食支出,但东西真没家里的好吃。



    个中原因,貌似也只有宫里那几个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



    “直接就驳了”



    魏广德只是追问一句。



    “首辅去了乾清宫,见了皇爷,回来后就没事儿了。”



    魏广德瞅了芦布一眼,知道肯定是这帮人惊叹于皇帝要一次性增加十万两银子的伙食费。



    要是让他们看到,吃了皇帝每天的饭菜,估计就不会这么想了。



    不过事情已经被张居正处理了,看样子张居正也没打算清理光禄寺那边的问题,魏广德自然不会再插。



    微微点头,魏广德又开口问道:“别的还有吗”



    “前日徽州府上了个奏疏,什么丝绢税的,因为分配不均,徽州府下辖六县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甚至



    据五县百姓齐齐针对另一个县,到底怎么回事儿就不知道了,前日下午首辅还叫张尚书来过一趟,商议此事。”



    芦布急忙道。



    “一会儿下去,你找奏疏我看看,首辅票拟也拿上。”



    魏广德要看的,是内阁自己的留档。



    “还有其他事儿没有”



    魏广德继续问道。



    “没了,这两天大家就谈论过这两件事儿,其他都没人。”



    芦布答道。



    “那行,下去吧。”



    魏广德问完话,这才挥让芦布下去忙,把东西都给他送过来。



    不过,等芦布走出值房书,魏广德一双眉毛就皱成一个“川”字。



    芦布和其他的中书,或者只看到皇帝要吃好点,一次就多要十万两银子的天文数字。



    再深入点,就是光禄寺饭菜的问题了,其中涉及到的贪腐,这些人之大胆,让皇帝都不满意,因为吃不好。



    其实,魏广德看到的还有皇帝貌似长大了,开始试探他的话,下的条子,在朝廷里的影响力了。



    十万两银子事,户部照做,明大臣心里有他这个皇帝,会按照他的吩咐做事儿。



    不过显然,试探的结果不是这样的。



    条子下了,张居正就去了,把事儿拦下来了。



    魏广德不好张居正这么做到底对还是不对,但是确实太不给皇帝面子了。



    



    现在皇帝的年龄已经不了,正是少年叛逆时期,对面子看得极重。



    就算要驳回他的要求,但至少也得对光禄寺好好敲打一番才对。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



    只敲打了皇帝。



    不多久,芦布就抱回来一摞奏疏,上面还放着一本书册,正是内阁记录档案所用。



    魏广德没翻看奏疏,而是先把书册翻看,找到徽州府的奏疏记录,细细看起来。



    很快,魏广德就知道此事的麻烦了。



    要事儿大,是真的很大,涉及整个徽州府六县利益。



    关键几千两银子的人丁丝绢,要分摊到其他五县头上,五县的士绅、百姓肯定也是不乐意的。



    事发是在隆庆四年,在歙县衙门里办差的公人发现税目不对,其中朝廷针对徽州府的一笔税收,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是由歙县一家在承担,而其他五县都不曾分摊。



    帅嘉谟发现了账目里的这个漏洞,自然就在县衙里宣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都是忿忿不平。



    之后,自然就是这个帅嘉谟向南直隶巡抚上告此事,并把他查到的文献都抄录一份上递作为证据。



    实际上,这个事儿县令知道后,也就是看了看,就没再言语。



    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承袭二百年,现在才翻出来,想要改,怕是很艰难的事儿,影响太大,完全颠覆徽州府。



    报上去,就是给知府老爷添麻烦。



    反正税都是百姓承担,他一个县令又不缴税,自然懒得过问。



    谁能想到帅嘉谟认死理,不仅找到了这笔税银的出处,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得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根据户部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00余两,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000余石粮食,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0匹,按照官价每匹钱,就要白银600多两。



    从此之后,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都是0匹生绢。



    这就意味着,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但按理,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这样显然有点不合理,且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多年。



    帅嘉谟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会典里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没其他字样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这位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六千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事情报上去了,应天巡抚也行文让徽州府彻查此事。



    不过呢,此事就一直处于彻查状态,在发回徽州府后就开始拖延起来。



    毕竟,当地官员,多是六县官员出身,他们看了帅嘉谟的呈文自然也看出其中猫腻。



    当初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或是意外造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分摊,五县每年都要背上千两税银的负担,自然没人愿意。



    拖下去,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帅嘉谟也不断上书,同时消息在歙县也闹起来,士绅和百姓也都是不满。



    之后南京一直给徽州府下文催办,让徽州府查明情况秉公处置,因为殷正茂此时担任南京户部尚书。



    有这尊大佛在,徽州府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可现在知道了,知道他们一直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赋,当然是要闹。



    何况,歙县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强援的。



    有殷正茂的压力,知府硬顶五县,强行摊牌这笔税银,想想就知道得有多大的勇气。



    最后的处置结果就是,应天巡抚、巡按及兵备道各衙门与徽州邻府协调,共同派员,先将徽州府各项钱粮“总算总除”,然后再照各县人丁数与地亩数确定丝绢负担,达到“赋役均平”。



    歙县毕竟是徽州府的大县,算下来虽然还是要承担部份,但剩下不到三千两的税银,而有三千多两人丁丝绢从歙县每年的负担中减去,由其他五县分摊。



    之后,徽州府向各县传达这一方案。



    于是,徽州府这段时间开始乱起来。



    在士绅的煽动下,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围堵县衙,要给个法,最多甚至聚集了数万人,场面几近失控。



    而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住不了店,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而五县之人,但凡到了歙县,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实际上,此时徽州府已经有酿成大规模民乱的迹象。



    到这个时候,徽州知府也有些坐蜡,知道不能处理好此事,他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虽然不敢强行把这笔税银挪到五县头上,但他想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子,但是这个得报送京城。



    按照新的方案,原有的歙县人丁丝绢六千余两不动,仍由歙县独自负担,但歙县其他赋税酌减两千两,而且是“永为定规”。



    这两千两原则上由其他五县按人丁分担,但徽州府和五县士绅沟通后,知道五县民众仍难以接受。



    于是,又另想了个办法,决定两千两税银将于徽州府的军需银两内扣除,也就是两千两的分担任务只落实府一级,而不用下派到各县。



    如此一来,五个县无需添加赋税,而是府内从军需银两中拨出两千两抵税。



    归根到底,由徽州府名义上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减少收入,而歙县赋税也减少二千两,以此摆平各方,皆大欢喜。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徽州府六县里,歙县最是有钱,主要还是为了争个面子。



    那两千两银子的赋税,二百年都交了,其实也不是他们交不起。



    理清楚来龙去脉,魏广德也只能叹口气。



    这个方案已经得到徽州府六县的接受,如果朝廷不同意,定为“永例”,后面还不知道徽州府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徽州府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归根到底还是户部,朝廷少了二千两银子。



    “芦布。”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芦布很快进来,魏广德把书册地还给他,道:‘你把各省发来关于一条鞭法的文书,给我整理出来一份。’



    虽然各省清丈田亩还没有展开,但是以江西和南直隶的例子,各省也开始一条鞭法的推进,其实就是把地方上税收总一遍,然后分摊到田地里。



    之后清丈,直接把总税目除田地数量即可知道每亩田地该摊多少税银。



    “唉。”



    芦布出去了,魏广德叹口气。



    就算知道“道理”又如何,有时候还是难得糊涂,最重要的还是息事宁人,就算是首辅也是如此。



    张居正已经批了这个事儿,算是定下来了。



    就是不知道推进一条鞭法过程中,还会冒出多少这种事儿来。



    现在皇帝的年龄已经不了,正是少年叛逆时期,对面子看得极重。



    就算要驳回他的要求,但至少也得对光禄寺好好敲打一番才对。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



    只敲打了皇帝。



    不多久,芦布就抱回来一摞奏疏,上面还放着一本书册,正是内阁记录档案所用。



    魏广德没翻看奏疏,而是先把书册翻看,找到徽州府的奏疏记录,细细看起来。



    很快,魏广德就知道此事的麻烦了。



    要事儿大,是真的很大,涉及整个徽州府六县利益。



    关键几千两银子的人丁丝绢,要分摊到其他五县头上,五县的士绅、百姓肯定也是不乐意的。



    事发是在隆庆四年,在歙县衙门里办差的公人发现税目不对,其中朝廷针对徽州府的一笔税收,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是由歙县一家在承担,而其他五县都不曾分摊。



    帅嘉谟发现了账目里的这个漏洞,自然就在县衙里宣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都是忿忿不平。



    之后,自然就是这个帅嘉谟向南直隶巡抚上告此事,并把他查到的文献都抄录一份上递作为证据。



    实际上,这个事儿县令知道后,也就是看了看,就没再言语。



    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承袭二百年,现在才翻出来,想要改,怕是很艰难的事儿,影响太大,完全颠覆徽州府。



    报上去,就是给知府老爷添麻烦。



    反正税都是百姓承担,他一个县令又不缴税,自然懒得过问。



    谁能想到帅嘉谟认死理,不仅找到了这笔税银的出处,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得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根据户部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00余两,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000余石粮食,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0匹,按照官价每匹钱,就要白银600多两。



    从此之后,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都是0匹生绢。



    这就意味着,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但按理,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这样显然有点不合理,且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多年。



    帅嘉谟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会典里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没其他字样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这位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六千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事情报上去了,应天巡抚也行文让徽州府彻查此事。



    不过呢,此事就一直处于彻查状态,在发回徽州府后就开始拖延起来。



    毕竟,当地官员,多是六县官员出身,他们看了帅嘉谟的呈文自然也看出其中猫腻。



    当初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或是意外造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分摊,五县每年都要背上千两税银的负担,自然没人愿意。



    拖下去,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帅嘉谟也不断上书,同时消息在歙县也闹起来,士绅和百姓也都是不满。



    之后南京一直给徽州府下文催办,让徽州府查明情况秉公处置,因为殷正茂此时担任南京户部尚书。



    有这尊大佛在,徽州府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可现在知道了,知道他们一直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赋,当然是要闹。



    何况,歙县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强援的。



    有殷正茂的压力,知府硬顶五县,强行摊牌这笔税银,想想就知道得有多大的勇气。



    最后的处置结果就是,应天巡抚、巡按及兵备道各衙门与徽州邻府协调,共同派员,先将徽州府各项钱粮“总算总除”,然后再照各县人丁数与地亩数确定丝绢负担,达到“赋役均平”。



    歙县毕竟是徽州府的大县,算下来虽然还是要承担部份,但剩下不到三千两的税银,而有三千多两人丁丝绢从歙县每年的负担中减去,由其他五县分摊。



    之后,徽州府向各县传达这一方案。



    于是,徽州府这段时间开始乱起来。



    在士绅的煽动下,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围堵县衙,要给个法,最多甚至聚集了数万人,场面几近失控。



    而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住不了店,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而五县之人,但凡到了歙县,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实际上,此时徽州府已经有酿成大规模民乱的迹象。



    到这个时候,徽州知府也有些坐蜡,知道不能处理好此事,他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虽然不敢强行把这笔税银挪到五县头上,但他想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子,但是这个得报送京城。



    按照新的方案,原有的歙县人丁丝绢六千余两不动,仍由歙县独自负担,但歙县其他赋税酌减两千两,而且是“永为定规”。



    这两千两原则上由其他五县按人丁分担,但徽州府和五县士绅沟通后,知道五县民众仍难以接受。



    于是,又另想了个办法,决定两千两税银将于徽州府的军需银两内扣除,也就是两千两的分担任务只落实府一级,而不用下派到各县。



    如此一来,五个县无需添加赋税,而是府内从军需银两中拨出两千两抵税。



    归根到底,由徽州府名义上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减少收入,而歙县赋税也减少二千两,以此摆平各方,皆大欢喜。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徽州府六县里,歙县最是有钱,主要还是为了争个面子。



    那两千两银子的赋税,二百年都交了,其实也不是他们交不起。



    理清楚来龙去脉,魏广德也只能叹口气。



    这个方案已经得到徽州府六县的接受,如果朝廷不同意,定为“永例”,后面还不知道徽州府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徽州府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归根到底还是户部,朝廷少了二千两银子。



    “芦布。”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芦布很快进来,魏广德把书册地还给他,道:‘你把各省发来关于一条鞭法的文书,给我整理出来一份。’



    虽然各省清丈田亩还没有展开,但是以江西和南直隶的例子,各省也开始一条鞭法的推进,其实就是把地方上税收总一遍,然后分摊到田地里。



    之后清丈,直接把总税目除田地数量即可知道每亩田地该摊多少税银。



    “唉。”



    芦布出去了,魏广德叹口气。



    就算知道“道理”又如何,有时候还是难得糊涂,最重要的还是息事宁人,就算是首辅也是如此。



    张居正已经批了这个事儿,算是定下来了。



    就是不知道推进一条鞭法过程中,还会冒出多少这种事儿来。



    现在皇帝的年龄已经不了,正是少年叛逆时期,对面子看得极重。



    就算要驳回他的要求,但至少也得对光禄寺好好敲打一番才对。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



    只敲打了皇帝。



    不多久,芦布就抱回来一摞奏疏,上面还放着一本书册,正是内阁记录档案所用。



    魏广德没翻看奏疏,而是先把书册翻看,找到徽州府的奏疏记录,细细看起来。



    很快,魏广德就知道此事的麻烦了。



    要事儿大,是真的很大,涉及整个徽州府六县利益。



    关键几千两银子的人丁丝绢,要分摊到其他五县头上,五县的士绅、百姓肯定也是不乐意的。



    事发是在隆庆四年,在歙县衙门里办差的公人发现税目不对,其中朝廷针对徽州府的一笔税收,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是由歙县一家在承担,而其他五县都不曾分摊。



    帅嘉谟发现了账目里的这个漏洞,自然就在县衙里宣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都是忿忿不平。



    之后,自然就是这个帅嘉谟向南直隶巡抚上告此事,并把他查到的文献都抄录一份上递作为证据。



    实际上,这个事儿县令知道后,也就是看了看,就没再言语。



    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承袭二百年,现在才翻出来,想要改,怕是很艰难的事儿,影响太大,完全颠覆徽州府。



    报上去,就是给知府老爷添麻烦。



    反正税都是百姓承担,他一个县令又不缴税,自然懒得过问。



    谁能想到帅嘉谟认死理,不仅找到了这笔税银的出处,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得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根据户部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00余两,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000余石粮食,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0匹,按照官价每匹钱,就要白银600多两。



    从此之后,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都是0匹生绢。



    这就意味着,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但按理,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这样显然有点不合理,且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多年。



    帅嘉谟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会典里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没其他字样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这位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六千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事情报上去了,应天巡抚也行文让徽州府彻查此事。



    不过呢,此事就一直处于彻查状态,在发回徽州府后就开始拖延起来。



    毕竟,当地官员,多是六县官员出身,他们看了帅嘉谟的呈文自然也看出其中猫腻。



    当初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或是意外造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分摊,五县每年都要背上千两税银的负担,自然没人愿意。



    拖下去,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帅嘉谟也不断上书,同时消息在歙县也闹起来,士绅和百姓也都是不满。



    之后南京一直给徽州府下文催办,让徽州府查明情况秉公处置,因为殷正茂此时担任南京户部尚书。



    有这尊大佛在,徽州府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可现在知道了,知道他们一直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赋,当然是要闹。



    何况,歙县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强援的。



    有殷正茂的压力,知府硬顶五县,强行摊牌这笔税银,想想就知道得有多大的勇气。



    最后的处置结果就是,应天巡抚、巡按及兵备道各衙门与徽州邻府协调,共同派员,先将徽州府各项钱粮“总算总除”,然后再照各县人丁数与地亩数确定丝绢负担,达到“赋役均平”。



    歙县毕竟是徽州府的大县,算下来虽然还是要承担部份,但剩下不到三千两的税银,而有三千多两人丁丝绢从歙县每年的负担中减去,由其他五县分摊。



    之后,徽州府向各县传达这一方案。



    于是,徽州府这段时间开始乱起来。



    在士绅的煽动下,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围堵县衙,要给个法,最多甚至聚集了数万人,场面几近失控。



    而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住不了店,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而五县之人,但凡到了歙县,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实际上,此时徽州府已经有酿成大规模民乱的迹象。



    到这个时候,徽州知府也有些坐蜡,知道不能处理好此事,他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虽然不敢强行把这笔税银挪到五县头上,但他想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子,但是这个得报送京城。



    按照新的方案,原有的歙县人丁丝绢六千余两不动,仍由歙县独自负担,但歙县其他赋税酌减两千两,而且是“永为定规”。



    这两千两原则上由其他五县按人丁分担,但徽州府和五县士绅沟通后,知道五县民众仍难以接受。



    于是,又另想了个办法,决定两千两税银将于徽州府的军需银两内扣除,也就是两千两的分担任务只落实府一级,而不用下派到各县。



    如此一来,五个县无需添加赋税,而是府内从军需银两中拨出两千两抵税。



    归根到底,由徽州府名义上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减少收入,而歙县赋税也减少二千两,以此摆平各方,皆大欢喜。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徽州府六县里,歙县最是有钱,主要还是为了争个面子。



    那两千两银子的赋税,二百年都交了,其实也不是他们交不起。



    理清楚来龙去脉,魏广德也只能叹口气。



    这个方案已经得到徽州府六县的接受,如果朝廷不同意,定为“永例”,后面还不知道徽州府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徽州府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归根到底还是户部,朝廷少了二千两银子。



    “芦布。”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芦布很快进来,魏广德把书册地还给他,道:‘你把各省发来关于一条鞭法的文书,给我整理出来一份。’



    虽然各省清丈田亩还没有展开,但是以江西和南直隶的例子,各省也开始一条鞭法的推进,其实就是把地方上税收总一遍,然后分摊到田地里。



    之后清丈,直接把总税目除田地数量即可知道每亩田地该摊多少税银。



    “唉。”



    芦布出去了,魏广德叹口气。



    就算知道“道理”又如何,有时候还是难得糊涂,最重要的还是息事宁人,就算是首辅也是如此。



    张居正已经批了这个事儿,算是定下来了。



    就是不知道推进一条鞭法过程中,还会冒出多少这种事儿来。



    现在皇帝的年龄已经不了,正是少年叛逆时期,对面子看得极重。



    就算要驳回他的要求,但至少也得对光禄寺好好敲打一番才对。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



    只敲打了皇帝。



    不多久,芦布就抱回来一摞奏疏,上面还放着一本书册,正是内阁记录档案所用。



    魏广德没翻看奏疏,而是先把书册翻看,找到徽州府的奏疏记录,细细看起来。



    很快,魏广德就知道此事的麻烦了。



    要事儿大,是真的很大,涉及整个徽州府六县利益。



    关键几千两银子的人丁丝绢,要分摊到其他五县头上,五县的士绅、百姓肯定也是不乐意的。



    事发是在隆庆四年,在歙县衙门里办差的公人发现税目不对,其中朝廷针对徽州府的一笔税收,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是由歙县一家在承担,而其他五县都不曾分摊。



    帅嘉谟发现了账目里的这个漏洞,自然就在县衙里宣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都是忿忿不平。



    之后,自然就是这个帅嘉谟向南直隶巡抚上告此事,并把他查到的文献都抄录一份上递作为证据。



    实际上,这个事儿县令知道后,也就是看了看,就没再言语。



    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承袭二百年,现在才翻出来,想要改,怕是很艰难的事儿,影响太大,完全颠覆徽州府。



    报上去,就是给知府老爷添麻烦。



    反正税都是百姓承担,他一个县令又不缴税,自然懒得过问。



    谁能想到帅嘉谟认死理,不仅找到了这笔税银的出处,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得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根据户部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00余两,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000余石粮食,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0匹,按照官价每匹钱,就要白银600多两。



    从此之后,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都是0匹生绢。



    这就意味着,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但按理,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这样显然有点不合理,且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多年。



    帅嘉谟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会典里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没其他字样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这位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六千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事情报上去了,应天巡抚也行文让徽州府彻查此事。



    不过呢,此事就一直处于彻查状态,在发回徽州府后就开始拖延起来。



    毕竟,当地官员,多是六县官员出身,他们看了帅嘉谟的呈文自然也看出其中猫腻。



    当初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或是意外造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分摊,五县每年都要背上千两税银的负担,自然没人愿意。



    拖下去,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帅嘉谟也不断上书,同时消息在歙县也闹起来,士绅和百姓也都是不满。



    之后南京一直给徽州府下文催办,让徽州府查明情况秉公处置,因为殷正茂此时担任南京户部尚书。



    有这尊大佛在,徽州府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可现在知道了,知道他们一直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赋,当然是要闹。



    何况,歙县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强援的。



    有殷正茂的压力,知府硬顶五县,强行摊牌这笔税银,想想就知道得有多大的勇气。



    最后的处置结果就是,应天巡抚、巡按及兵备道各衙门与徽州邻府协调,共同派员,先将徽州府各项钱粮“总算总除”,然后再照各县人丁数与地亩数确定丝绢负担,达到“赋役均平”。



    歙县毕竟是徽州府的大县,算下来虽然还是要承担部份,但剩下不到三千两的税银,而有三千多两人丁丝绢从歙县每年的负担中减去,由其他五县分摊。



    之后,徽州府向各县传达这一方案。



    于是,徽州府这段时间开始乱起来。



    在士绅的煽动下,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围堵县衙,要给个法,最多甚至聚集了数万人,场面几近失控。



    而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住不了店,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而五县之人,但凡到了歙县,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实际上,此时徽州府已经有酿成大规模民乱的迹象。



    到这个时候,徽州知府也有些坐蜡,知道不能处理好此事,他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虽然不敢强行把这笔税银挪到五县头上,但他想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子,但是这个得报送京城。



    按照新的方案,原有的歙县人丁丝绢六千余两不动,仍由歙县独自负担,但歙县其他赋税酌减两千两,而且是“永为定规”。



    这两千两原则上由其他五县按人丁分担,但徽州府和五县士绅沟通后,知道五县民众仍难以接受。



    于是,又另想了个办法,决定两千两税银将于徽州府的军需银两内扣除,也就是两千两的分担任务只落实府一级,而不用下派到各县。



    如此一来,五个县无需添加赋税,而是府内从军需银两中拨出两千两抵税。



    归根到底,由徽州府名义上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减少收入,而歙县赋税也减少二千两,以此摆平各方,皆大欢喜。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徽州府六县里,歙县最是有钱,主要还是为了争个面子。



    那两千两银子的赋税,二百年都交了,其实也不是他们交不起。



    理清楚来龙去脉,魏广德也只能叹口气。



    这个方案已经得到徽州府六县的接受,如果朝廷不同意,定为“永例”,后面还不知道徽州府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徽州府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归根到底还是户部,朝廷少了二千两银子。



    “芦布。”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芦布很快进来,魏广德把书册地还给他,道:‘你把各省发来关于一条鞭法的文书,给我整理出来一份。’



    虽然各省清丈田亩还没有展开,但是以江西和南直隶的例子,各省也开始一条鞭法的推进,其实就是把地方上税收总一遍,然后分摊到田地里。



    之后清丈,直接把总税目除田地数量即可知道每亩田地该摊多少税银。



    “唉。”



    芦布出去了,魏广德叹口气。



    就算知道“道理”又如何,有时候还是难得糊涂,最重要的还是息事宁人,就算是首辅也是如此。



    张居正已经批了这个事儿,算是定下来了。



    就是不知道推进一条鞭法过程中,还会冒出多少这种事儿来。



    现在皇帝的年龄已经不了,正是少年叛逆时期,对面子看得极重。



    就算要驳回他的要求,但至少也得对光禄寺好好敲打一番才对。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



    只敲打了皇帝。



    不多久,芦布就抱回来一摞奏疏,上面还放着一本书册,正是内阁记录档案所用。



    魏广德没翻看奏疏,而是先把书册翻看,找到徽州府的奏疏记录,细细看起来。



    很快,魏广德就知道此事的麻烦了。



    要事儿大,是真的很大,涉及整个徽州府六县利益。



    关键几千两银子的人丁丝绢,要分摊到其他五县头上,五县的士绅、百姓肯定也是不乐意的。



    事发是在隆庆四年,在歙县衙门里办差的公人发现税目不对,其中朝廷针对徽州府的一笔税收,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是由歙县一家在承担,而其他五县都不曾分摊。



    帅嘉谟发现了账目里的这个漏洞,自然就在县衙里宣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都是忿忿不平。



    之后,自然就是这个帅嘉谟向南直隶巡抚上告此事,并把他查到的文献都抄录一份上递作为证据。



    实际上,这个事儿县令知道后,也就是看了看,就没再言语。



    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承袭二百年,现在才翻出来,想要改,怕是很艰难的事儿,影响太大,完全颠覆徽州府。



    报上去,就是给知府老爷添麻烦。



    反正税都是百姓承担,他一个县令又不缴税,自然懒得过问。



    谁能想到帅嘉谟认死理,不仅找到了这笔税银的出处,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得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根据户部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00余两,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000余石粮食,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0匹,按照官价每匹钱,就要白银600多两。



    从此之后,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都是0匹生绢。



    这就意味着,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但按理,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这样显然有点不合理,且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多年。



    帅嘉谟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会典里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没其他字样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这位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六千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事情报上去了,应天巡抚也行文让徽州府彻查此事。



    不过呢,此事就一直处于彻查状态,在发回徽州府后就开始拖延起来。



    毕竟,当地官员,多是六县官员出身,他们看了帅嘉谟的呈文自然也看出其中猫腻。



    当初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或是意外造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分摊,五县每年都要背上千两税银的负担,自然没人愿意。



    拖下去,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帅嘉谟也不断上书,同时消息在歙县也闹起来,士绅和百姓也都是不满。



    之后南京一直给徽州府下文催办,让徽州府查明情况秉公处置,因为殷正茂此时担任南京户部尚书。



    有这尊大佛在,徽州府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可现在知道了,知道他们一直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赋,当然是要闹。



    何况,歙县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强援的。



    有殷正茂的压力,知府硬顶五县,强行摊牌这笔税银,想想就知道得有多大的勇气。



    最后的处置结果就是,应天巡抚、巡按及兵备道各衙门与徽州邻府协调,共同派员,先将徽州府各项钱粮“总算总除”,然后再照各县人丁数与地亩数确定丝绢负担,达到“赋役均平”。



    歙县毕竟是徽州府的大县,算下来虽然还是要承担部份,但剩下不到三千两的税银,而有三千多两人丁丝绢从歙县每年的负担中减去,由其他五县分摊。



    之后,徽州府向各县传达这一方案。



    于是,徽州府这段时间开始乱起来。



    在士绅的煽动下,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围堵县衙,要给个法,最多甚至聚集了数万人,场面几近失控。



    而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住不了店,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而五县之人,但凡到了歙县,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实际上,此时徽州府已经有酿成大规模民乱的迹象。



    到这个时候,徽州知府也有些坐蜡,知道不能处理好此事,他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虽然不敢强行把这笔税银挪到五县头上,但他想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子,但是这个得报送京城。



    按照新的方案,原有的歙县人丁丝绢六千余两不动,仍由歙县独自负担,但歙县其他赋税酌减两千两,而且是“永为定规”。



    这两千两原则上由其他五县按人丁分担,但徽州府和五县士绅沟通后,知道五县民众仍难以接受。



    于是,又另想了个办法,决定两千两税银将于徽州府的军需银两内扣除,也就是两千两的分担任务只落实府一级,而不用下派到各县。



    如此一来,五个县无需添加赋税,而是府内从军需银两中拨出两千两抵税。



    归根到底,由徽州府名义上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减少收入,而歙县赋税也减少二千两,以此摆平各方,皆大欢喜。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徽州府六县里,歙县最是有钱,主要还是为了争个面子。



    那两千两银子的赋税,二百年都交了,其实也不是他们交不起。



    理清楚来龙去脉,魏广德也只能叹口气。



    这个方案已经得到徽州府六县的接受,如果朝廷不同意,定为“永例”,后面还不知道徽州府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徽州府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归根到底还是户部,朝廷少了二千两银子。



    “芦布。”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芦布很快进来,魏广德把书册地还给他,道:‘你把各省发来关于一条鞭法的文书,给我整理出来一份。’



    虽然各省清丈田亩还没有展开,但是以江西和南直隶的例子,各省也开始一条鞭法的推进,其实就是把地方上税收总一遍,然后分摊到田地里。



    之后清丈,直接把总税目除田地数量即可知道每亩田地该摊多少税银。



    “唉。”



    芦布出去了,魏广德叹口气。



    就算知道“道理”又如何,有时候还是难得糊涂,最重要的还是息事宁人,就算是首辅也是如此。



    张居正已经批了这个事儿,算是定下来了。



    就是不知道推进一条鞭法过程中,还会冒出多少这种事儿来。



    现在皇帝的年龄已经不了,正是少年叛逆时期,对面子看得极重。



    就算要驳回他的要求,但至少也得对光禄寺好好敲打一番才对。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



    只敲打了皇帝。



    不多久,芦布就抱回来一摞奏疏,上面还放着一本书册,正是内阁记录档案所用。



    魏广德没翻看奏疏,而是先把书册翻看,找到徽州府的奏疏记录,细细看起来。



    很快,魏广德就知道此事的麻烦了。



    要事儿大,是真的很大,涉及整个徽州府六县利益。



    关键几千两银子的人丁丝绢,要分摊到其他五县头上,五县的士绅、百姓肯定也是不乐意的。



    事发是在隆庆四年,在歙县衙门里办差的公人发现税目不对,其中朝廷针对徽州府的一笔税收,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是由歙县一家在承担,而其他五县都不曾分摊。



    帅嘉谟发现了账目里的这个漏洞,自然就在县衙里宣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都是忿忿不平。



    之后,自然就是这个帅嘉谟向南直隶巡抚上告此事,并把他查到的文献都抄录一份上递作为证据。



    实际上,这个事儿县令知道后,也就是看了看,就没再言语。



    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承袭二百年,现在才翻出来,想要改,怕是很艰难的事儿,影响太大,完全颠覆徽州府。



    报上去,就是给知府老爷添麻烦。



    反正税都是百姓承担,他一个县令又不缴税,自然懒得过问。



    谁能想到帅嘉谟认死理,不仅找到了这笔税银的出处,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得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根据户部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00余两,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000余石粮食,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0匹,按照官价每匹钱,就要白银600多两。



    从此之后,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都是0匹生绢。



    这就意味着,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但按理,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这样显然有点不合理,且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多年。



    帅嘉谟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会典里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没其他字样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这位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六千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事情报上去了,应天巡抚也行文让徽州府彻查此事。



    不过呢,此事就一直处于彻查状态,在发回徽州府后就开始拖延起来。



    毕竟,当地官员,多是六县官员出身,他们看了帅嘉谟的呈文自然也看出其中猫腻。



    当初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或是意外造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分摊,五县每年都要背上千两税银的负担,自然没人愿意。



    拖下去,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帅嘉谟也不断上书,同时消息在歙县也闹起来,士绅和百姓也都是不满。



    之后南京一直给徽州府下文催办,让徽州府查明情况秉公处置,因为殷正茂此时担任南京户部尚书。



    有这尊大佛在,徽州府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可现在知道了,知道他们一直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赋,当然是要闹。



    何况,歙县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强援的。



    有殷正茂的压力,知府硬顶五县,强行摊牌这笔税银,想想就知道得有多大的勇气。



    最后的处置结果就是,应天巡抚、巡按及兵备道各衙门与徽州邻府协调,共同派员,先将徽州府各项钱粮“总算总除”,然后再照各县人丁数与地亩数确定丝绢负担,达到“赋役均平”。



    歙县毕竟是徽州府的大县,算下来虽然还是要承担部份,但剩下不到三千两的税银,而有三千多两人丁丝绢从歙县每年的负担中减去,由其他五县分摊。



    之后,徽州府向各县传达这一方案。



    于是,徽州府这段时间开始乱起来。



    在士绅的煽动下,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围堵县衙,要给个法,最多甚至聚集了数万人,场面几近失控。



    而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住不了店,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而五县之人,但凡到了歙县,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实际上,此时徽州府已经有酿成大规模民乱的迹象。



    到这个时候,徽州知府也有些坐蜡,知道不能处理好此事,他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虽然不敢强行把这笔税银挪到五县头上,但他想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子,但是这个得报送京城。



    按照新的方案,原有的歙县人丁丝绢六千余两不动,仍由歙县独自负担,但歙县其他赋税酌减两千两,而且是“永为定规”。



    这两千两原则上由其他五县按人丁分担,但徽州府和五县士绅沟通后,知道五县民众仍难以接受。



    于是,又另想了个办法,决定两千两税银将于徽州府的军需银两内扣除,也就是两千两的分担任务只落实府一级,而不用下派到各县。



    如此一来,五个县无需添加赋税,而是府内从军需银两中拨出两千两抵税。



    归根到底,由徽州府名义上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减少收入,而歙县赋税也减少二千两,以此摆平各方,皆大欢喜。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徽州府六县里,歙县最是有钱,主要还是为了争个面子。



    那两千两银子的赋税,二百年都交了,其实也不是他们交不起。



    理清楚来龙去脉,魏广德也只能叹口气。



    这个方案已经得到徽州府六县的接受,如果朝廷不同意,定为“永例”,后面还不知道徽州府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徽州府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归根到底还是户部,朝廷少了二千两银子。



    “芦布。”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芦布很快进来,魏广德把书册地还给他,道:‘你把各省发来关于一条鞭法的文书,给我整理出来一份。’



    虽然各省清丈田亩还没有展开,但是以江西和南直隶的例子,各省也开始一条鞭法的推进,其实就是把地方上税收总一遍,然后分摊到田地里。



    之后清丈,直接把总税目除田地数量即可知道每亩田地该摊多少税银。



    “唉。”



    芦布出去了,魏广德叹口气。



    就算知道“道理”又如何,有时候还是难得糊涂,最重要的还是息事宁人,就算是首辅也是如此。



    张居正已经批了这个事儿,算是定下来了。



    就是不知道推进一条鞭法过程中,还会冒出多少这种事儿来。



    现在皇帝的年龄已经不了,正是少年叛逆时期,对面子看得极重。



    就算要驳回他的要求,但至少也得对光禄寺好好敲打一番才对。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



    只敲打了皇帝。



    不多久,芦布就抱回来一摞奏疏,上面还放着一本书册,正是内阁记录档案所用。



    魏广德没翻看奏疏,而是先把书册翻看,找到徽州府的奏疏记录,细细看起来。



    很快,魏广德就知道此事的麻烦了。



    要事儿大,是真的很大,涉及整个徽州府六县利益。



    关键几千两银子的人丁丝绢,要分摊到其他五县头上,五县的士绅、百姓肯定也是不乐意的。



    事发是在隆庆四年,在歙县衙门里办差的公人发现税目不对,其中朝廷针对徽州府的一笔税收,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是由歙县一家在承担,而其他五县都不曾分摊。



    帅嘉谟发现了账目里的这个漏洞,自然就在县衙里宣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都是忿忿不平。



    之后,自然就是这个帅嘉谟向南直隶巡抚上告此事,并把他查到的文献都抄录一份上递作为证据。



    实际上,这个事儿县令知道后,也就是看了看,就没再言语。



    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承袭二百年,现在才翻出来,想要改,怕是很艰难的事儿,影响太大,完全颠覆徽州府。



    报上去,就是给知府老爷添麻烦。



    反正税都是百姓承担,他一个县令又不缴税,自然懒得过问。



    谁能想到帅嘉谟认死理,不仅找到了这笔税银的出处,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得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根据户部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00余两,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000余石粮食,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0匹,按照官价每匹钱,就要白银600多两。



    从此之后,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都是0匹生绢。



    这就意味着,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但按理,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这样显然有点不合理,且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多年。



    帅嘉谟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会典里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没其他字样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这位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六千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事情报上去了,应天巡抚也行文让徽州府彻查此事。



    不过呢,此事就一直处于彻查状态,在发回徽州府后就开始拖延起来。



    毕竟,当地官员,多是六县官员出身,他们看了帅嘉谟的呈文自然也看出其中猫腻。



    当初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或是意外造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分摊,五县每年都要背上千两税银的负担,自然没人愿意。



    拖下去,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帅嘉谟也不断上书,同时消息在歙县也闹起来,士绅和百姓也都是不满。



    之后南京一直给徽州府下文催办,让徽州府查明情况秉公处置,因为殷正茂此时担任南京户部尚书。



    有这尊大佛在,徽州府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可现在知道了,知道他们一直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赋,当然是要闹。



    何况,歙县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强援的。



    有殷正茂的压力,知府硬顶五县,强行摊牌这笔税银,想想就知道得有多大的勇气。



    最后的处置结果就是,应天巡抚、巡按及兵备道各衙门与徽州邻府协调,共同派员,先将徽州府各项钱粮“总算总除”,然后再照各县人丁数与地亩数确定丝绢负担,达到“赋役均平”。



    歙县毕竟是徽州府的大县,算下来虽然还是要承担部份,但剩下不到三千两的税银,而有三千多两人丁丝绢从歙县每年的负担中减去,由其他五县分摊。



    之后,徽州府向各县传达这一方案。



    于是,徽州府这段时间开始乱起来。



    在士绅的煽动下,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围堵县衙,要给个法,最多甚至聚集了数万人,场面几近失控。



    而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住不了店,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而五县之人,但凡到了歙县,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实际上,此时徽州府已经有酿成大规模民乱的迹象。



    到这个时候,徽州知府也有些坐蜡,知道不能处理好此事,他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虽然不敢强行把这笔税银挪到五县头上,但他想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子,但是这个得报送京城。



    按照新的方案,原有的歙县人丁丝绢六千余两不动,仍由歙县独自负担,但歙县其他赋税酌减两千两,而且是“永为定规”。



    这两千两原则上由其他五县按人丁分担,但徽州府和五县士绅沟通后,知道五县民众仍难以接受。



    于是,又另想了个办法,决定两千两税银将于徽州府的军需银两内扣除,也就是两千两的分担任务只落实府一级,而不用下派到各县。



    如此一来,五个县无需添加赋税,而是府内从军需银两中拨出两千两抵税。



    归根到底,由徽州府名义上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减少收入,而歙县赋税也减少二千两,以此摆平各方,皆大欢喜。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徽州府六县里,歙县最是有钱,主要还是为了争个面子。



    那两千两银子的赋税,二百年都交了,其实也不是他们交不起。



    理清楚来龙去脉,魏广德也只能叹口气。



    这个方案已经得到徽州府六县的接受,如果朝廷不同意,定为“永例”,后面还不知道徽州府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徽州府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归根到底还是户部,朝廷少了二千两银子。



    “芦布。”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芦布很快进来,魏广德把书册地还给他,道:‘你把各省发来关于一条鞭法的文书,给我整理出来一份。’



    虽然各省清丈田亩还没有展开,但是以江西和南直隶的例子,各省也开始一条鞭法的推进,其实就是把地方上税收总一遍,然后分摊到田地里。



    之后清丈,直接把总税目除田地数量即可知道每亩田地该摊多少税银。



    “唉。”



    芦布出去了,魏广德叹口气。



    就算知道“道理”又如何,有时候还是难得糊涂,最重要的还是息事宁人,就算是首辅也是如此。



    张居正已经批了这个事儿,算是定下来了。



    就是不知道推进一条鞭法过程中,还会冒出多少这种事儿来。



    现在皇帝的年龄已经不了,正是少年叛逆时期,对面子看得极重。



    就算要驳回他的要求,但至少也得对光禄寺好好敲打一番才对。但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



    只敲打了皇帝。



    不多久,芦布就抱回来一摞奏疏,上面还放着一本书册,正是内阁记录档案所用。



    魏广德没翻看奏疏,而是先把书册翻看,找到徽州府的奏疏记录,细细看起来。



    很快,魏广德就知道此事的麻烦了。



    要事儿大,是真的很大,涉及整个徽州府六县利益。



    关键几千两银子的人丁丝绢,要分摊到其他五县头上,五县的士绅、百姓肯定也是不乐意的。



    事发是在隆庆四年,在歙县衙门里办差的公人发现税目不对,其中朝廷针对徽州府的一笔税收,居然在很长时间里是由歙县一家在承担,而其他五县都不曾分摊。



    帅嘉谟发现了账目里的这个漏洞,自然就在县衙里宣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都是忿忿不平。



    之后,自然就是这个帅嘉谟向南直隶巡抚上告此事,并把他查到的文献都抄录一份上递作为证据。



    实际上,这个事儿县令知道后,也就是看了看,就没再言语。



    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承袭二百年,现在才翻出来,想要改,怕是很艰难的事儿,影响太大,完全颠覆徽州府。



    报上去,就是给知府老爷添麻烦。



    反正税都是百姓承担,他一个县令又不缴税,自然懒得过问。



    谁能想到帅嘉谟认死理,不仅找到了这笔税银的出处,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得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根据户部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00余两,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000余石粮食,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0匹,按照官价每匹钱,就要白银600多两。



    从此之后,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都是0匹生绢。



    这就意味着,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但按理,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这样显然有点不合理,且已经持续了整整二百多年。



    帅嘉谟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会典里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没其他字样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这位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六千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事情报上去了,应天巡抚也行文让徽州府彻查此事。



    不过呢,此事就一直处于彻查状态,在发回徽州府后就开始拖延起来。



    毕竟,当地官员,多是六县官员出身,他们看了帅嘉谟的呈文自然也看出其中猫腻。



    当初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或是意外造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分摊,五县每年都要背上千两税银的负担,自然没人愿意。



    拖下去,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帅嘉谟也不断上书,同时消息在歙县也闹起来,士绅和百姓也都是不满。



    之后南京一直给徽州府下文催办,让徽州府查明情况秉公处置,因为殷正茂此时担任南京户部尚书。



    有这尊大佛在,徽州府知府自然不敢怠慢。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也就罢了,可现在知道了,知道他们一直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赋,当然是要闹。



    何况,歙县在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强援的。



    有殷正茂的压力,知府硬顶五县,强行摊牌这笔税银,想想就知道得有多大的勇气。



    最后的处置结果就是,应天巡抚、巡按及兵备道各衙门与徽州邻府协调,共同派员,先将徽州府各项钱粮“总算总除”,然后再照各县人丁数与地亩数确定丝绢负担,达到“赋役均平”。



    歙县毕竟是徽州府的大县,算下来虽然还是要承担部份,但剩下不到三千两的税银,而有三千多两人丁丝绢从歙县每年的负担中减去,由其他五县分摊。



    之后,徽州府向各县传达这一方案。



    于是,徽州府这段时间开始乱起来。



    在士绅的煽动下,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围堵县衙,要给个法,最多甚至聚集了数万人,场面几近失控。



    而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住不了店,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而五县之人,但凡到了歙县,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实际上,此时徽州府已经有酿成大规模民乱的迹象。



    到这个时候,徽州知府也有些坐蜡,知道不能处理好此事,他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



    虽然不敢强行把这笔税银挪到五县头上,但他想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子,但是这个得报送京城。



    按照新的方案,原有的歙县人丁丝绢六千余两不动,仍由歙县独自负担,但歙县其他赋税酌减两千两,而且是“永为定规”。



    这两千两原则上由其他五县按人丁分担,但徽州府和五县士绅沟通后,知道五县民众仍难以接受。



    于是,又另想了个办法,决定两千两税银将于徽州府的军需银两内扣除,也就是两千两的分担任务只落实府一级,而不用下派到各县。



    如此一来,五个县无需添加赋税,而是府内从军需银两中拨出两千两抵税。



    归根到底,由徽州府名义上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减少收入,而歙县赋税也减少二千两,以此摆平各方,皆大欢喜。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徽州府六县里,歙县最是有钱,主要还是为了争个面子。



    那两千两银子的赋税,二百年都交了,其实也不是他们交不起。



    理清楚来龙去脉,魏广德也只能叹口气。



    这个方案已经得到徽州府六县的接受,如果朝廷不同意,定为“永例”,后面还不知道徽州府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徽州府承担损失,但实际上是兵部,归根到底还是户部,朝廷少了二千两银子。



    “芦布。”



    魏广德对着外面喊道。



    芦布很快进来,魏广德把书册地还给他,道:‘你把各省发来关于一条鞭法的文书,给我整理出来一份。’



    虽然各省清丈田亩还没有展开,但是以江西和南直隶的例子,各省也开始一条鞭法的推进,其实就是把地方上税收总一遍,然后分摊到田地里。



    之后清丈,直接把总税目除田地数量即可知道每亩田地该摊多少税银。



    “唉。”



    芦布出去了,魏广德叹口气。



    就算知道“道理”又如何,有时候还是难得糊涂,最重要的还是息事宁人,就算是首辅也是如此。



    张居正已经批了这个事儿,算是定下来了。



    就是不知道推进一条鞭法过程中,还会冒出多少这种事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