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几天后,林淑柔看到了叶芷清写的东西——在她父亲的书房里。
那里一堆文章,林淑柔认得叶芷清的笔记,自然一眼就看到了。
她看到那上面的内容后,一时额头冒黑线,问父亲道:“爹,这些都是什么?”
叶芷清文采不好,写不出什么正经的文章来,所以这纸张上面写的内容很……脱俗。
内容也简单,一看就懂,就和书一样,写的是贤王在路边看到有人乱摘还没有成熟的谷粒,义正言辞地训斥了那人一番,还让人帮那块田地的农家除草。那人知道耕种辛苦之后,连连认错,表示自己一定会悔改。
先不这个故事漏洞百出,单单是贤王……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循循善诱、劝人向善的人哪。
林行止见女儿也看到了这个,不由失笑道:“我们算做报纸,这些都是明天要刊登上去的内容,今天夜里我在查阅一番,看有没有不妥的地方。”
是的,叶芷清算把报纸做出来。身为穿越客必做行业之一,叶芷清想办起来,也不算太难。
当然,她办这个的初衷是引领舆论。
周恭的事,让幼帝得了一个仁帝的名声,这让叶芷清有了危机感。
虽然风清并不在乎名声的好坏,只在乎实际的利益,但是叶芷清还是不希望将来有一天被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职责他。
而报纸这东西,就是一门非常好用的工具。
幼帝懂得把自己的名声变好,企图让天下人站在他那边,那她直接用报纸帮风清洗白好了。
她在和风清商量了一番之后,她又知会了新任首辅沈老,再把林行止拉了来,名义上让林行止牵头做主笔、孟行舟做副笔,正式成立日报处。
同时,为了舆论脱轨,报纸这行业只能官府出售,其余敢私下出报纸的,皆要获罪。
对于这,叶芷清也没办法。虽然她也知道言论自由,但是在没什么文盲的二一世纪,一大堆年轻人都能被舆论拉着鼻子走,更何况是眼下这种时代。
报纸一旦不受掌控,那很可能会成为攻歼的工具。如果这样的话,那它的出现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所以叶芷清考虑再三,决定在开放舆论的基础上,掌控住舆论。
不然回头有人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成标语写在报纸上,煽动天下人叛变,那乐子可就大了。
林行止在知道报纸的诸多功能之后,也来了一丝兴趣。虽然他这个主笔肯定做不长久,但是却不妨碍他尝试新鲜事物。
于是,在报纸处成立的第二天,他从翰林院调动了几个心情比较温和的做了几年冷板凳的翰林进来,专门负责写文章。
眼下这一桌子的文章,有一大半都出自于他们的手笔。
林淑柔听完父亲的解释之后,漂亮的眼睛里满是奇异之色,“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有了报纸,以后很多事都可以不用担心别人乱传了。”
“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林行止笑道,“以后这张纸上面不仅会有文章,还有每□□廷上发生的事。除了这些,你们刑部的一些案子也可以放上来。而且芷清还特意让我留了一块中间的板面,是弄个善人堂,把捐钱捐的多的人的名字写进来。”
“捐钱?”
“对。”到这,林行止也有些哭笑不得,叶芷清还真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从里面抠出钱来。
和离这边要收费,报名要收费,上林苑那里,良种现在是还不多,等到能发放下去种的时候,第一茬长出的良种,她肯定会高价卖出去。
“这事我已经让吴二叔拿银子了。明天他的名字就会出现在这上面。”
林淑柔知道,吴二叔是京中的富商。让他出点银子,给自己买点名声,吴二叔肯定是愿意的。
商人不比权贵,他们手里有钱,但是名声大多都不好。但如果眼下有一个能增加他们名望的地方,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去花这个银子。
“吴二叔出了多少?”林淑柔问。
“五万两。”林行止道。吴老二应该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所以才砸了这么多银子。
“这么多?”林淑柔吃了一惊,“那这银子归属是谁?谁来掌管,以后要拿去做什么?”
如果银钱没有分配好的话,这以后也是一件难办的官司。
“修路。”这点才是令林行止敬佩的地方,“芷清,京城外的路太难走,就拿这些银子去给百姓们修桥铺路,路修完了,就以捐款的善人的名字命名。要想富,先修路。有时候想想,这话还的挺对。”
林淑柔仔细想了想,明白过来。
这白了就是在钓鱼啊,用名声的诱饵去让那些有钱没名的富人砸钱。不管这能拿多少,反正报纸上所付出的也只是一块空位而已。
“这才是叶大姐姐啊。”她语气钦佩道。
……
翌日,京城里面多了个新鲜事。
无论你是在自家的院子里,还是坐在茶楼上,总能够十一二岁的孩子手里抱着一叠纸,一边挥着手一边叫卖道:“京城日报,两文钱一份,大爷您要来一张吗?”
虽然绝大多数人舍不得花这个钱,但是京里最不差的就是有钱人。他们一听到这叫卖声,让人去把那孩领了过来,自己从他手里抽了份报纸出来,问他:“这是什么?”
那卖报的童也十分机灵,嘴皮子十分利索,“回大爷,这是新出的京城日报,今天第一天发售。您在这报纸上可以看到时下所有的消息,比如昨□□堂上杨阁老和沈老他差点起来,还有王寡妇和离成功啊,对了,后面还有捐了五万两银子给我们造桥铺路的吴大善人的名字……”
那人也认得字,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我才两个月没来京城,京里变化都这么大了。”
着,他随手丢了个碎银给报童,自己就拿着报纸坐在茶馆里看了起来。
报纸一件老板这么大方,忙高高兴兴的道谢,又继续叫卖去了。
与此同时,在看这份报纸的不仅仅是这个商人。茶馆、树下、马路边,不少人一边拿着报纸一边读给其他人听。
此时此刻,大约最自豪的就是读书了。他们不在百无一用是书生,好歹还能读书给大家听。
吴二也看到了报纸,确切的,他从一早上开始就在等这个报纸了。
为了能够听到大家对他的赞美,他还选了个茶楼,故意坐在大堂里,然后做出看报纸的模样。
这旁边有人把他给认了出来,老远就向他招呼道:“吴大善人,这下你可出名了。一下子就拿出五万两银子来给大家造桥铺路,大手笔,大手笔。”
吴二摸了摸被掐肿的腰,脸上笑道:“这也只是意外。这不是城外吴村那边的路难走吗,之前还听有人在那里摔断了腿,我也就尽尽心意,谁知道大人们竟然把我名字给写上来了,我都有些受宠若惊。”
来人哪里不知道他的是场面话,不过他也是有目的而来,“吴兄,”他压低了声音,“这是只要捐五万两就能上吗?”
他同吴二一样是商人。虽然这些银子有些多,但是若能博得一些大人的好感,那这银子就花的值。
“这我就不太清楚了。”吴二道,“不过我听钱老爷已经捐了十万了。”
这话是他瞎的,反正的越高,想来林大人应该会越高兴。
“十万啊,”那人牙疼了一下,“我再想想吧。”
“其实我是觉得不亏的。现在外面的人都在骂咱无商不奸,的我们好像就是那样米缸里的耗子一样,但是其中的辛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宁愿花点钱,给自己买个好名声,等将来我儿子要去读书,人家对他态度也能好一些。当然了,若是上面的那些大人也在报纸上看过我们的名字,那就更赚了。”吴二‘推心置腹’道。
来人被他这么一忽悠,虽然知道他的有些夸张,但心里也免不了多了一份侥幸。
万一呢?
行商之人有个好名声有多重要,这大家心里都明白。不然吴胖子难受的捐赠五万两?
“行,我再去问问。”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在京城好几处中进行着。
而作为始作俑者,叶芷清却是让下面的人安心拿银子办事就好。
富商捐款对他们来不见得是坏事,而穷人受到资助,则一定是好事。
虽然靠着这种的事情不可能会迅速拉近贫富差距,但是能让社会矛盾一点是一点。
叶芷清是想过了,在绝大多数资源掌握在贵族和富人手里的时代,他们不可能像某位伟人一样土豪分田地,这样做只会引起反弹,让天下大乱。
所以,她和风清选择稍微温和一点的做法,竭尽全力给下层百姓有更多爬上去的机会。
而要创造这个机会,则要做出很多很多的努力。反正他们这辈子,都要为这些而奋斗着了。
……
皇宫。
幼帝也正在看着报纸。
他已经把角落版块的趣闻三则给看了好几遍,最后他将报纸往旁边一扔,整个人靠在了椅子上,眼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许久之后,他才叹道:“黄大伴,我只有你了。”
他身边的宫侍卑微的伏在地上,表忠心道:“奴才永远忠心于您。”
……
报纸的出现,让京城百姓们所了解的更多,而且面对那些道听途的消息,报纸上的内容来得更加真实直观。
很快的,随着报纸的名声大噪,有好几家作坊也开始盛产报纸。
他们以为报纸这东西就和其他的一样,上面能够做的,他们也都能跟着做。
然而,他们的报纸还没有卖出去之前,所有参与进来的人,却全都被抓进了牢狱。
一直到好几家作坊都被抓之后,大家这才的的确确的相信,报纸这东西,只有官府才能出售。
有人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而且最让他们感到丢脸的是,被抓的这些作坊还以报道的方式上了京城日报。
“报纸不能私下出版售卖,不然就是违法。”这意思的十分清楚,一时间,再无人敢违。
在报纸出现后的第十天,突然有一则消息登上了首页——贤王夫妇愿意建造一座图书馆,并且捐赠一万本书在图书馆里。
接着,下面的内容详细的解释了什么叫做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作用,和图书馆条例规则。
老百姓们先不,读书人看到这则消息之后,大多都无比兴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寒窗苦读,书籍与他们来是十分珍贵的东西。
这图书馆能让他们免费进去看书,甚至还能抄书,这对他们来,是天大的喜事。
“也不知道我们到时候能不能看到贤王的笔记。”别忘了,贤王可是探花郎出身。若是能够拿到他的笔记,他们无疑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这消息传开后,风清的名声总算是被洗了一波。若是善人的榜单给带来好的名声,那风清这个就在好名声里又多了一丝清贵,谁让他们收买的是天下的读书人呢。
“这肯定是叶大人的手笔。”杨道应淡淡道,他和风清共事这么久,也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不是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人,“当一个人爱惜起名声来,那明他更难对付了。来人,去收拾个千来本的书给我也捐出去。”
这种好事,怎么能让风清独占。
他旁边,沈老一笑,同样吩咐人去做了。
有了他们的带头,不其他人,朝中文武百官,谁不看在他们的面子上捐一些?
唯一异常高兴的是哪些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他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把书房里那堆破书给扔出去了。
贤王府动作十分快,头一天上报,第二天图书馆就被收拾出来了。第三天,朝中大臣和京城权贵们捐的三万本书就开始入库。
围观的群众们,只见一箱箱书被搬进去,一时间对里面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