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扛枪的遇上了玩笔的
在蔡文升滔滔不绝的话声里,坐在沙发上的江山,正一篇接着一篇翻找着自己期待中的内容。
没有、不是、下一篇嘶!
“李存葆同志是一位战地记者,今年3月份战斗打响的同时,他也跟去了前沿战地,”蔡文升指着桌上的一封信道:
“我和李存葆在电话里聊了很多次,之后他便给我们报社寄来了这些采访稿”
但,在他的来信中,也提到有关采访稿的发表问题。
目前为止,李存葆同志除了一些赞美前线英雄的诗歌散文,
只在上发表了一短篇。
尽管这篇文章让他赢得了不少赞誉,但李记者的心里却越发堵得慌。
因为,他仍握在里的那些采访稿,才是他最想公诸于世的内容。”
“可惜的是,”
到这,蔡文升无奈的将目光重新回落到眼前的文稿上:“我好像也帮不了他。”
总编室里的办公桌上,随意散落着几盒工作烟。
在几杆烟枪的共同努力下,整间办公室愈发变得如梦如幻。
负责排的周编辑,是办公室里唯一的女同志。
早已经习惯这一切的她,正坐在窗缝边聚精会神的丈量着桌上的稿。
随着蔡主编的一声叹息,办公室里的几位全都不知道该些什么。
只能将目光全部转向了江总编。
“看我也没用,”江海同志毅然决然的摇了摇:“这条红线肯定是碰不得的。”
就在知识分子们纷纷摇头,准备再次续烟的时候。
“不过”江总编指了指面前的两篇文稿:“这两篇记,倒是问题不大。”
“哪两篇?”
“给我看看。”
江总编的话音刚落,江山赶紧跟着大家伙一块凑了过去。
“这两篇稿子可以编在一块发,”江海特意对蔡文升嘱咐了一句:“合在一块,看上去更有力量。”
“好的,”蔡文升点了点头:“单发的话,是单薄了一点。”
“揉在一块,的确更具感染力,”江山也同意老大的建议,完他又看向了蔡文升:“蔡编,这位李记者很有点东西。”
“哦?”
“一场仗打下来,他眼里看见的肯定不止这点,”江山拍了拍里的文稿:
“你要继续和他保持联系,鼓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连篇成书,那样的话,可比这些零零散散的豆腐块有影响多了。”
“听你的意思,是想让他出书?”蔡文升忽然发现了一个从没想过的方向。
“要想让这些碎片式的采访记,不被人遗忘,”
聊着聊着,江山同志的眼中逐渐迸发出了一股光芒:“就只有将它们揉成一部有血有肉的。”
()(e) “瞧瞧咱们的江科长,”荣斌忍不住笑了起来:“到底是年轻啊,着着就热血沸腾了。”
“荣编你还真别,这也就是组织没瞧上我,不然的话,我立马就弃笔从戎。”
上辈子,江山同志还真有幸当过几个月的战地记者。
虽不是自己国家的反击战,但,也足够刺激的了。
“玩玩笔你还行,”江总编立刻代表组织提出了反对意见:“玩枪还是算了。”
“上战场也不一定就得扛枪嘛,”蔡文升深有感触的道:“战地记者的笔,同样也可以成为一把利刃。”
“得好,”年轻的江科长带头给老蔡鼓起了掌:
“不但是一把利刃,还是一把为前线战士披荆斩棘的利刃。”
92年,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沉淀,李存葆在一次外出学习中,偶遇了的编辑张守仁。
面对张守仁的约稿,李存葆终于与对方聊起了自己构思已久的。
相比两年前的自己,这一会的李存葆同志已经学会了“将现实带入理想”。
之前一直想揭发的干部子弟临阵转业事件,也被他改编成了一位:
听完了李存葆的叙述后,泪流满面的张守仁鼓励对方立刻动笔。
于是在学习班结束后,李存葆并没有着急返回部队,而是留在燕京历时半个多月,将自己这部酝酿已久的一气呵成。
火速送到张守仁中之后,信守承诺的张编辑一字未改的将这部刊登在了的页面中。
临阵转业的干部公子、wg时出产的哑炮、带血的烈士欠账单,这几篇江山此刻没找到的采访记录,在发表后,立刻让人民看见了一部不一样的前线。
一股“花环”的热潮,也很快在社会上蔓延了起来。
各家出社的接力印刷,使得这本在当年就出了00万册。
为了得到的影视改编权,一时间所有的电影厂都在忙着联系李存葆。
但出乎意料的是,的影视改编权最后落在了上影厂的里,而近水楼台的“八一”厂却被意外出局了。
究其原因,只因为上影厂的导演谢晋在最紧要的关头,给李存葆同志拍去了一份多达600字的电报。
这封斥巨资的电报中,有一句话彻底打动了李存葆。
在谢晋出现之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厂肯对他做出承诺。
天知道为了这句简简单单的承诺,谢晋以及上影厂的领导将和多少高层人士打太极。
但最后,谢导不仅了,还的确做到了。
在这部集结了斯琴高娃、唐国强、倪大红等优秀演员的电影里,也出现了不少轰动一时的台词。
这些震耳欲聋的台词,在电影上映之后,不但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还将一桩桩战争后的现实问题,摆上了桌面,提上了日程。
()(e) 在电影上映时,一位普通战士的抚恤金仅为550元,即使是师级干部也只有00元。
但,之后没多久,抚恤金的标准就进行了大幅度的上调。
原本550元的普通士兵抚恤金,在翻了几倍后,被上调到了2000元的标准。
而那个时候,恰巧也是老山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刻。
“如果李记者也有此打算的话,”江山再次叮嘱蔡文升:“你别忘了告诉他,只要他肯写出,我们报社必将一字不改的帮他发表出去,是吧总编?”
完,江山看向了老大。
“没错,”江海点头表示同意:“只要他肯写,我们就帮他刊登出来。”
“好的,”蔡文升接下了这项任务:“我会继续和他联系的。”
浦江城的轻工局里,坐在会议室的许局长,正一个劲的揉着脑门。
就在刚刚结束的会议上,来自燕京的领导宣布了一个决定。
而这间进出口办公室,正好就归属于许局的管辖范围。
“许局长,已经散会了。”
当会议室里只剩下自己的顶头上司时,站在许局长身后的韩科长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唉~”
长叹了一口气后,许局长还是站了起来:“我们也走吧。”
返回办公室的路上,韩科长和许局一样揪着眉头:
“许局,您想好怎么安排这间火柴厂了吗?”
“我没记错的话,咱们市一共有4家火柴厂吧?”
“您的确没记错,就这,还不包括那些里弄办的加工作坊。”
“那家援越火柴厂,你了解吗?”
“它原本是由燕京直管的单位,我们上哪了解去。”
“尽快抽空去看看吧”
改开初期,浦江的发展一直处在落后的行列。
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数量和体量都过于庞大的企事业单位。
就在许局缓缓踏进办公室的时候,却发现屋里还坐着一位比他的眉更拧巴的同志。
“许局,您终于回来了。”
大白兔糖果厂的陆厂长,一见着许局立马就迎了上去。
“老陆,”许局长脚步一顿:“你怎么来了?”
一旁的韩科长,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陆厂长,今天不是你们厂新包装出库的日子嘛,您没去看两眼?”
“我就是为这事来的。”陆厂长已经在这等了快两钟头了。
“怎么?”
刚坐下的许局长,跟着又站了起来:“大白兔的新包装出事了?”
“那倒没有,”陆厂长赶紧道:
“新包装没有问题,但是,香江那边的新广告,却出了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