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此时,人们对于摆摊的抵触,归根结底还是传统观念的问题。
平海市所在的是北方大省海右省,人们的观念,比起南方省份来,还是保守了不少。
在八九十年代,人人都想吃公家饭,端上铁饭碗才有面子。
在农村,则是人人都想要城市户口,进入工厂或者是到公家单位坐办公室。
就算谁靠干个体发了家、成了万元户,在旁人眼中,社会地位也不算高,不如有编制在身的那些人光荣。
没有工作的人,则被视为异端、盲流。
这种情况下,就更别提摆摊了,那简直是能丢光祖宗脸面的行为。
就算是没有工作的社会闲散人员,也很少有人愿意出去摆摊。
上一世,赵德彬好歹也是大专生,那个年代大专生都是社会精英。
后面他到了技校当老师,也是有编制在身。
他是文化人,当年的技校是只有城市户口的孩子才能上,里面不乏高干子弟,和后世的技校完全不一样,算是很好的单位,再加上赵德彬技术过硬,经常被别的单位请过去解决问题,走到哪里都会被叫一声“赵老师”,所以,赵老师对于摆摊这种不入流的营生,那叫一个嗤之以鼻,自然也就从来也没去了解过。
他现在脑子里那点微薄的印象,还是道听途来的,也就是知道有这么回事。
具体摆摊卖什么东西能赚到钱,又是从哪去进货,赵德彬是一概不知。
但是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有了大概的方向,凭着他后世的阅历,那些细枝末节都会船到桥头自然直。
不得不,赵德彬这个人有一点不好,就是文人脾性太重,有些读书人的清高,放不下身段。
在九十年代初期,赵德彬维修进口电视、摄像的水平,在整个平海市都有名气。
那时的进口家电多半来自倭国,以东之、日笠、索呢为主,基本都是电视和摄像,维修费用动辄几千,本土很少有人会修,动不动就要返回岛国本土修理。
()(e) 赵德彬就是平海市里为数不多的,那几个精通维修进口家电的人之一。
甚至这些品牌的经销商,有时都要请赵德彬去修。
因此,陈文仪就希望赵德彬能靠上门维修挣些钱。
上门维修进口电视的费用至少是两三百,五六百也不算多,这么多钱都抵得上赵德彬大半个月,乃至一个月的工资。
没想到,赵德彬去维修了几次之后,再什么都不肯去了。
原因是他总觉得上门维修有点低三下四,面子上挂不住,感觉丢人。
陈文仪怎么苦劝都无济于事,为了这事,两个人还吵过数不清的架。
要知道,那个时候,赵德彬和陈文仪还窝在出租房里。
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陈文仪迫切地希望能给两个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然而,纵使陈文仪使劲浑身解数,都没能让赵德彬拉下脸来去挣这笔外快买房子。
不得不,当真是人生无常,造化弄人。
赵德彬是个典型的搞技术的读书人,安贫乐道,平生最大的快乐就是钻研技术,梦想就是找个地方安心教书。
他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下海经商,天天与钱打交道。
二十五岁心高气傲的赵老师,给人家修电视都不好意思提钱;
在十年后,还能做出把合同撕了、扔在甲方脸上这样的事;
可再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张口就问“这项目你能给我多少钱”了。
年轻时,赵德彬格外在乎脸面、身份、社会地位;
五十岁的赵德彬,已经全然不在乎那么多了,他知道赚钱才是硬道理,有了钱,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自然就来了。
天知道,在这中间,赵德彬吃了多少次亏,受了多少磨难,心中又有多少苦楚。
现在的赵德彬,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摆摊丢人”这种迂腐的想法。
()(e) 他只想快点赚到第一桶金,好让他吃上第一波股市红利。
只不过,赚钱这个事情还是急不得。
苹果要等到十月中下旬才能成熟,等到陈武军出发去申沪,大概得要十月底或者十一月初。
现在还是七月,就算赵德彬想立刻去申沪市,也还是太早了点。
所以,在这期间,赵德彬只能先履行好当学生的本分,安心把他的文科成绩提升上去。
兄弟几个已经商量好了,大哥帮他补习英语和语文,二哥帮他补习政治。
大哥在国都上了四年大学,普通话已经得很好,平海口音几乎听不出来了,正是赵德彬最好的学习对象。
赵德彬准备趁着赵德青在家这段时间,好好学习普通话。
他寻思着他现在的身体还很年轻,学习能力肯定要比三四十岁时强,早一些减轻方言对口音的影响,以后才能出标准的英语。
当然,赵德彬也是有一些普通话的基础在的,现在改掉口音的难度应该没那么大。
他做了那么多年的生意,和外地人打交道惯了,平常起话来都是翘着舌平海味的普通话,要不然,他若是平海口音太重,北方人还好,南方人可能听不太懂。
赵德彬上一世一直都居住在平海,就算把全国各地走遍以后,他也还是觉得平海是最适合居住的,可他也不得不承认,平海的发展确实不如申沪、浅川这些南方城市来得迅速,观念也稍微偏保守了一些。
如果赵德彬早早把公司开到一线城市,也许他的事业就会是另一番光景了。
重活一回,他必然会在上大学时离开平海,或许以后也许还会出国留学。
很多事情,还是谋而后动、早做准备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