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舌战群“倭”
这一趟来申沪,在几天之内,赵德彬把户头上的00万花到了只剩了50万。
要不是为了预防三厂四厂出现变故,赵德彬真想把那50万也花在豫园商场的股票上。
主要是现在多花一百块钱,一年后就是一万块钱,这个诱惑赵德彬实在忍不住。
这事当真是一本万利,赵德彬寻思着就算彩虹四厂和微波炉生产线等年后再建,也要搭上中夏第一股的顺风车。
办完了这件事,赵德彬拿出了上次电科4所的工程师给他列出来的组成微波炉生产线的设备清单,和张思明一起联系设备销售商和厂家。
微波炉生产线的几台核心设备,全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问来问去,大部分设备在国内都有现货,可有两台设备国内没有,要现从岛国运来。
涉及到进口设备,就要先备案、拿到批文,再装船运输,接着是报关、清关,也要走一些程序。
现在是99年的2月上旬,再有一个半月就要过年了。
要是现在订购,正好年后运过来,这样算来,明年春天,微波炉工厂应该就能开工。
但如果年后再定,器到了之后就四五月份了,等建好厂子、组装好生产线,估计都已经到夏天了。
所以,即便是赵德彬现在的腰包不太鼓,他也得立刻把设备定下。
好在,年底正好是糖果销售的旺季。
从月下旬开始,彩虹三厂的订单便骤然增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三厂已经收到了三十多万的预付款,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尾款进账。
要不然,刚刚掏空家底买股票的赵德彬和张思明,还真凑不齐在岛国订设备的钱。
张思明联系了几家岛国的在申沪的办事处,技术方面赵德彬来问,商业方面是张思明上阵,两个人配合得相当默契。
综合比较下来,赵德彬选择了倭国的东之公司引进两台核心设备。
关于价格,外国公司对中夏人都很硬气,一口价,一分不降,不买拉倒,东之也不例外。
这两台器,东之公司开价八十万,张思明本想还价,但对方直接拒绝,一点余地也不留。
虽然接待的倭国人员都很客气,可在他们彬彬有礼的外表之下,藏着的是对中夏人的不屑。
别人可能看不出来,还会被倭国人点头哈腰的外在表现蒙蔽,还以为他们很懂礼仪。
赵德彬后世跟倭国人、棒国人打过非常多次交道,深知他们对中夏人的轻视。
当然,比起倭国人,赵德彬更加讨厌棒国人。
赵德彬提出的技术相关的问题,都是由中夏工程师解答的,翻译员都不翻译成倭语给倭方代表听。
显然,在岛国人眼中,他们不认为中夏人会多么懂技术上的东西。
后来,随着赵德彬问的问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中夏工程师无法解答了,翻译员才翻译成倭语,由倭方的技术人员解答。
在发现赵德彬懂技术之后,倭方代表眼中的轻视少了许多,连带着坐姿都端正了一些。
然而,对于价格,倭方还是一口咬定八十万,少一分都不卖,一副爱买不买的架势。
这样傲慢的态度,可真是把赵德彬给气笑了。
赵德彬呵呵一声,直接用英语嘲讽道:“就这种存在明显缺陷的设备,你们东之公司也好意思卖这么多钱?”
倭方代表中有几个人也是懂英语的,听到赵德彬的话,他们明显感到不悦,但其中一人的脸上还是挂着虚假的客套,用英语回答道:“赵先生,我们东之公司的技术在世界都位于前列,我不认为我们公司出产的器,会有您所的‘明显缺陷’。”
“好,”赵德彬拿起笔,刷刷刷在东之公司提供的图纸上画了几个圈,又在旁边写下了一些参数和关键词。
()(e) 写完之后,赵德彬“啪”地一声将笔拍在桌子上,雄赳赳、气昂昂地把图纸推到倭方技术代表眼前,就好像是下战书一样。
张思明被赵德彬的气势震慑住了,他听不懂英语,不明白赵德彬怎么突然跟倭国人掐起来了,于是,他侧头给赵德彬飞过去一个询问的眼神。
赵德彬对他指出的问题非常有信心,他示意张思明稍安勿躁,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东之虽然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名号的公司,可就算东之的技术再怎么先进,也是99年的技术,跟赵德彬了解到的自动控制、电子有三十多年的差距。
现在这些器,不管是工厂里的也好,电科4所的也好,在赵德彬的眼中,都是非常落后的。
赵德彬虽然对械不太了解,但这些都是电子设备,只要有电路和芯片存在的地方,就处在赵德彬的技术范畴之内。
有了领先三十多年的技术加成,凭赵德彬的眼光和知识储备,想挑出点这时候的设备存在的问题,岂不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从一开始,赵德彬就觉得这两台设备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也就是国内没有相关的床和设备,要不然,兴许他自己领着电科4所的工程师都能用搓出来。
赵德彬知道,这时候,中夏人要买国外的设备,只能任人宰割,就算不在东之买,去了其他公司,价格也不会低。
所以,赵德彬一开始就准备捏着鼻子认了,八十万就八十万吧。
结果,倭国人的傲慢激怒了他,就好像是赵德彬和张思明是求着进口他们的设备一样。
赵德彬问技术相关的问题,倭方也是很敷衍地回答,似乎中夏人就不懂技术似的。
这就让赵德彬不爽了。
本来,赵德彬是不想揭东之公司设备的老底的,奈何他老来老去,这脾气上来了就是控制不住。
倭国的技术代表拿到图纸,三个人凑在一起看。
一开始,三个人都很不以为然,他们并不认为,赵德彬一个毛头子,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问题,他们甚至都想好了,等一下要以怎么样的胜利姿态来反驳赵德彬的话语。
然而,当他们看到赵德彬画出的圈,再看到赵德彬写的参数和英文单词,三人明显地愣了一下,紧接着面面相觑。
他们用日语叽里咕噜了一番,然后刚刚那个话的代表,再次用英语试探道:“赵先生,您所的问题”
赵德彬大一挥,直接打断道:“你们先告诉我,你们这两个设备,用的是什么芯片?”
另一个代表道:“这是商业密,恕我们不方便透露。”
话音刚落,赵德彬直接出了几个芯片型号。
三人再次面面相觑,惊得不出话来。
这个时候,中间坐着的代表坐不住了,开口问道:“赵先生,请问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实际上,赵德彬是猜的。
在9年,本来能用的芯片就不是太多,适合用在这两个器上的芯片就更少了,再在这里头筛选出东之公司常用的几种芯片,赵德彬想猜到并不是难事。
“要知道,并不是只有你们倭国人懂技术,中夏人里面也有很多懂技术的!”赵德彬斩钉截铁道。
紧接着,赵德彬在五个倭国人的目瞪口呆当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指出了这几种芯片在应用上的问题,并阐述了两台器潜在的问题。
甚至到哪个芯片里的哪个管脚有什么功能,乃至于不同的管脚复合起来有什么功能,赵德彬也能得头头是道。
三位倭国技术人员几次想驳倒赵德彬,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他们苦思冥想才提出的问题,赵德彬几句话就能轻松解决。
最终,三个倭国技术人员甘拜下风,心服口服。
()(e) 当赵德彬结束“演讲”的时候,全体倭方人员一齐向着赵德彬九十度鞠躬。
张思明一句也听不懂,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
过程当中,他甚至已经想好了,万一等一下赵德彬不过这个几人,恼羞成怒下动起了,他可得上去拉架。
结果出乎了张思明的意料,赵德彬在于倭国工程师的辩论之中获得了完胜,砍瓜切菜一样把傲慢的倭国工程师全部撂倒。
虽然不知道赵德彬和倭国人都了什么,可张思明就是觉得提气。
同时,赵德彬再次刷新了他在张思明心中的形象。
现在,在张思明眼中,只要是带电的东西,还有跟电脑相关的东西,下到发光溜溜球,中间是那什么劳什子软件,上到自动化的电子设备,赵德彬全都懂、全都会、全都能修。
离开的时候,那位最先开口的技术代表,将赵德彬送到了大门口。
他握着赵德彬的,一脸钦佩地赞叹道:“赵先生,您是我见过最懂电子技术的中夏人!我们公司在中夏,从来没有见到过您这么懂芯片的人。”
事实上,他的也没错,赵德彬现在应该是整个中夏最懂芯片的人,因为他脑子里装了海量的往后三十多年常用芯片的详细信息。
上一世,赵德彬八七年迈进了电子的门,这一辈子都在跟芯片打交道。
在他刚开始学集成电路的时候,就背芯片的管脚,几十个、几百个管脚的功能要一个一个背。
一个脚也不仅是一个功能,还有复合功能。
所以,到后面的arm芯片就背不过来了,要看芯片明书。
一个芯片明书一两千页,还是英文的,想要了解芯片,必须认真研读明书。
现在他知道这些,都是他半生的积累,是花了他大半辈子下得苦工。
“你过奖了,在中夏国,有很多比我技术更强的人才。”
倭方代表用英文道:“您太过谦虚了。如果中夏人都是您这样的水平,为什么还要从外国进口设备呢?”
倭国人的态度十分恭敬,赵德彬知道他没有恶意。
在倭国人眼里,这句话只是在陈述事实,可听在赵德彬耳朵里,却感觉十分刺耳。
是啊,这位倭国工程师得对。
我们中夏人才济济,怎么还总是要从国外进口呢?
走出东之公司大门,坐上桑塔纳,张思明才从震惊当中回过神来。
看着合同金额上的数字,他喜道:“兄弟,你跟他们了什么?原本是八十万一分不降的,怎么你跟他们吵了一架,他们反而还降了十万?”
赵德彬一直沉默着,没有话。
张思明立刻感觉到不对劲了,他拍着赵德彬的肩膀,关心道:“怎么了两台设备七十万搞定,省了十万,你还不高兴?”
赵德彬把头靠在椅背上,眼睛望着车顶,看上去有些低落。
“思明,你,咱们为什么要买外国的东西?”
“这还不简单,因为咱国内没有呗!就像咱们这两台器,想买国产的都没有卖的,只能从岛国买。”
“你得对,是咱们没有。”
突然间,赵德彬把脸转向张思明,眼神当中似乎有些东西在不断变化。
他问道:“那要是咱们有呢?是不是就不用靠外国人了?”
张思明不知道赵德彬为什么这么问,但他看着赵德彬的样子,也认真地回答:“是啊,咱们有的话,自然要支持国货嘛!”
“支持国货,”赵德彬喃喃地重复着:“支持国货”
在他的心中,那个一直隐隐约约的念头,正在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