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十九章 高翰文的生财三招
A+A-
光这一本册子,想交差还是不太可能。n
隆庆是完全学会了嘉靖的极限薅羊毛。n
关于钱的问题,高翰文知道的还真不多。之前好些都告诉许仪这死太监了。不过目前这厮肯定还没到京城面圣呢。有些招高翰文知道,但是却不好提出来。n
比如两个大明国策,就是按秦岭淮河一带划线,往北卖的商品加征关税就行了。另一个就是严禁农村人进城做工,就算去做工必须经过巡检司统一的登记注册审核与工钱抽水。n
这一套下来,北方哪怕原本不合适发展工商业的,也能够面对南方的产品竞争,发展商品经济,朝廷的商税也能因此拓宽了。而且把更多的农户牢牢锁定在农村种地,也能降低粮食价格,为城市工商业降低生活成本。n
万一有大面积逃荒去城里打工的,由于这种高压管制成了黑户,自然也会自觉降低工钱,为城里的工商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与成本优势。到时短时间在北方再造一个杭州城也未必。n
但这种管制经济怎么的,以大明目前的状态,第一影响怕就是极大地促进福寿膏的私下传播了。n
浙江目前能够控制福寿膏的最底层基础设计就是允许广泛的良民结社,这样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对抗那些选择性利用大明律例诱导欺负百姓吸食福寿膏的权势户。n
而浙江也有广泛的获利渠道,权势户没必要抬高自己风险,掺和这么没脸没皮的福寿膏生意。n
但这两点,北方都没有。一旦强化管制,本质就是强化地方权势户的权力。这时福寿膏这种灰色段将成为权势户控制百姓的利器了。没智商发展工商业作坊的,只剩利用福寿膏一劳永逸这个发财法子了,有智商的更要利用福寿膏来控制底下的作坊雇工。比起与雇主的情感,这种雇工吃住一起的情义太容易抱团尾大不掉了。n
高翰文一只挠了挠脑袋,一时间真的有些大脑宕。n
眼前的三位锦衣卫校尉是很面熟的,就是之前在京城医学院百户所见到的三位。很明显是自己那弟子秦百户领队过来了。至于为何一直不现身,那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高翰文也不想去过于猜测这些事情。n
掏出册子后,高翰文又埋头写关于钱的问题。n
排除了一些过于缺心眼的,高翰文总结了几条,第一就是挖矿,挖金矿,特别是河南陕西交界处记忆中貌似有一处金矿,山东也有,辽东也有。这玩意要是找到了,自然是能坐地发财的。n
理由嘛,杭州现在各种风水、算命、牵星术、炼金术等一大堆,有的是理由把这些地方点出来。n
第二个,还是重申发债嘛。打麓川久发麓川债,开发辽东、西域就发辽东债、西域债。n
这里面关键是名义的问题,完全可以让权势户出头来办这个事情,本后朝廷各级衙门做好权力背书就行了。要是成功就皆大欢喜,要是失败,就把权势户杀了,然后装无辜朝廷也被蒙骗了,现在惩办了元凶,真正做到了为民做主。n
那些被骗亏钱的,还得感恩戴德呢!n
当然,成功了后如果不想对付承诺也可以这么干。n
先前高翰文已经以衙门债的形式给了内阁建议,朝廷一直不置可否,大于就是抹不开面子。现在有了权势户这个遮羞布大约就能推行了。n
这个承诺目前看来最可靠的就是卖地、卖罚没抄家权等。虽然现在还没占了麓川,但可以提前卖地,有了看不见的地契,百姓自然会争先恐后将其变现。辽东西域也是同理。n
第三个,就要动朝廷的盐引制度了。当前朝廷的盐引由于各衙门严重超发,对于多数普通盐户来讲,这种等一百年才能有会交货的期货盐引,跟空头支票毫无差别,纯属抢钱。n
普通盐户的破产逃荒,直接导致私盐泛滥。而私盐背后呢,则是那些掌握盐引发行权的各级衙门主官或者个别实权勋贵。一方面,超发盐引,白占朝廷、盐户便宜,一方面由于严重减产,自己又私底下搞私盐。n
现在的直接后果是,这盐引,既换不来粮食,没法执行开中法,换银子同样得大打折扣,连折色法也执行得履步为艰。盐引本来是朝廷的财源,现在成了上下盐官的财源了,朝廷反而成了盐政背锅的工具人。n
这事,从后世的不粘锅经验其实很好解决,朝廷宣布所有已开发未开发的盐场均为朝廷所有,然后拍卖各个盐场的经营权,最后专注于收盐税,而不是干其他骚操作。n
这里面一大关键就是要确定拍卖的盐场不能与任何权势户、或者地方豪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单一或联合控制关系。n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要在每个拍出的盐场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关系,要让第二第三第四股东与第一大股东有较大的持股差距,同时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又足以享有查账权。这样由于一部分不参与经营,天然就有动借助朝廷来制止控制人的为所欲为。n
到时查税还不方便吗?n
而且还可以为私开盐场进行优惠,开发盐场运营三个月内主动登记的,减免前两年的盐场租金。n
只要这个市场充分竞争,不要让个别盐场或者盐户一家独大,那么相互之间也会相互监督谁偷税漏税。rn2029n
2029多谢多谢书友浪漫台风的月票,书友lpdw的推荐票n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