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居丧之人

A+A-

    谯城之会后,一行人便各自散去。



    许柳、桓抚等人潜回吴地。



    其实也不算潜行了,人家就是大摇大摆回去的,向东绕行一下,走自家防区就是了。



    令人称奇的是,殷义居然没去洛阳,而是跟着桓抚走了。



    邵继续回左国苑。三四月份牧草返青之后,北上平城公干一段时间。



    邵则回洛阳,继续执掌大理寺以及调教他钟爱的酷吏团队。



    桓温先回了趟龙亢老宅,复至颖川,拜会庾亮。



    庾亮正蹲在鄢陵老宅之中,每日闲得蛋疼,得知有客拜访,还是故人之子,



    喜不自胜。



    不过,居丧期间,你若是大办酒席、听乐赏舞,传出去之后肯定不美。



    而且,理论上来也不能接待客人,只不过这条不是很严格。



    但庾亮还是很注意。



    二月十五,入夜之后,他派人将桓温请到了居丧住的草棚之内,前汲郡太守庾怪、洛阳令庾冰、大将军府仓曹令史庾条、梁县尉庾翼四人皆在。



    庾琛后,庾家五人众被一锅端,通通回家居丧,损失惨重。



    五人之中,最大的庾亮已经四十了,最的庾翼才二十四岁。



    因庾琛逝还不满一年,兄弟五人都住在草棚之内,生活简朴,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



    当然,你也可以不这么做。



    这是魏晋!



    不在丧期做点出格的事情,展现狂放不羁的态度,算什么士人?



    不过庾亮终究是居父丧,不是叔父、叔母丧一一亲叔父、伯父丧需服十四个月,叔母、伯母只需一个功,即五个月。



    叔父丧、伯父丧可以有变通的办法,甚至可以丧中拜时成婚,即不举办婚礼,拜舅姑即可,这是朝廷与士人之间的默契,毕竟有些良缘实在太难得了,急于嫁娶,没办法。



    另外,亲爹死了,服丧三年,叔父、伯父再死,服丧十四个月,还有母亲、



    叔母、伯母接踵而至,运气差的真的吃不消,所以一般只有父丧、母丧严格执行,其他都可以变通一一但这也是有争议的,你要做好被人攻许的思想准备。



    庾亮兄弟是一点变通的办法都没有,只能在家清心寡欲,静心哀思



    桓温的到来,倒是让他死水一滩的生活起了点波澜。



    君可有表字?庾亮睁着一双夜猫子般亮晶晶的大眼,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白天睡得太多了,晚上睡不着。



    四兄弟坐在昏黄的油灯下,默默打量着他。



    渡江前家父为我取字曰‘元子’。桓温道。



    茂伦真是图省事。庾亮笑道:一别经年,他在建邺可好?



    桓温是长子,可不就是元子么?



    不太好,甚是想念明公。桓温道。



    哦?既如此,当年我劝他留下来,为何不愿?庾亮问道。



    既已入镇东幕府,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桓温道:便如明公侍奉陛下至今,未曾改易一般。



    庾亮笑了笑,揭过了这个话题,又问道:元子你欲从军?



    正是。还望明公成全。桓温起身一拜,恳切道。



    元子,汝经学传家,为何想做武人呢?庾亮有些不解:北地虽然风气有异,但你要兵家子地位比士人高,那也是骗人的。你入了兵家,你子孙可就要被人戏称‘将种’了。



    司马炎没打过仗,不一样被自己妃子称为将种?一旦入了此门,三代之内难以洗脱,庾亮是要桓温好好考虑一一自习练武艺没什么,可以称为君子六艺,但从军打仗就是另一回事了。



    天下尚未归于一统,武人有建功立业之,不得不剑走偏锋。桓温道。



    此话一出,庾亮算是有点了解桓温的性情了。



    经学世家出身的子弟,在如今的风气下投身军旅,不可谓代价不大,不可谓不是一场豪赌。



    元子这么,是觉得以文官入仕没什么会了?庾亮淡淡道。



    一步慢,步步慢。桓温道。



    庾亮暗道你是多看不起我。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桓温的话有一定道理。



    作为一派势力的领袖,最忌讳赏罚不公。桓温若寸功未立,如何提拔呢?



    对这个天下来,文臣立功的会已经很少了,桓温想从军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更何况,桓彝书信里提到,元子性喜动,从喜欢读豪侠志士传略,不是当文臣的料。



    你要想从军也不是不可以。想通了之后,庾亮也不再强求,但又忍不住问道:可曾读过兵书?



    自通读。



    带过兵吗?



    带过自家庄客操练?



    多少人?



    千余人。



    庾亮叹了口气。只有带兵一千的经验,还没上阵打过仗。



    难听点,他在广成泽当典狱长的时候,最多时都指挥过几千人,更别他去徐州之后,组织过更大规模的战争一一胜负结果先不论,至少庾亮也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战争经验算得上丰富,



    



    可曾研习过今上历次大战?庾亮问道。



    有所耳闻。



    可知河阳筑城之战?



    略知一二。



    此战换你来打,怎么打?



    持重而行,能胜则打,不能胜则保全实力为上。桓温沉吟片刻,道。



    那要打到什么时候?庾亮忍不住问道。



    明公难道不知此仗精髓在于提振威望?桓温不服,少年意气上来,侃侃而谈:打赢了自无二话。若战败,则威望大损,异日行禅代之事,恐有为难之处。



    庾亮听了有些失望,道:我固非良将,但总觉得你缺少一种气度。



    桓温疑惑地看过去。



    不清。庾亮摇头道:遮马堤之战那个雷雨夜,天子亲率精兵渡河北上,喊出‘拔匈奴之地,置之中华’,这种事我觉得你做不到。你想得太多,便会患得患失,反而不容易打赢。



    气度——桓温仔细咀嚼着这个词。



    他才十七岁,纵熟读兵书,却也难以理解这两个字。



    见桓温还能听得进去,庾亮笑了,道:当大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元子,不如你去度田吧,陛下对此大为光火,一大批人要丢官去职,你到田曹领个官,度一县之田,倒也不是不能安排。



    仆还是想从军,望明公成全。桓温坚持道。



    罢了,不勉强你。庾亮叹了口气,道:我写一封信,你带去秦州,面见温泰真,请他安排吧。天子要西巡了,或有会。



    可是要攻伐凉州?桓温问道。



    或许还有杨难敌。庾亮道:也别问东问西了,你才十七岁,要学的多着呢。



    庾亮想起了自己十七岁时被天子支配、捶打的恐惧,当时觉得苦,



    现在只会会心一笑。



    他和天子的情分,哪是外人能理解的?我闯再大的祸,天子都会原谅我——



    又了一会话后,桓温被带到农庄歇宿。



    庾亮则看向几个兄弟,问道:桓茂伦之子,如何?



    才十七岁,哪看得出来。庾摇头道:此人有招揽的必要么?



    故人之子,照拂一下罢了。庾亮道。



    他确实没对桓温多重视,只不过看在桓彝的面子上,抽出时间亲自见个面,



    考较、指点一番罢了。



    兄长,桓元子还是可以一用的。庾冰道:今汝颍士人,文臣多而武将少。桓元子出身经学世家,才学自然是不差的,又愿意当兵家子,颇为少见。



    若将来立了战功,还可转文臣,为兄长臂助。



    那还不如让他投奔秦王府,当个吏。庾条道。



    他来晚了,没合适的官位了。庾翼道:若有了战功,再转秦王府,或许更妥当。秦王食邑在扶风,需得有人帮他收取租赋。当地胡人众多,不容易啊。



    庾亮突然站起身,有些烦躁。



    虽然出去有点不孝,但他被困在这个草庐内,自觉非常憋屈。



    别人都在大展拳脚,他只能在一旁看着,久而久之,真不是什么好事。



    还要一年多才能出狱!急!



    如果不是怕人非议,他这会都想请求起复了,唉。



    天子何日起行?他看向庾,问道。



    庾怪负责对外联络一一当然是私下里一一与朝中很多人有接触,此时回道:也就半月之内了。



    这么快?



    上郡、冯翊又有叛乱。庾道:侯飞虎已率义从、落雁二军过蒲津关了,为此事,天子决意提前西巡。



    巡的核心是宣示天威,其中自然包括镇压叛乱。



    何人留守洛阳?



    应是陈有根了。



    张硕呢?



    这便是奇怪之处了。庾道:张硕竟然率军南下了。



    庾亮一惬。



    他感觉自己被封锁消息了,肯定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



    不得,便是去年年底朝中重臣商议拉拢祖约之事了。



    想到这里,庾亮便有些怅然,都忘掉我了吗?



    我要写封信,二弟,你遣人送至秦王府。庾亮坐了回去,不甘心地道。



    写什么?庾怪下意识问道。



    此番西巡,陛下或至扶风,大军威压之下,可从速清丈食邑田亩、户口。庾亮道:这事若能办好,好处享用不尽。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