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寇谦之
寇谦之在家修炼,尽管无效,却依然坚持。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门,见到一个叫成公兴的帮工,卖力做活,而形貌却较奇特,身体魁伟,如象用不完的劲儿。征得姨母同意,他带成公兴回到家里帮活。成公兴在寇家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深得寇家满意。
有一天,寇谦之用周髀算经演算日、月和五大行星运行规程时,老是算不对,心焦火燎;成公兴无意到他跟前看看,他很不耐烦地把成公兴支开了。寇谦之又继续演算,总是得不出个正确结果来。正在寇谦之愁眉紧皱的时候,成公兴又来到他的演算桌旁,诚心诚意地:“我看到先生的演算方法了。你按我这大老粗的办法算一下看怎样?”寇谦之不屑一顾。“先生不妨一试,不行就算了。”成公兴央求着。寇谦之看到帮工的好意,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按成公兴的运筹方法按步演算,果然心到顺,一口气算出了“七曜”运行的规程,寇谦之好不高兴呵!这时,再睁眼看看成公兴,觉得他是一个奇人!当下就拜成公兴为师。
魏书九一术艺传殷绍传记载:兴字广明,自云胶东人也。山居隐迹,希在人间。兴时将臣南到阳翟九崖岩沙门释昙影间。兴即北还,臣独留住,依止影所,求请九章。影复将臣向长广东山见道人法穆。法穆时共影为臣开述九章数家杂要,披释章次意况大旨。又演隐审五脏六腑心髓血脉,商功大算端部,变化玄象,土圭、周髀。练精锐思,蕴习四年,从穆所闻,粗皆仿佛。穆等仁矜,特垂忧闵,复以先师和公所注黄帝四序经文三十六卷,合有三百二十四章。成公兴学习和吸收了佛教的天文学和医药学知识。
寇谦之想拜成公兴为师,成公兴反倒让寇谦之收他为弟子,寇谦之莫名其妙,就这样成公兴就成了寇谦之的弟子,师徒俩共同研道,暗相默契。原来,成公兴是一位仙人的弟子,因火烧仙宫,师傅罚他到民间,服劳役七年。成公兴以授道来赎罪,七年期满,就返回仙宫去了。
寇谦之受道不久,成公兴对寇谦之:“先生如有意学道,当随公兴隐遁深山。”寇谦之欣然同意。于是,斋戒三天,便随成公兴离家修道去了。寇谦之先随成公兴来到华山,采得仙药,服后不饥;不久,师徒俩即前往嵩山,潜心修道。
()(e) 嵩山,居五岳之中,故称“中岳”,属古都洛阳京畿之地,在登封县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中岳后被封神为“中天王”。中岳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极、少室山五乳峰为最有名。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中岳成为仙人道士的修炼之地。西晋著名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所以,成公兴、寇谦之也来到了嵩山。他们选定在太室山石室修炼。成公兴将全部修炼秘诀传授给了寇谦之,寇谦之聪明好学,日益长进。
成公兴在嵩山传授道法,不觉己到七个年头,该是自己回归仙宫的时候了。临别时,成公兴再三嘱咐寇谦之:“你潜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尘缘未了,七情六欲未断,难赴仙路。不过,如果勤奋努力,将来可做帝王之师,亦为大器。”寇谦之聆听师教,不敢有丝毫怠慢。成公兴去世后,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并开始招收弟子,讲经施术,弘扬道教。
寇谦之在嵩山修炼达三十年之久,摆出一副仙风道骨的神韵,他自知外形可以为国师,但内质上却空泛无几,要想更上一层,需在这方面下功夫。于是,寇谦之决定要从道教本身动真格了。寇谦之经成公兴点化,悟出了上述道理,为此,他就自编自导了一场自己托天神降授的仪式。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5年),寇谦之在嵩山少室石室托言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拥护、百灵导从之下,降临嵩山,告诉谦之:“往岁,嵩山山神上奏天曹,称自从天师张道陵去后,地上修道的人无所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处师位。吾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即老君音诵戒经)。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整顿”。使天师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间传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金秋季节,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忽然少室山颠,云蒸霞蔚,灵光普照,在五彩缤纷的云上端坐着一位神仙,这是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降临。寇谦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谒。上师:“受老君之命,特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的录图真经,并传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太平真君。自此,寇谦之以“国师”的身份,到处游,自认为跻身朝廷,给道教争地位的时已经到来。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皇帝位。十月,初冬来临,寇谦之卧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资本积累成了,他戴着“天师”桂冠,离开嵩山施展抱负,而做他的“国师”美梦了。
()(e)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走下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献上他的杰作——道书。他选择这样的时,主要是因为拓跋焘在登基之前被封为“太平王”。正是因为太平王即位称帝,才激发了谦之下山实现自己政教理想的愿望。至于释老志所记他在45年和423年的两次“神遇”,不过是他有意编造出来的假话。谁知出于所料,皇帝让他暂住在一个叫张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养了起来。寇谦之不甘闲住,他四处打听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禄大夫,著名大儒白马公崔浩。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为显中之显,尤出众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辅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为白马公,为北魏先朝重臣。崔浩自幼养尊处优,又生得“纤妍结白,如美妇人”,少好文字,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义理,出类拔萃。他承继父业,入仕朝廷。从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禄大夫,父子均为朝廷近臣。寇谦之选中崔浩,是最合适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谦之的道教,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扩张自己的权势。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之吉兆。圣上应天承命,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而顺天应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