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女性的称呼
在扶桑历史上,用x局,x殿来称呼女性,分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据我的粗略总结,大致如下。
首先,要扶桑的“地名敬称”起源。
扶桑自平安时代起,受儒家文化影响,就有普通女子名不公之于众的习惯。除非是天皇正式后妃,或是重臣妻女母,才会在史料中录其大名。
其次,扶桑一直遵众中国古俗,有以贵人居所为其尊称代称的习惯,比如中国自汉代起,就以皇后的居所“长秋宫”,代指皇后。
所以,在平安、战国时代,用住所代指贵人做为讳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比如,贵族正夫人有统一敬称称“北方”,“北台”,是因为贵族寝殿多在那个方向。
比如,枇杷殿皇太后,是对住在枇杷殿的藤原妍子的敬称,因此也可以视为别名。
在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扶桑古代女性的称呼,就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分枝。
必需纠正一个误解,很多人会认为平安时代或战国时代的女子没有名字,这是错误的。因为平安史书、婚书上都有记载官员妻妾的正式名字,如果贵族,必然有姓有名,若是平民名,也有名字。只是大多数女子的正式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也不是当时社会对她通行的称呼。
比如著名的紫式部,正式的名字可能叫做藤原香子,但是她当时做女房时被大家称呼为”藤式部“,后来因为写源氏物语中的紫姬而闻名,被后人雅称为”紫式部“。
、官职类:朝廷正式授职的后宫十二司的女官,如尚侍、典侍、掌侍等,有其位阶,以官职呼之。但因为同一官阶可能有多名女性,或是为了区分前后任职不同者,就派生出一种新的称呼,叫做候名或侍名。
2、候名:简述之,即女官在后宫出仕(侍候)时为了方便称呼所用的通名。
最初只是简单的标记+官职形式,比如高内侍,指的是高阶贵子,皇后藤原定子的母亲。这个高,当然就是从其姓而来。
比如修理典侍藤原基子,是因为其父(兄)当时官职叫修理亮。
但到了后来,这种原本相对固定的称呼就开始出现变形了,比如,一位典侍,本来应当被称为藤典侍,按例典侍应是从六位,但是扶桑官位和位阶常不相配。她后来封到了三位。那么再叫其藤典侍似乎不够显其尊贵,那么她的候名就变为了藤三位。
再后来,出现了女房,女房可视为并无朝廷正式授职的女官,多是公卿贵族家的女儿,是后妃的私人侍从。(也有在公卿家服务的高级侍从,以及皇子、公主的乳母,因为有惯例,后妃是在娘家生产做月子的)但主要工作却是在后宫,属于实际干着女官活的编外人员(但如果她们本身因为出身关系拥有位阶,还是要拿一部分朝廷的供养的)。
这个时候,为了区分,候名就多以以父亲兄弟、或服侍主人的官位、名号代称。
比如女歌人和泉式部,是以其父和泉守,和其夫式部大丞的官位合起来称呼。
紫式部的女儿大弐三位,是以其夫和她自己本人的位阶合起来称呼。
怎么组合主要看当事人,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
3、召名:候名派生的一种女房称谓。
女房出仕后宫或公卿家、将军家,也是有地位高之分的。谓之上臈,中臈,下臈。
其中又可细分为大上臈,上臈等。
臈位的高低,由多种方式确定,首先是出身。
比如公卿(三位以上)之女,亲王之女,几乎都是上臈。
四、五位殿上人之女、阴阳家(安倍)、神官之女,一般是中臈。
至于国守之女,六位以下出生之女,多是下臈。
再次是本人的职务和际遇,比如紫式部之女大弐三位,紫式部本人因为父兄只是六位官,所以只是下臈(或许因为其才学之故给到了中臈),但其女嫁给了公卿之子(夫二位),又做了后来天皇的乳母,虽然二婚的丈夫官阶不高,但紫式部之女仍有三位的位阶,所以是上臈。
平安时代确定女房臈位时,慢慢行成了一种惯例,一般从候名中用的父兄官阶上就能判断高低。
比如女房叫大纳言中纳言左卫门督的,肯定是上臈。
叫中将少将少纳言的多半是中臈,如果叫督呢,宰相呢,明父兄兼任了参议(在四位中的重要官职),所以比臈高一点,是上臈。
其他的侍女就是下臈了,但如果候名用到了官名,比如侍从、或是以国名命名(多表明是国守之家出身),那么就是下臈中位置又比较高的了。
另外,如果叫命婦,那么肯定是中臈女官。
如果叫一条二条近卫x路之类的女官,比如押路女房之类的,一看就是藤原各分家出身,那么不是上臈就是上臈。
但是,这个只是惯例,不是一定之规。
而且跟据出仕地点有所浮动,比如,一位叫少纳言的女房,如果是跟着皇后入宫的,一般是中臈。但是如果只是去退位上皇、内亲王、女院那里的冷衙门,或许就只是下臈中的高位。
但如果这个上皇是掌实权的,那么也有可能是中臈。所以是大致规矩如此,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e) 在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各种女房称呼,熟悉的人就很清楚其身份高低了,比如紫姬的乳母叫少纳言,那么是中臈女房中比较低的位置,很符合其亲王庶女乳母的身份。
王命妇,命妇本是中臈,但加了王字,明有皇室血统,因此可能是上臈或上臈,也符合藤壶中宫亲信的地位。
至于源氏的侍女右近,原来是其情人夕颜的侍女,夕颜是三位中将之女,右近多指其父兄为右近大夫之类的六位官员,其女大约就是以下臈身份来服侍夕颜,所以源氏会让她做捏脚这种相对下等的事。有一个细节是,夕颜还有一位侍女叫三条,在右近面前象个土包子。
其实从名字认真细究起来,三条应当是出身较好的侍女,但因为长期生活在乡间,已粗鄙不堪了。
因为“侍名与臈位对应”这种惯例,又渐渐派生出一种称呼方式,参考了官位的称呼,谓之“召名”,意思是召你来当女房,虽然你爹你兄就算并不是中将少将之类,但主家得给你中臈的待遇,所以仍会授与你“少将”“中将”的召名。
某种意义上,召名成为了一种女房等级的划分标志,或者是准官位。这种召名在院政时期、幕府时期出现得很多,即是给女房授局之时,会像官位一样把召名指派给你,让大家清楚你的地位。
例如著名的歌人建礼门院右京大夫,这里出现的就是召名,其本名大约为藤原伊子,其父当时推测只是六位的官,她按出身应属下臈女房,但因其才名被召入中宫建礼门院处担任女房,所授右京大夫之召名,大约等于五位以上命妇的地位,是典型的中臈。
女官召名的盛行,还有一个原因是武家兴起之时,大多数掌权者的官位并不是很高,比如北条时政,到死也就是从五位下的国守职,初封征夷大将军也不过只是四位左右,府中的女房也就不可能全是贵族出身了,但是要支起与宫家相对应的一套府内架构,女房还是要有的,只是这个时候很多就采用召名了。
之后出现的大纳言局,中纳言局,民部卿局,基本都是召名,只代表女房的高低身份,不代表其父兄真实任职。
而且因为武家理论上是比公家要矮一头的,所以大纳言这一女房的召名,在后宫为大上臈或上臈,在武家一般只是中臈,各种民部卿、式部卿的地位,也是如此。
不过,这种召名也不是严格对应臈位的,比如纲吉时期的公家出身的右卫门佐,这是一个典型的中臈召名,但本人却是上臈御年寄。
4、居所尊称类:此项下又分成几种:
\后妃类
如前面的枇杷殿皇太后的敬称,宫中常呼藤壶(院)女御,淑景舍女御、桐壶更衣等等。
均是以后妃所居殿、院名为号。
这种称呼是半官方的别称,过几年这个殿换个人住,又会用这个称呼代称其他后妃。
后妃类还有一种外号式的别名和代称,比如”大中宫“,如藤原道长女藤原威子,嫁给自己的外甥后一条天皇为后,因宫中别无任何妃嫔,所以被称为大中宫。
还有“大斋院”选子内亲王,因为当了近六十年,经历五代天皇的斋院,所以称之为大。
一般后世提到这两个称呼,都是专指这两位女性。
b\院号类
身为女院的女性,前面所缀的地名是其院号,并非其住所。
如八条院,如安嘉门院。
x院原是对于太上天皇的敬称,后来延用到女院(女院可以理解为太上天皇级别的女性)。
这种是官方称呼,一辈子不变。
\贵人正妻,重要妾室类
主要指居所位置,或是来历
这里面又分两类,
一种是普称,比如御台所,就是指将军正妻。
一种是特定人的代称,比如筑山殿,淀殿。
筑山乃是家康当时居城冈崎市的某处,家康夫人应当是住在这里,故行文时为示尊敬,以此呼之。
但是这类代称、别称并不是一辈子不变的,还可以同时有别的别称,比如筑山殿又可称骏河御前。织田信长的正妻斋藤归蝶,因为自美浓国来,故又别称浓姬。
d\官方正式称呼类
如北政所、大(北)政所,北政所此呼最初来源是北之方,三位以上公卿的正室都可尊称北政所,后来经历官方确立为关白正妻的称号,关白之母为大北政所,这是官方称呼,一辈子不变。
e\女房、妾室类:
宫中女房比较高位的中上臈者,可以在宫中有自己非常的独立居所,称之为局,因此女房、女官也可称为xx局,这样的称呼主要在平安后期出现,xx可以是位阶,比如中山一位局(明治天皇生母),也可以是居所,比如长桥局。
如前所,这个“局”的称呼在幕府时代之后,一般和女房的召名结合起来。
比如平安时代的女房称为少纳言,到了幕府时代之后,则为少纳言局。
意思是一个部屋中位置最高的女性。
将军侧室们一般最早也是女房身份出现的,所以也称xx局,一般都是上臈,但这个xx局起名就相对随意,比如茶阿局,比如西乡局,局的称呼一般是非官方的,可以改变。
()(e) 一般来,从将军家女房的局名也是可以看得出这些女性的身份高低的。
比如以官职召名相称的女子,少将局民部卿局,中臈。
为将军生了儿子的一般xx御方,或者直接叫上臈局,肯定是上臈啦。
生女儿的女房,中臈居多,混得不好失宠生了女儿的也有下臈。
以将军家正夫人(御台所)陪嫁而来的公家女子,被称为上臈御年寄,虽不掌实权,但是为上臈。
试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春日局。
德川家光的乳母斋藤福,到家光当上将军后,确立了大奥制度,被称为将军样御局,是上臈待遇的女官。但后来需要代表家光与天皇会面,实际上以斋藤家女儿的身份是不够参内,于是就以其母族方面的亲戚、三条西内大臣义妹(犹妹)的身份,改了个名字叫三条西福子参内,天皇赐三位位阶及“春日局”名,其实也颇值得玩味。
首先春日局多是足利家(室町幕府)将军乳母的召名。但前面的几个春日局不是父家出身二位公卿,就是老公是幕府管领家的高位,因此一直到战国时代,春日局在公家,多上臈中偏下女官的召名。
在德川幕府这边,却变成了中臈女官的召名。
天皇用这个称号来赐给身为中等武家人,却以假公家女参内的家光乳母,颇有一种不上不下的滋味。后来家光外甥女当了明天正皇,春日局很快得到了一个二位的位阶,从此到死都让别人称自己为二位局了。这里面的较劲微妙意味,是颇有趣致的。
(另外,在平安时代早期,还有一种类似的称法,称高位女官为xx町。局町两词常联用,其局在宫中多指空间房间,町一般指比较大的空间(一百平方以上),比如文德天皇更衣(类似于中国的嫔)纪静子称三条町,因为她爹大纳言的宅子住在三条,如著名的歌仙野町,但后来xx町的用法在平安中期以后很少出现,大抵是宫内流行的风气是把面积分割越来越,所以大家都流行称xx局了)。
5、改名(源氏名):
武家的低级侍女因为原名不好听,进入大奥后一般会改称一个文雅的名字,这个名字多从源氏物语中来,被称为源氏名。
源氏名多由大奥管理者这样的身份赐下,属于公共名称,比如叫“梅枝”(源氏物语章节名)的侍女,很可能在不同的时代前后有数十人。
于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有趣的事了。
低级侍女中也可能因为使用源氏名,而出现叫“桐壶”“藤壶”“明石”的,因为在中文翻译后的语境不容易区分。这时候请一定不要和前面“4”所的贵人居所尊称类混在一起
ps:源氏名发展到后来,更成为色情行业工作者公用的艺名。
那时候叫“柏木”“夕雾”“夕颜”“玉鬘”的吉原游女,还真是不少(他们男女不分的,觉得好听就拿来用)比如著名的花魁夕雾太夫(太夫、格子、散茶,座敷持者,是妓女们的位阶称号,类似于现在相扑界的横纲、大关),就是源氏名。
6、戒名(法号、法名)类
华阳院就是这一种
战国时期一般贵人都会出家,无论生前生后,出家后的戒名有统一格式,为寺院名+道号+戒名+位号。
寺院是分等级的,首先是院殿号,也就是你生前捐赠比较多、比较大的寺院的的名称。
最初这个院殿后基本是皇族用的,相当于谥号,后来到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是大名都用(最初一定是你捐的这个寺院,或者是生前就有遗愿我修了这个寺院,虽然,但以后我就葬在了。到了后来就不一定了,许多亡者的院殿号并没有真实的寺院对应),再后来这个院殿号就泛滥化了,也可以是出家的寺院名,平民百姓也可以例用。原本次一等的庵号,就是一点的寺院号,反而很少有人用了。
对于女性贵人生后,称呼她们,一般会用戒名的简称,比如家康祖母“华阳院殿玉桂慈仙大禅尼”,就简称华阳院。
但在她们生前,也会用xx方的称呼,就是xx夫人的意思,至于这个xx,可以是名字,可是代称,就随便取了。
如果筑山殿真名真的叫阿鹤,叫她阿鹤之方也不是不可以。
麻烦的是一个人可以多次出家,所以还有多个戒名。
后世对于扶桑战国时期著名女性的称呼,一般会从其众多代称中选出一个最普及的。
比如淀殿,官称浅井菊子,名茶茶,秀吉死后出家在大广院,被尊称为大广院,戒名有“大虞院英严大禅定尼,大虞院花颜妙香,大广院殿英嵓“等三个。但是人们得最多的,还是淀殿、二之丸殿、西之丸殿。
其实这事换到中国就好理解了,一般兰贵人都知道是谁,但通用的是慈禧,其实可能人家大名叫叶赫那拉杏儿,晚清懿贵妃都知道是谁,宫里还有叫她西边主子、乐寿堂主子的,朝廷升平署档案里直呼其半官方称呼为老佛爷,但官方行文中她是孝钦后。后世通称哪一个,无非是看大家熟哪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