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选妃大事

A+A-

    “朱和尭的生日是七月初七,去年就已经年满十六了,现在离他十七岁生日都不到两个月了。”姜承志是第一个见到朱和尭朋友的穿越者,一直以来也和朱和尭的关系最好,对朱和尭的一切都记得很清楚,“按照我们自己修订的宗藩条例,皇子年满十周岁定王号,满十六周岁实封开府,并且选妃大婚。朱和尭的宝亲王名分早已定下,虽然住在毓庆宫,不必出宫就府,但婚事确实不能再拖了。”

    毛渊明完全同意姜承志的看法,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不过,虽然大明重夺江山,关于皇子婚事的仪注,却还没有来得及订新的条例。具体怎么办,恐怕还要和陈永华夫妇商议之后才行。”

    “那是自然,他们比我们更懂规矩。”姜承志也点头表示同意,又补充道,“之前胡皇后多次表示,朱和尭的妃子还是要从江南民间身家清白的大户人家女子中挑选,这事你、我还有鲍婧她们都是亲耳听到的。换句话,皇后不想要其它地方的儿媳妇,也不想和勋贵、官员们联姻。”

    “这是必须的。”王鼎接着姜承志的话头道,“如今局势初定,各家有军功的人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蛋糕份额,他们都希望通过和皇家联姻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不过我们之前开过会,定了一个原则,跟皇帝了之后,皇帝也同意了。”

    “那个原则我知道。”毛渊明马上明白王鼎的是什么,“公主、郡主可以和勋臣的儿子结亲,但勋臣的女儿不能嫁给皇子。”

    “对,就是这个。”王鼎继续了下去,“公主、郡主嫁给勋臣的儿子,将来生下来的儿子,一般不会觊觎舅舅的江山,就算有这个心,但他不姓朱,号召力也有限。但若是皇子娶了勋臣的女儿,那勋臣就会利用自己的势力来帮助皇子夺嫡,朝政会被搞得乌烟瘴气,甚至带来腥风血雨。”

    “所以,在苏南浙北的民间为朱和尭选妃,可以是最佳策略,皇帝皇后都会满意。”姜承志总结道。

    毛渊明对二人的解释非常满意,笑着道:“好啊,既然如此,这二十四位秀女肯定是最合皇帝夫妇心意的。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些秀女的长相和才情如何。”

    “嗯我觉得你应该相信林樱的审美,不管是外貌还是才情。”姜承志略带调侃地道。

    毛渊明听到了林樱的名字,似乎想起了什么,道,“哎哎,你们当初要我来京城,的是’大不了半年之后局势稳定了再回去’,现在就快要半年了,局势我看也挺稳定的,能不能放我回南京了?”

    ()(e)  “怎么能用这个’放’字呢,搞得好像我们囚禁了你似的。”王建国接茬儿道,“到林樱你就又要回南京,是不是想她了?”

    “何止想她!”毛渊明知道辩解无用,耍嘴皮子是耍不过从在北京长大的胡同串子王建国,便以一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态度道,“我还想苏沐汀、李芊她们呢。”

    姜承志怕二人争执起来,连忙道:“好吧,正经的。朱和尭大婚,你肯定得在这里主持。朱和尭虽然暂时只是受封宝亲王,但这个王号本身就代表着’身受大宝’之意,等同于太子。当初决定先不封太子而封宝亲王,只是出于省钱的意图。他的婚事,必须要你和鲍婧一起联主持才好。”

    “这个我知道,眼下就算我想走,皇帝也不会同意。那就等那批秀女来了之后,把婚事办了,再考虑回南京的事。”毛渊明有些无奈,但也只能向现实妥协,“对了,二十四个秀女,具体选几个,怎么选,老许有章程吗?”

    “没有。”王鼎摇了摇头,“老许完全没,大概是要我们作决定。”

    “那你们觉得怎么做好?”

    “我觉得,一共才二十四个人,也就不必再多轮挑选了,就让所有人到毓庆宫,请皇帝皇后和朱和尭挑选,他们一家三口看中谁就是谁。”

    “只挑一个王妃吗?”

    “可以再挑两个侧妃,一次选三个我看差不多。”姜承志答道,“按照制度,亲王最多是一正五侧六位王妃,这一次选一个正妃两个侧妃,留三个侧妃的名额给下次。”

    “行,那就这么决定了。”毛渊明完,便起身出了军处,过乾清门到乾清宫,找鲍婧一起去养心殿见皇帝夫妇。

    皇帝夫妇听挑选的秀女已经出发上路,大为高兴,朱和尭的婚事拖了这么久,也该操办了。至于婚事的仪注,皇帝朱慈炤觉得要从简,不宜铺张浪费,皇后也觉得应该如此。

    毛渊明便将具体的想法与皇帝夫妇了,请陈永华夫妇操办婚事,请宗室之首宁靖王朱术桂主婚,皇帝夫妇也都表示同意。

    剩下的事情就是选定日期。虽然目前秀女们未到京城,但按照官船正常的行驶速度,五月十五前后应该能达到京城,休息几天之后,于五月二十选妃正好。至于大婚的具体日期,则要责成礼部挑选吉日。

    事情都商议停当,便以皇帝名义宣召陈永华夫妇和宁靖王朱术桂觐见。

    ()(e)  三人见了皇帝,听宝亲王朱和尭要选妃成婚,连连叩头恭贺。皇帝并无什么多话,只是告诉三人具体的安排,要三人尽心尽力。皇后胡氏却絮絮叨叨了许多,要三人把这次的婚事搞得隆重体面,彰显皇家风范,对各种细节都尽量交代。

    等得差不多了,从养心殿出来,毛渊明和鲍婧便请三人到上书房坐,吩咐人从御膳房传些点心来,边吃边聊。

    几人先是了些关于选妃和大婚的事情,又闲聊了些近来的生活。陈永华忽然提出,最近各种事务越来越多,自己有些忙不过来,想要扩大内阁的规模,多找几个人帮,好分担一些政务。

    毛渊明觉得很奇怪,自从克复京师以来,内阁成员已经增加到五人,怎么还会忙不过来。

    陈永华便,内阁五人之中,只有李之芳才具堪用,也敢于任事,能帮自己分担政务。郑斌年事已高,而且能力有限,只能管管郑氏旧部的事情。夏国相更不用了,每天只是按时到阁,凡事默不作声,有批文只管签字画押。从清朝降臣中留用的熊赐履总算是个人才,但终究碍于身份,有些畏畏缩缩。

    毛渊明听陈永华如此,心中大致有了判断,便安慰陈永华,自己回军处,马上讨论给内阁增加人的事情,请陈永华放心。又问陈永华,以郑斌的情形,是否可以安排他致仕,有无其他人选补充他的位置。

    陈永华略一思索,郑斌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私下里也跟自己提过几次退休的事,若是朝廷恩旨给予原品致仕,则郑斌肯定也愿意回家享清福。至于接替郑斌的人选,一众老臣都年事已高,不适合入选内阁,不如从年轻一辈中挑选合适的。

    毛渊明自然又问起,谁是年轻一辈中的最佳人选。陈永华显然是早有准备,马上提名柯良。柯良是原任刑官柯平之子,也是郑成功的女婿之一,郑军登陆之后,柯良先后出任福州知府、江西布政使同知、南京吏部侍郎。京城光复之后,柯良随陈永华入京,很快外放山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如果柯良回京入阁,应该不会有争议。

    听着毛渊明和陈永华的对话,宁靖王朱术桂似乎有些不悦,问毛渊明道:“毛先生,我记得你曾经和老夫起过,大明重夺天下之后,会改易制度,让宗室参与朝政,拱卫江山,不知道有什么新的章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