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上门说情
如此一来,以后那艘渔船的所有支出,都得他们四个人承担。当然,收入也是他们四个人分。
张耀华则是想着另外一个问题。
海底沉船。
这段时间,他利用金指标识了很多海底沉船的位置。但好像没什么用,水深几乎都是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根本没法打捞。
想要将它们打捞上来,就得有专业的打捞工具,比如打捞船等。
大量买那些装备,想偷偷打捞,好像就有点困难。光明正大打捞,那捞上来的还是自己的吗?
吃力不讨好的事,他绝对不会干。
有人可能会问,那公海打捞的?总不能也算国家的吧?
张耀华最近查了查,公海打捞的东西比较复杂。
涉及到几个方面:第一,沉船的原主人,包括个人、公司、国家;第二,那就是打捞方;第三,沉船文物的原产地。
这三方都有权利讨要沉船宝藏的所有权。
按照以前的国际惯例,一般是谁捞到就是谁的。
比如著名的职业捞宝人迈克尔哈彻,发现并打捞“哥德马尔森号”沉船,获得5万件中国瓷器、25块金锭和两门青铜铸炮,最终那些宝物拍出两千多万美元。
八十年代的两千多万美元,属于天文数字了。
到九十年代,哈彻的团队发现了“泰星号”的踪迹,又获利三千多万美元。
美国主张沉船归管辖该领海的国家,规定那些美国领海内的沉船所有权归属美国,然后再把所有权移交给沉船所在地所属的州。
我国也基本引用该主张。
欧洲那边则是希望搞另一套,沉船归原本国家所有。
大家也知道,以前欧洲大航海时期,很多装载了大量各地宝物的船只沉入海底,大部分沉船都是他们国家的。
但这一套,明显不得人心。
因为船上大部分宝物都是其他国收刮的,于是其他国家觉得,宝物原本属于什么国家,沉船就应该属于那个国家。
各国之间互相扯皮。
联合国则是和稀泥,主张“就地保护”,弄出来个什么草案。
()(e) 为了确保能够有效地遏制任何商业打捞行为,就算是打捞的沉船位于国际水域,所有签约国也一概不能允许这种打捞出沉船文物的船只进入港口。
只是,联合国的草案,有多少国家遵守,那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按照美国的尿性,人家是当没看见的。
欧洲估计也是那副德行,随便你怎么规定,对我有利就鸟一下,对我不利,那就不好意思了。
这个世界,到底还是拳头大的了算。
联合国?
那只是一个吵架的地方而已。
张耀华思来想去,觉得沉船宝藏,还是以后再。
金指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现在就增加了暂停功能,以后再进化,不定还有别的用处。到那时候,或许现在苦恼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眼下,主要还是干捕捞。
第二天,来烦张耀华家的人基本上不见了。
老伯公张大正帮张耀华拦下了那些人,一个个上门“教育”。他的辈分大,威望高,大家即便被老伯公指着鼻子骂,也不敢有怨言。
不仅是姓张的,村里其他姓的人,大伯公同样不给好脸色。
至于张耀华的阿公,所有找他情的人,也都没得商量。
老伯公喝着张耀华倒的茶,道:“你安心做你的事,其他人不会打扰伱的。你大茂伯公那边,前几天打来电话,询问加工厂的进展。”
张耀华出自己的想法。
“以后加工厂主要招族内的中年人和妇女,不够的话,就招点村里的其他人,肥水不流外人田。
至于我们姓张的年轻人,我打算带他们出海闯荡。过段时间,我会再加一艘大船,十来个人是肯定要的。”
他能保证,下次每一户张姓人家都至少有一个人加入他的队伍。
“那么快?”大伯公一惊。
但想到张耀华这次金枪鱼赚到的钱,他释然了。
惊过之后,则是高兴。
这么一来,他们村姓张的很快都能实现奔康,彻底摆脱贫困。
“不算快,稳扎稳打。”
()(e) “那这一次买船,要大家出钱吗?”大伯公又问。
其实,昨晚就有人涌到他家,问了这个事。
所有人都猜测到,张耀华肯定还会继续扩大船队的规模,做大做强。那么,就还会买船。上次大家没有参与,下次所有人都希望能插一脚。
张耀华摇头:“现在不缺资金。再了,我也怕以后收获不佳,不能给大家带来分红。”
这只是一个辞而已。
有金指,就不怕出海没收获。
张大正点头,表示理解。
如果大家凑钱买船,张耀华的运气下跌,不能给大家带来分红,还真会被三道四。张大正很清楚这一点。
“嗯!我回头跟大家一下。他们现在只是被你昨天的收获蒙了心,一时脑热。”
然后,就准备加工厂以后招工的事。
这时候,村主任也来了。
大伯公张大正看了眼踏进屋的村主任,问他:“有人找你来情?”
村主任苦笑:“都眼红、羡慕了。”
当着大伯公的面,张耀华坦白道:“主任,我的船队就算招人,也肯定先招我们同宗、同族的。
村里其他人,以后有会再。”
大伯公很欣慰道:“没错!你来求情都没有,是哪家叫你来?我去跟他们道、道。”
村主任摆:“不用您老出马,我已经过他们了。这次来找阿华,就是希望以后船队要人的话,看在同村的份上,优先考虑我们自己村的。”
张耀华点头:“这倒没问题。
我刚才还跟大伯公商量,加工厂也可以考虑招一部分村里其他姓的人。”
村主任心头一喜。
这感情好呀!
“我替村里人谢谢你。”他连忙道。
大伯公却道:“招其他人,我没意见,但要是偷奸耍滑的,也不要怪我们不留情面。”
村主任:“不认真干活的那种,该开除就开除,不用留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