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相隔十年,游逛村庄

A+A-

    早上起得有点早,中午陈锋在代蓉的劝下,去刚给他铺好的床上睡了俩时午觉。

    陈国富就更不用了,中午喝了点酒,现在正在床上躺着,呼噜声那是相当的大。

    睡了两个时,陈锋就醒了。

    当他穿好衣服裤子出门,一到炉子边上,本来趴在那靠着温打盹的啊黄,立马抬起了狗头,歪着脑袋看着陈锋。

    边上大伯家的大土狗,也看向了陈锋。

    这土狗挺聪明的,一看是自家人,又趴下接着打瞌睡。

    回来的时候这狗没在家,中午才回来,还好,看见啊黄这东西,只是凑近闻了闻。

    在陈国富的呵斥下,好像知道了这家伙和这个陌生人是自己人,没有欺负这个不知道怎么到他家来的啊黄。

    “走,啊黄,出去转转。”

    这才回来,睡醒了肯定要出去转转的。

    啊黄一听陈锋叫它,也不打盹了,摇晃着尾巴就起身过来。

    大土狗没动,毕竟他们可不怎么熟悉?

    推开门,陈锋就走了出去。

    陈国富的家,是四兄弟中最大的一家了,也是年代最久远的一家。

    当年大集体结束后没过两年,这里原本的茅草房,就被推掉了。

    然后呢,建了一栋用石头和木头建的二层楼房。

    中间堂屋,最里边是通往二楼的木制楼梯。

    堂屋两边分别都有一间房。

    房子左边是厨房,右边有猪圈,房子后边还有马圈和鸡鸭圈。

    坝子上边的二楼有条走廊,房间有三间,中大两。

    二楼是原木做樑,在铺上厚木板支撑着地面。

    没办法,那时候可没有啥预制板。

    钢筋水泥更不可能,这些玩意可是紧俏物资,能弄到些水泥就算不错了。

    房顶是木头框架,上面盖着瓦片。

    就这老房子,在那时候可是非常不错的。

    也靠老爷子有本事,经常进山打猎,搞点皮货药材卖钱。

    陈锋走的时候,这房子外边的墙体,还是一块块石头,现在嘛,敷了一层沙,根本看不出这房子有三十多年了。

    至于陈锋家,是他父亲陈国强,在结婚后分家出来建的。

    当然,他父亲只是出了一部分钱,大头是老爷子出的。

    他家房子就没有大伯那房子那么大了,而且用的石头也少,大多数都是木头做的,除了厨房。

    虽然都是二层,不过陈锋家的房子,也就地基是石头。

    框架,原木,墙体木板。二楼也没有阳台。

    一楼左边堂屋,右边两间房。

    堂屋后边有楼梯,上去后一条走廊,边上两间比一楼的两间大一点。

    厨房和陈国富家的相反,在右边,猪圈在左边。

    毕竟,不能把自家厨房挨着大伯加猪圈吧?呵呵。

    本来陈锋开始读高中,他爸还想着把房子推了,从新建一栋砖房的,结果

    他三叔四叔家也是结婚后分家出去,由老爷子支助,建了自己的房子。

    听前几年推了从建了一栋,不过陈锋还没有过去。

    “话,你家老爷子一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建四栋房子?”

    这就要从很久起了。

    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和村里人进山打猎采药,结果运气好,遇到一株百年以上的野山参。

    西南地区也有野生人参的,不过很少,很多地方气温高,不适合人参生长。

    ()(e)  都是山民,知道这玩意珍贵,几人合伙去市里卖了,换了几条黄鱼几人分了。

    接着又经过特殊年代,那黄鱼一直藏着。

    老房子重建,已经把家里的积蓄花光了。

    这二儿子分家建房没钱,老爷子才把藏了几十年的黄鱼拿出来卖了。

    那时候金价就是一克一百,一条黄鱼买了三千多点。

    所以,这是为什么老爷子这老农民,为什么能拿出钱给三个儿子都建房的原因。

    那时候建房真不要太便宜,更何况是这种木制的。

    主要材料木头和石头都是不要钱的。

    去村里报备一下要建房,村里同意后,自己请人去山里采石头伐木头。

    花钱最多就是请人干活,请老师傅,铁钉,伙食这些。

    一栋房子也就一千左右而已。

    先在村子里逛了一圈,这一圈下来,陈锋感觉到村子真少了太多的人气了。

    路边,隔一段就有破败的房子,坝子中还残留着枯萎的干草。

    有些房子还比较坚挺,也就外面看着很久没住人了,到处都是蜘蛛,窗户破碎,大门紧闭。

    有些呢,更是直接倒塌了。

    有些房子的墙壁坚挺着没有倒塌的,不过房顶也踏了。

    哎,房子就是这样,久了不住人,没有人气,慢慢就塌了。

    也不知道是都上地理干活去了,还是上午晒了太阳,下午在家里炉子前烤火,更或者是还在睡?

    反正陈锋这一路下来,没看见几人。

    人当然是有,不过陈锋好多都不认识。

    毕竟村子两百多户人,他也不可能每一个都认识吧?而且过了十年,记忆力有点模糊了。

    五四三二一,陈锋每组都走了看看,情况都是差不多。

    马上要从一组出去,前往村西边时,一处遗址又让陈锋陷入了回忆中。

    不是什么古代建筑,而是陈锋的第一個母校,崖村学。

    整个学,是村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了。c字行建筑,中间是操场,一共有着六间屋子。

    一间幼儿园,一间一年级。一间二年级,一间三年级,老师办公室,堆放一些玩具,篮球,足球的等等的杂物间。

    整个学,从建校到撤销,最多只到三年级。

    每年开学前两天,都有一些家长被叫去学校,然后跟着老师,去镇里背课本,作业本回来?

    没办法,那时候的山路那是一个烂啊,卡车时不时的都会陷在泥泞里开不出来。

    摩托车就别了,整个村子都没有。

    老师的数量也是感人,一个班一个,数学语文体育音乐一起教。

    陈锋也是在这读到三年级,然后去现在班车的终点站大弯村接着读

    到隔壁村学继续读书,换了学校,老师多了一个。

    没办法,课程多了,一个老师忙不过来。

    班主任女的,负责语文,生物,外加音乐课。

    多个男老师,负责教数学和体育。

    全校老师,加上校长,也没有超过十个!!

    中午吃的饭,是早上在家里带的米。

    进教室前,先去食堂,不对,是火房,把米淘洗了装上水,然后给两毛钱,把不锈钢饭盒放到一个巨大的蒸饭坑里。

    中午放学,飞快的冲出教室,往火房跑。

    进火房第一时间,在那巨大的蒸饭坑中。从几十上百个饭盒中,找到自己的饭盒。

    ()(e)  然后花上三毛钱,打一份菜。

    素的,别想有肉吃,肉是不可能有的。

    03年初中在镇里,住校。

    那时候,身上是第一次有这么多钱,每周四十块。

    路费五块,剩下三十五生活费。

    早上一块,中午两块,下午两块,晚上还要加餐又是一块钱。

    不过很多时候。下午就吃个包子,晚上在吃点,这样节约一块钱。

    别想着存起来,那是省下来买点零食吃的。

    初中最后一年,生活费涨到了五十,不过那是最后一年。

    村里这学,在零四年就撤销了,全村的孩,都要到隔壁村去读书。

    每天由两个村民,护送那些不到十岁到萝卜头去学校,放学在接回来。

    现在倒是不用了,学校都有校车了,会把那些所谓的留守儿童。给送到对面山上的马路边。

    不过现在那边也就读到三年级,上了年级,要么去回村前路过的那个大村子读书。

    要么就去镇里的学读书。

    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没法解决。

    照顾孩子和挣钱养家二选一,都是选择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父母。

    那些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有时候连接孩子放学的时间都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就让孩子一个人在家?

    “汪汪汪,”

    在啊黄的叫声中,陈锋走出了回忆。

    左右看了看,没人也没其他动物,看来是他楞了太久,啊黄在提醒他。

    村子太了,这才半个来时就走了一遍,这还是陈锋速度不快的情况下,要是快点,都不需要这么久。

    也就是看村子东南西北十来公里都没有大的聚集点,不然,都不可能在村子设立行政村。

    没有继续停留,陈锋顺着石板铺设的村大道朝着西边而去。

    在村子里,除了各家房前屋后,其他地方都没有树木的。

    还没走多远,就到了水田这边。

    水田,是村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占据了整个村子平地一半多的地皮。

    离蓄水渠还有一百多米,就有水田了。

    陈锋没有下去,而是顺着石板大道往山脉中间的山谷走去。

    山谷比村子平地要高六七米,石板大道也是呈之字形上去的。

    站在山谷最边缘,水田区那是一览无余。

    现在的水田区,和陈锋走都时候差别太大了。

    原来一块块水田里,只要收了水稻,里面都会灌满水,不会长一丢丢杂草。

    现在呢,除了挨着村子这一边,还有离得近的,更远处的水田,要么荒着,要么干得没有一点水,长了一田的杂草。

    陈锋甚至看见,有村民家的马和牛羊在田里放养!!

    而且,水田也不像原来那样,五米来宽一块了。

    应该是随着村里住户的减少,每一家的水田量都增加了,直接一家变两块。

    离村子房子比较近的水田,更是有一半变成了旱地,种着蔬菜!!

    至于荒废的,那不用猜,肯定是家里人出去打工,没人种庄稼了。

    就村里那些老人,现在有地给他们种,他们也种不了多少了。

    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两边的山坡那就更不用了,连平地都没人种,山坡那更是杂草遍地,连树都长出来了!!

    应该是山里都鸟儿带过来的,也可能是风从山上吹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