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夜市构想

A+A-

    足足两刻钟后,王玄清才总算把这几大卷**经古籍给整个看完了。

    她的表情有些不太自然,大概是古籍里的大胆记载对她而言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的。

    比如后面讲了一些“男女九法”,大致上的意思就是,男女同房时模仿九种动物而演变出来的不同姿势:即龙翻、虎步、猿搏、蝉附、龟腾、凤翔、兔吮毫、鱼接鳞、鹤交颈。

    据这九法都有各自不同的效果,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可以强身健体:或“七伤自除”、或“精力百倍”、或“百病销灭”,或“百病不生”、或“治诸结聚”、或“七伤自愈”

    顺便还附录了一些房中药方:如治疗“鬼交之病”方、“令人长生房内不衰”方、“阴中有虫”方及“四季补益方”七首,看得王玄清一张俏脸几乎红得快要滴出水来

    不过,她脑子里却忽然闪过一个荒唐的想法,要不要以后跟凌皓一起试试这上面的方法呢?

    “对了得想个办法,把这卷古卷给抄录下来,日后也许会有用也不定。”王玄清这时候才想起了她之前要来在这里办的正事儿。

    可是该怎么做呢?

    如果只是用纸抄录的话,那恐怕三十年都抄不完呐。

    正当王玄清为此烦恼的时候,凌皓已经悄悄脱离了高蓉的怀抱,点起疗盏,开始奋笔疾书起来。

    贵族所用灯盏有瓷制,也有面制,其形多样。一般呈碗形,直径有二市寸大,高一市寸,中间空处有一圆柱形置灯芯处。自家所制的“面灯盏”,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称“灯馍”。使用时,将油盛于其凹窝中,内置灯芯。

    东汉时期青瓷灯的出现,也逐渐取代了之前的青铜灯具。到了六朝时期,灯盏的造型已经基本定型为油盏、托柱、承盘三个部分。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灯盏,出现了将托柱做成熊的造型,并在承盘下安三个兽形或者是蹄形足。南朝的灯盏大多无足,而托柱变得很高。进入经济高度发达的唐代,灯盏作为实用兼装饰物而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唐代常见的造型为碗碟状,内壁有一圆环。宋代由于陶瓷业的发达,各个窑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灯盏继续着盛世的辉煌。而明代灯盏的式样变化很多,有一种灯盏上部似一把带盖壶,下为盆式托座,灯芯从壶嘴插入壶中,造型新颖别致。

    而这个高武世界里由于还没有瓷制器物的出现,所以凌皓就自己烧制了一个简易的瓷制灯盏,正好就在这时候派上了用场。

    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睡着,而是在等待着传信的乌鸦回来,由于现在身在洛邑学宫之中,不能再像以往那般在众目睽睽之下利用乌鸦来传信,因此只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等待所有人都先后休息之后,他才能够借着这个空档通过凌府训练的乌鸦传信来掌握役学镇凌府内外的情况。

    此刻,高蓉早就被凌皓折腾得很是疲倦,早早地便睡着了。

    现在,早已经是二更了,大部分人都已经睡了,应该是不会有人发现的。

    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一更是指从黄昏起,对应的则是9-2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将黑未黑。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是指定昏人不静,对应的则是后世的2-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了,为明早起劳作做准备。

    三更则是23点到次日凌晨点时分。

    三更处在子时,一般称为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牵而那些传中的妖魔鬼怪们,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的。

    四更则是凌晨-凌晨3点时分。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三更过后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这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则是凌晨3-凌晨5点时分。

    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

    民间俗话也:“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到了六七点钟,太阳升起来了,新的一就开始了。

    其实倒不是古人想要早点睡,而是这个世界里的娱乐设施和业余活动实在太匮乏了,到了晚上,不论庶民还是贵族都不知道该做什么,那除了乖乖上床睡觉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可做嘛。

    凌皓仔细算了算,现在这夜间的时间,充其量也才十点半左右,而大多数人都已经上床休息了这在后世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凌皓后世作为一个上班族,这个时间段多半都还在加班呢,哪能像这么悠哉悠哉地躲在被窝里跟高蓉做这些羞羞的事情

    同时凌皓又看见了商,夜生活的匮乏迫使所有人都不得不提早休息,虽然这样一来身体绝对健康,不会熬夜通宵,但这样的夜生活绝对也是非常单调乏味且枯燥的。

    既然来了,自然也要在这些没有人注意的地方做出改变来,要是自己能琢磨出一个像宋代那样二十四时都在营业的夜市,那这个世界的所有人夜生活肯定会丰富不少

    嗯,这个绝对可以有啊,只要开辟了夜生活,自然就不愁会没人主动跑出来做生意了啊。

    只要有钱赚,就是晚上累一点那也值得啊。

    于是凌皓就把夜市的构思写进了书信中,他相信王猛等人肯定能把这件事情办好的。

    至于夜市的主打项目做什么那肯定就是宵夜了啊!

    这个世界里,每人每就两顿饭,压根就没影晚饭”“宵夜”这类的概念。

    不管身处哪个时代,美食总是最有市场的,先安排一下馄饨和水饺吧。

    馄饨作为后世的一道传统面食,在这个世界里却还是没有出现的,这东西做起来并不复杂,是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点汤。

    西汉扬雄所作的方言之中就提到“饼谓之饨”,馄饨以前算是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肉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人都认为馄饨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古代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过去在老北京就影冬至馄饨夏至面”的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就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为人都十分凶玻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所以在冬至这家家户户吃馄饨。

    馄饨发展至后世,更是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着名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为馄饨,而广东则称为云吞,湖北称为包面,江西称为清汤,四川称为抄,新疆称为曲曲等等。

    作为两湖人士,凌皓以前也没少吃这东西,点宵夜外卖的时候也是有馄饨就点,这东西还是挺不错的,冬脚冰凉的时候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鲜虾馅儿馄饨,再喝上一口热汤美滋滋啊。

    至于饺子,则是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叫做“娇耳”,是东汉时人,医圣张仲景所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桨大寒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或米粉来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也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这个世界里,色香味俱全饮食文化的内涵。

    饺子则是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就影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医圣”张仲景所首创。当时饺子还是药用品,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这么一想,凌皓也不仅咽了咽口水,这写个纸条还把自己写饿了,出去多丢人啊。

    但他相信,这个世界的吃货肯定也不会少,只要价格定得便宜一点,人人都能接受的话,自然不愁没有市场啊。

    如果这一步做好了,以后凌府绝对就不会愁没钱可用了,馄饨,饺子可还只是初步计划,以后还会有煎饺子、云吞面、生煎包、胡辣汤

    凌皓似乎已经看到一堆钱钱在向自己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