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接引先民
凌皓忽地想到了曾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却最终消亡一支部族——党项族。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影党项羌”的称谓。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后世的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流域一带。
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着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
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唐中央多在党项民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唐末黄巢起义时,唐王传檄全国勤王。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为李。
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
宋朝时,李继迁开始独立抗宋。李元昊即位夏国王后,下发秃发令,并努力吸收汉文化,创制党项文字,推动脸项族文明的发展。授礼法延祚元年(03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这是党项族建立民族政权之始,也是党项发展历史的顶峰。西夏时期的党项族文化、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渐发展,后被成吉思汗蒙古大军所灭,党项族也逐渐消失。
另一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鲜卑后代。
在最早的汉文文献记载中,将党项人称作是“党项羌”。
“tnggt”(党项)这个名字最初是在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中出现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35年)左右。
可以肯定,这个字最初必定是来源于某种阿尔泰语系的形式,此后很可能是通过中亚的媒介——可能是于阗语或粟特语,从吐蕃的自称衍生出来的。
后来,党项(汉文中又作“唐古特”或“唐兀”)就成了北亚和中亚地区对于某些居住在安都——青海湖、甚至甘肃地区的部落群体的通称。这个名称一直使用到了9世纪。
在以后的汉文、突厥文、阿拉伯文的文献中,以及9、20世纪前往汉藏交界地区的西方探险家的传记中,都广泛使用了这个称谓。
最早的汉文文献记载党项为汉朝西羌的后裔。自远古以来,羌人就占据着青海湖周围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黄河、大通河、湟水源头附近的山地。在这一片地区的边缘地带,就是位于吐蕃东北部,习惯上称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项和吐蕃的先民们大概都混杂居住在这一地区。对党项语言的研究证实,就分类而言,操党项语的人可以归为藏缅民族的古代成员。而就其文化来,党项人则具有其他羌族族群的许多特点。
古代羌族是一个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划分的,如:白兰羌(白兰羌是一支地方民族政权,据北史吐谷浑传载:“白兰西南二千五百里隔大岭,又度四十里海有女国王”。可知白兰在苏毗女国的东北及吐谷浑之西北;最初似乎在青海北部,而在隋唐时期,则又活动于青海南部,与吐蕃关系密切)、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划分的,比如:党项羌以及吐谷浑羌等等。
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党项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隋书党项传中记载是: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也就是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神,死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
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高国”
隋文帝开皇四年(54年)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国。次年,党项族领导人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6]
开皇十六年(596年)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纳贡。
唐初武德年间(6—626年)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党项羌中着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个部落,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其中以拓拔部落实力最为强大。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踌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地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
贞观九年(635年),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
唐初崛起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南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族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高宗永隆元年(6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的吐谷浑在青海湖地区的霸主地位,迫使众多的党项人逃离故土,归附于大唐
至于后面的事情,凌皓自然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党项在大唐的庇佑之下茁壮成长,公元年,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而被封为“夏州节度使”,从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依据党项饶生活习性来看,都和查阅文献资料记载当中的“西戎之人”十分相近,所以凌皓有理由认为,这个世界里的党项族现在还是人美心善的原始部落,并不是后来大放异彩、红极一时的西夏王朝
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将来还可以作为一个帮来拉拢也不定,如果自己能够找到两股势力曾经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之前就有过交集的证据时,那么,自己以后就可以多出一支可以作为盟友来笼络的军队了。
高原子民作战勇猛,体格也十分强悍,尽管这个高武世界里也有能够一巴掌打出地异象的大宗师,但这种人向来很少亲自出,值得他们出的,只有可能是同级别的对。
而在凌皓看来,宠络一支部族远比训练一支部队要来得更加容易,更何况还是像党项族这样一直把不屈不挠、能屈能伸这样的信念始终贯彻到底的辉煌部族。
这话现在也回来了,只要不是主动挑事儿,在边境打闹,基本上是没人会管的。
何况,凌皓还从单瑛家族的族谱中得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西柔然部族虽地处西部草原一隅,与东柔然部落打得你死我活,却一直同西戎部落之间友好往来,双方合作显得非常愉快,可以是老朋友了,甚至,单瑛家族逐步迁徙的过程中,还有同各个西戎部落的联姻出现,从族谱上的情况来看,西柔然部族和党项族的关系一向都是最好的,当初受恶来托付负责接应他们的西戎部落,很有可能就是这两支部族。
因为,文献上记载:“众人遂奔走西陲之地,彼时色大亮,山水皆白,众人以为异,答曰:吾西王母之神赐也,众人见其族人拜于山水之间,下而仿之”
虽然这一段写得比较玄幻,但也同时透露出了一部分真实信息,当时接应完毕之后,恰巧色大亮,山水之间都变成了十分壮观的纯白色,负责接应的这批人纷纷下马跪倒,学子们感到奇怪,于是问他们,他们回答:这是西王母神的恩赐啊!
而在凌皓查阅的这些资料里,崇敬白色的西部部族,只有西柔然部族和高原部族。
想到这里,凌皓几乎可以肯定了,单瑛出身的西柔然部族很有可能就是党项族的分支,而接应学子们的除帘时已经脱离了原始部落形态的西柔然部族前身——没耶部族之外,另一支很有可能就是生活于高原地区原始党项族的先民们。
当时给学子们充当翻译的应该就是没耶部族的先民,也就是现在的西柔然部族的前身,他们和党项族同出一支,所以他们懂得党项先民们的语言
此外,凌皓也向单瑛请教过关于西柔然部族以及其他西部地区部落的各类语言,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
同时也发现了西柔然部族同其他部族语言不通的特性,通过对比,他最终发现,西柔然部族的语言发音更接近于高原地区的原始部落发音,只不过他们还掺杂了一些其他部族的语言发音特点而来。
由此,凌皓几乎可以确定,西柔然部族的语音就是来自高原地区的原始语言
“没想到,那个丫头居然还有着这样的来历看来以后还得多问问她才校”凌皓摸了摸下巴,大胆揣测是对的,但是他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但他现在坐在学宫里,能够接触到的真实资料实在是太少了,他现在只盼望着学宫赶紧放他几假,让他回去以后好好向单瑛请教请教。
毕竟夫人还是长得挺漂亮可爱的,只要自己多“安慰”一下她,她肯定什么都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