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耕与战

A+A-

    汉国南部的村庄平静如常。

    “嗤”

    铁铲插进土里,上脚踩住铲头使劲,撬动铲把,便带出整铲的土块,一位青年把它倒进旁边停靠的推车里,他的动作流畅而娴熟,带着省力的巧劲,而像他一样动作的人还有不少。

    此刻,他和他的二十几名同伴们正沿着熟石灰标记的路线挖掘水渠。

    无比娴熟的姿态显示出。

    他们对此经验丰富。

    现在是无限军官陆大古到达本历史线的第十八年春。

    精耕细作模式普及取得了圆满的阶段性成果,整个汉国内,各地方作物产能提升了20%以上,稻,由亩产平均二百斤左右提升到稳定产出四百斤以上,整年内尤为风调雨顺的地区可以达到六百斤,麦,由亩产一百至一百二十斤提升到二百至三百斤,大豆,由亩产百斤提升至二百斤,此外,成功驯化了几种野菜,可以种植在田地的边角处,充分利用土地面积。

    这是科学选育和耕作技术革新两重加持缔造的结果。

    为了实现它,陆大古抵达本历史线时带来的5万勋章工人和600空间士兵都被散播到治理体系和部队体系当中,只留300勋章工人充塞汉国官方研究构的骨架,50空间士兵保证王宫内的安全,在他看来,国家就像一台许愿,理论上,你可以用它实现任何愿望,相对的,想实现多大的愿望,就得投入多大的代价。

    不过等价交换罢了。

    而在本历史线人看来,这是奇迹。

    不过是服从汉王陆古的命令,挖些沟渠,修整田地,改换了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种田方法,用上汉王下令修筑的设施,和下发的粮种、工具,生活物资就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增加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饥饿的记忆还未远去,转眼之间,竟然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了。

    成百近千万人家住进砖房,换上新衣。

    “嗤。”

    铲头再次插进土里,青年停下上的动作,倚着铲把。

    这是个干农活的技巧:

    干着干着停下来缓缓能保证体力充沛地工作一整天,埋头死命地狠干顶天了一个时辰多点就不行了,到头来耕作的土地面积反而远不如“忙里偷闲”的前者。

    念及年复一年,更加富饶的家乡,那风中成片起伏的麦浪,青年仰起头快活地哼唱:

    “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这段歌词的意思是,丰收年谷物车载斗量,谷场边有高耸的粮仓,万亿斛粮食好好储藏,酿成美酒在祖先的灵前献上,各种祭典隆重举行,洪福降下赐给所有人。

    ()(e)  接着有伙伴清了清嗓子,唱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又几个跟着起哄唱起来: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嗬十里果~香!——””

    他们边唱边干,上多了几分力气。

    类似的歌谣在民间的传唱度还在升高,它们以悠扬简朴,容易记忆的曲调为人们所喜爱,在那些投稿登报的文人口中,这类歌谣被统称为白话歌,被视为白话文运动的一部分———汉王陆古提出,现行的文章(文言文),本质上是古人的口语摘要,和受限于文字载体的精简记录,但随着时间推移,文章和口语越离越远,纸张既多,更应该顺应变化,修改文体,不须古典之语,以“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为总纲,再开一系属于平民大众的文学,让凡是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

    在此基础上,陆大古直接借用了后世的八大主张:

    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如是,加上大古组织人推波助澜。

    民间涌现了大批讲民族大义,讲家国情怀的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又反过来刺激民众识字识数的需要,和其他诸多布置一起,向着陆大古期望的方向迈进———他希望此次任务结束的时候,民众的识字率能过50%的门槛。

    “嗤。”

    至于这些青壮正在挖掘的渠道。

    和文化启蒙一样,是他赠给民众的礼物:

    无论后代皇帝如何变化,这些水利设施都带不走。

    它们可以一直起到疏通水流、防洪抗旱、帮助灌溉的效果。

    陆大古称王数载,统御十数载,未曾大修宫殿,亦未曾大修皇陵,过半的税收都是用在了民生、教育和水利工程等事项上。

    他发动各地方民众修缮他们家乡的工程,拨调炸药产能,建堤防922公里,疏浚大河道20公里,闸坝涵洞23座,在现有的约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大古的规划建设显著减少了洪涝灾害影响,干旱时期,也减少了民众的损失。

    古代种地是很看老天爷脸色的,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某地方天灾导致某种作物大量减产的新闻也并不罕见。

    而天灾一直都有。

    历朝历代末期天灾人祸看上去特别多,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朝廷过于衰弱,无力管控地方,顾不上祂的子民了。

    ()(e)  他正在全力减少必然到来的王朝不断衰弱对民众的危害至少少死些人。

    包括普及逆转土地盐碱化的方法也是:

    众所周知。

    在需要大面积进行灌溉农业的地区,大水漫灌,增加了地下水位,使含盐地下水水位上升,危害了表层的田地,加上强烈的蒸腾作用,会导致大量无物沉淀在土壤表层,这就是部分盐碱地的成因,被称为次生盐渍化。

    这种现象导致了不少田地被废弃。

    对此,陆大古以汉王陆古的身份,召集了大量农官、学者,公开详细阐述、剖析了此类盐碱化的成因,并提出了几项解决措施:

    这种盐碱土的主要成因在于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过高,或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而解决方法,参考吕氏春秋,就是冲洗盐碱地,即“浴土”。

    通过人工大水灌溉促使部分盐碱成分沿土壤空隙裂缝向下渗透,将土壤表层盐分随水带到底层,接着在盐土周围筑土存积降水,即可使土壤脱盐。

    接着,要想预防土地盐碱化,就要控制地下水的深度和减少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做好排水工作。

    对盐碱地排水,有地上挖设明沟和地下铺排暗管水平排水的形式。

    但明沟挖掘过深有塌陷风险,暗管工程量大,耗费人力物力过多,考虑到这两点,他以前两者为辅,因地制宜,主要采用“垂直竖井排水”,使工程不占地、减少花费、修缮方便、排水量大,又能控制地下水位,同时,结合灌溉功能,垂直竖井排水可以起到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效果。

    另外,他教授人们适当使用酸性化学肥料,如大量施加腐土、木屑、泥炭等有垃圾,这类措施也可对大部分盐碱地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

    “而这些不过是技术段。”

    王宫里,恰跟大进谈到农业改革的陆大古:

    “能不能惠及到所有人还要看执行的人,只有将各种措施强有力地综合施行下去,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幸好,在实施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

    她翻开民务部上疏的奏章,点点头:

    “所以我们的人口增速才会变快。”

    第一批在他们改造过的区域里出生的人渐渐长大了,古人结婚也早,十五岁就可以成家,因此,汉国终于迎来了人口增长加速。

    现目前他们有200万人,而可预见的未来,年增长人口应该逐年拔高,到几十、近百万左右。

    “是时候了。”

    他:“我们起兵西进。”

    “攻灭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