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不破不立

A+A-

    第049章不破不立



    “对东南诸省治下的变化,要保持监察力度。”



    朱由校撂下奏疏,伸对刘朝道:“不管是因为钱案而衍生的风波,亦或是自生的一些问题,只要有新的状况,就及时汇总呈递御前。”



    “奴婢遵旨。”



    刘朝当即作揖道。



    其实对朱由校而言,他是很痛苦的,明知有些事一旦爆发,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与震动,可他却不能从根上去解决。



    没办法。



    环境就是这样。



    就像废除奴籍,难道朱由校会看不出此事的好处



    不别的,单单是这一人口规模,一旦被释放出来,大明给予他们户籍,这就增加了不少税源。



    关键是此事一做,势必会刺激到另一群体,即被藏匿的人口,他们从出生到老死,很多连一点记载都没有。



    但他们却真实的活过。



    而这部分群体,他们一生所创价值,没有改变自身境遇,更没有叫朝廷获益,他们的一切,都被藏匿他们的群体窃取了。



    大明到底有多少人口,至今都是一个糊涂账。



    所以新一届内阁组成后,朱由校就向孙承宗、毕自严他们提出一项国策,即在合适的时下,进行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



    朱由校很清楚。



    这件事,没有十年八年,别想搞起来。



    关键是这样搞,真实人口规模,还会出现很大偏差。



    毕竟大明各级官府,可不是都言听计从的,多数都是顾头不顾腚,对于中枢颁发的政策是知道了,但执行不执行另。



    可这件事又必须要做。



    清楚的掌握人口规模,是大一统下的中枢必须要做的,只有清楚治下到底有多少人,才能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问题不去解决,永远会搁置在那里。



    “对了,把这份密奏,转递给信王。”在刘朝准备离开时,朱由校想了想,看了眼那份奏疏,对刘朝道。



    “皇爷”



    刘朝一听这话,心底不由生惊。



    内厂所负责的事,保密性是极强的,毕竟牵扯到的层面太多,这要是有任何纰漏,是会出大问题的。



    “有顾虑”



    朱由校眉头微挑,看向刘朝道。



    “奴婢不敢。”



    刘朝当即作揖道:“只是东南的情况复杂,奴婢担心这要叫信王殿下知道,万一被别有用心之辈探查到,恐不利于东南的”



    “信王还没蠢到这种地步。”



    朱由校双眼微眯道:“既然是浓疮,就要给他挤破,东南地方怎样发展,中枢是要重视起来,但该从中枢层面解决的,也要设法解决才行。”



    皇爷这是想加快钱谦益一案啊。



    刘朝立时就知怎么回事。



    作为大内行厂的厂公,刘朝不像魏忠贤、方正化那样名声在外,甚至在今下,有很多人都忽略内厂了。



    



    因为抛头露面的太少了。



    但这恰是朱由校想看到的。



    里有剑,不一定全都要露出来。锦衣卫都开始逐步调改了。



    诸厂怎么可能不调改。



    “下去做事吧。”



    “奴婢告退。”



    看着刘朝离去的背影,朱由校眼神凌厉起来,既然有些事不可避免,那就有意识的叫它们爆掉吧。



    大明所处的阶段,在朱由校看来,就是一个不破不立的局面。



    想废奴,就要叫拥有的这些群体,从心底里感到恐惧才行,这样中枢顺势出台政策,阻力就会很多。



    毕竟很多人豢养奴仆,是为了方便自己,叫自己奢靡生活保持下去,可真要有朝一日,平日里任意打骂,甚至虐杀的群体,突然有一天对他们展开反击,这后果可是他们承受不起的。



    再有权势的人,再有财富的人,这命也只有一条。



    一旦奴变这种事,真在东南大规模出现,势必会有很多人遭殃的,这其中就包括那些享有特权的群体。



    对待此事,朱由校肯定要镇压。



    但怎样镇压,是有讲究的。



    还有被镇压的奴变群体,该如何进行安置,也是朱由校要考虑的。



    不可能全都杀了。



    其中作恶的群体肯定要杀,但是盲目从众的群体,朱由校是不会杀的,这部分群体迁移到东番去,迁移到南洋去,这无疑能增强大明对上述地域的掌控。



    而一旦废奴势成,朱由校就会推动人口普查,甚至大肆宣讲镇压奴变之事,继而叫被藏匿的群体,能够主动跑出来,这样他们就能拥有户籍,而这部分群体的安置,朱由校的想法很明确,引到集约型工制造业中去,引到成规模的农场去,这样他们能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个人也能得到对应财富。



    或许这些事搞起来很难,但朱由校却不能装作不知道,不清楚,毕竟这些烂摊子,终究要去解决的。



    不解决,那大明就不可能变好。



    甚至朱由校还想好了,等到这些事开始做时,那些既定的政策推行,务必要扩大试行范畴才行。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叫大明在此动荡下,会遭受到一些损失与影响,但却不至于动摇统治根基。



    “皇爷,理藩院诸臣求见。”



    在朱由校思虑之际,刘若愚匆匆走进。



    “宣。”



    朱由校皱眉道。



    这个时候,以刘鸿训为首的理藩院诸臣过来,朱由校当然清楚是什么情况,必然是黄台吉想做些什么了。



    “陛下,漠南出状况了。”



    赶来大殿的理藩院诸臣,在向朱由校行礼后,理藩院尚书刘鸿训上前作揖道:“情况比预想的要严峻不少。”



    “到底是什么情况。”



    朱由校皱眉道。



    实话,对于建虏这个群体,朱由校就忌惮一个人,那就是黄台吉,此人可要比努尔哈赤难缠太多了。



    早先其代替努尔哈赤执掌建虏八旗,就叫朱由校调整不少策略,因为这个家伙是有大野心的,甚至为了自己的野心,能够放弃很多东西,但也恰是这种情况,使得朱由校一直想锁死黄台吉,使得其被困在一个僵局下,这样他所执掌的建虏八旗,就不可能出现任何变幻。



    但是在有些时候局势变了,这就不是人力所能抵御的了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