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最后的救命稻草(即将上架,跪求支持!)
新郑城,韩王宫。
“报,启禀王上,秦军已夺取新郑外围三座城池。”
“启奏王上,诸城兵微将寡,秦军兵临城下后,大都不战而降!”
“王上,前线告急,祈求支援!”
一则则消息,似一根根无情的利箭,刺入了甫重登王位的韩王安心口。
碍于李开是韩王安的连襟,故李开虽与天玄地位相当,但主导平叛的人,只能交给年纪尚幼的天玄。尽管,无数人都以为,政哥做出这样的决定,纯粹是疯了。与天玄存有恩怨的中车府令赵高,之所以推动此事,就是认为天玄年纪太,根本无力操控大军,欲借韩国人之,拔掉天玄这根眼中钉。
然则,现年十一岁的天玄,却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
统共两万有余,其中大部分还是步兵的军队,在天玄的指挥下,可谓攻略如风。一座座甫被韩王安拿回的城池,在秦军的攻势下,争先恐后的陷落。一则则坏消息,不断自新郑城外传来,震动韩王安之心神。
王殿。
半个月前,韩王安还在为韩国的复兴而沾沾自喜,自觉重复了越王勾践的神话,自己就是第二个越王勾践。甚至于,若非群臣极力劝阻,他已在韩国境内选妃,充实自己空缺的后宫了。
岂料,短短数日,局势就急转而下。
好不容易,韩王安甫消化了连串袭来的坏消息,整个人几近瘫坐在失而复得的王座上,苦笑一声。
“谁愿为寡人抵御秦军,护我韩国基业?”
刷拉!
王殿内一片沉寂,无人回答韩王安的问题。
卫庄等人夺得颍川郡后,这些重新得回权势的韩国权贵,大多忙着搜刮百姓,填补这些年的损失。在秦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的关口,仍不忘争权夺势。加之,韩国在灭亡前,即便将夜幕的时代也算上,将也唯有四人!
姬无夜,白亦非,卫庄,李开!
()(e) 此四人中,姬无夜与白亦非已死;李开在成为秦国的南阳郡守后,与韩国斩断了联系,更为秦军主帅天玄子充任副将。唯一可堪一用的,便是大将军卫庄了。至于其他将领?不是已死在秦军中,就是一些临时被提拔起来的。
让这些人上阵杀敌,在场之人还不如提前准备棺材的好!
“大将军呢?”
韩王安的视线在班列中巡视片刻,自己也反应过来,追问大将军卫庄的行踪。
“父王,”最有希望成为韩国太子,却即便得到册封,也只能成为韩国末代太子的韩宇拱一拜,“大将军今日并未上朝,应该是在府中!”
“难道,他又要跑?”得知卫庄并未上朝,韩王安顿时疑神疑鬼起来。诚然,韩国之所以能复兴,多赖卫庄。但,前番韩国灭亡时,卫庄‘不战而逃’的前科,委实太过恶劣。韩王安在重新登上王位后,始终对卫庄提防三分。
犹疑之语后,韩王安那白白胖胖的脸颊浮起浓浓后怕。
“宇儿,你即刻前往大将军府,告诉大将军,寡人愿意把头的全部兵力交给他,迎战秦军。”话一半,韩王安似唯恐不能打动卫庄,咬了咬牙,“还有,寡人要给他与红莲赐婚,待他得胜回朝,就是他与红莲公主大婚的日子!”
昔年,红莲公主被韩王安许配给姬无夜,但姬无夜被杀,这桩婚事就此搁浅。这些年来,红莲公主一直跟在卫庄身边,她对卫庄是什么感情,可谓一目了然。韩王安将赐婚都拿出来,可见卫庄已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听罢韩王安之言,英挺潇洒,虽不似九公子韩非那般聪颖多智,但也并非庸才的韩宇,双目划过精光,眼底浮起惊讶之色:“喏!”
大将军府。
这座由姬无夜营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华丽精致中又不失恢弘大气的府邸,在十几年之间四易其主。
姬无夜,卫庄,韩王安,卫庄!
()(e) 凶悍如虎狼,行动似狂风的秦军,自南阳郡携无尽愤怒杀来,以超出常人所想象的速度,在韩国境内攻城略地。短短十几日,颍川郡已是处处烽火,遍地狼烟。
身为韩国大将军,名义上的韩国全军主帅,却因‘前科’遭到韩王安提防的大将军卫庄,面对韩国境内的处处险情,好似变成了聋子、瞎子,始终未曾露面。重归他之的大将军府,也在这一连串的腥风血雨中,似那狂舞之龙卷风的风眼般,一片沉寂。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平静罢了。大将军府中,正在爆发一场不大不的冲突。
“哈哈哈。”
昔日姬无夜招待宾客,清歌妙舞,美人如云的大堂。
卫庄取代姬无夜,成为韩国大将军后,就将姬无夜掳掠来的美人尽数放走了。原本充斥糜烂氛围的大堂,随着主人的变幻,也重返了它原本的作用——议事。
一名有着披散在肩,柔顺如瀑之浅紫色长发,喜着一件合体的紫色长裙,无人知晓她之真实姓名。虽为风月场所之老鸨,却全无一丝老鸨之庸俗,五官在一张标准的鹅蛋脸上搭配的恰到好处的女子,坐在一柄椅子上,笑得前仰后合。
清越动听的笑声,回荡在大堂内,内里的调侃、嘲弄韵味,尽显无遗。然而,作为受到她嘲笑的对象,无论是居于主位的卫庄,还是侍立在旁的白凤、苍狼王等人皆未发作。相反,除了卫庄本人之外,其他人面上皆或多或少的浮起尴尬、羞惭等神情。
“紫女姐姐,有这么好笑吗?”与这名女子似姐妹,更似师徒的红莲公主赤练,见对方的笑声迟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带着一丝不悦的开口。话间,更有一抹充斥艳羡的目光,自那被紫衣覆盖,凹凸有致的成熟娇躯上扫过。
尽管,每个人都知晓,她的年纪已然不,但岁月更迭,未能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而是成为沉淀风情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