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他一直都记得(2)
万安宫中灯火冷清,只有几个值夜的宫人坐着。
韦太后并没有起身,宫人一层一层地通传进去,她才起来,让重华进去,神色惊惶哀伤:
“还明早去看她呢,怎么就去了?”
钟唯唯看到韦太后装模作样的样子,简直想吐。
重华显然也是不想陪韦太后演戏,半垂了眼,一言不发。
“也没个人来和我!”韦太后看到重华的样子,终于忍不住发作起来。
怒气冲冲地道:“如今这宫里竟然不知是谁在做主了,出了这么大的事,我自家的侄女得病死了,也没人来和我!”
这是针对吕纯的。
吕纯位分最高,名义上宫务是由她掌着,出了这种事,找她的麻烦是理所当然。
这种时候,她怎么都该出现才对,偏偏她不在,那就怪不得韦太后要找茬:
“贤妃呢?她哪里去了?立刻让她过来!”
韦氏、吕氏一起联做套,死人吃亏丢脸的都是韦氏,吕氏却毫发无损,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韦氏和吕氏起了罅隙,这是重华和钟唯唯想要看到的结果,因此钟唯唯只是照实记录。
重华则漫不经心地为吕纯开脱:“兴许贤妃是到芝兰殿去了。”
韦太后猛地抬头,双眼通红,凶狠地瞪着重华:“阿柔死了,陛下很开心吧?”
重华平静地和韦太后对视,很慢很慢地道:“她是怎么死的,母后应该比朕更清楚。”
深究韦柔是怎么死的,对韦氏相当不利。
韦太后立刻转移话题:“来人!去芝兰殿看看,贤妃是否在那里!”
话音刚落,吕纯就出现在门口,神色凄惶哀伤:“母后,您请节哀!”
韦柔的死,早在韦太后的意料之中。
故意瞒着不让吕纯知道,又假装自己也不知道,就是为了抓吕纯的错处,好拿吕纯出气。
偏偏吕纯不但知道,还及时赶到了。
这让韦太后十分愤恨,越发想要杀灭吕纯的威风。
她指着吕纯,声色俱厉:“贤妃,陛下和本宫以为你贤惠,所以把宫务交给你掌着,你就是这样回报我们的?
()(e) 为何淑嫔病重,没人给她派遣太医?为何她死了,无人知会本宫?你是做什么吃的?”
吕纯匍匐在地上,既不承认自己错了,也不反驳。
韦太后一心想要出了这口恶气,跳起来要去打吕纯。
重华一伸胳膊,将她拦住:“母后莫要如此。
你我都知道,淑嫔的病好不了,有些事闹大了,大家的颜面都不好看,到此为止吧。”
吕纯微不可见地颤抖了一下,心翼翼地抬眼看向重华,似乎非常意外他会帮她。
韦太后的脸色十分难看:“陛下是在偏帮贤妃?”
“谈不上护着谁,谁有道理,朕就护着谁。”
重华意味深长地看了吕纯一眼:“起来吧,去把芝兰殿的事料理好。”
吕纯不敢和重华对视,脸色苍白地行了一礼,急匆匆退了出去。
因为太急,甚至踩到了自己的裙子,差点摔了一跤。
韦太后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越发相信吕氏和重华勾搭成奸,背叛了盟约,出卖了韦氏。
心中怒极恨极,反倒不露在脸上了,将袖子盖着眼睛,哀哀痛哭,哽咽着道:
“我知道陛下在怪我,人老了,难免心软,明知淑嫔任性胡为是活该,还是觉得她年纪轻轻就死了,十分可怜。”
重华半垂了眼,并不搭话。
韦太后偷眼瞧见这情形,立刻伸把钟唯唯拉住:“
你是不是也认为梵周使者的话是真的?怀疑怪罪上了我?”
钟唯唯敷衍她:“太后娘娘此刻悲痛过分,不宜思考这些伤心事,安心歇着吧。”
韦太后抹眼泪:“你们都不信我,我好冤枉!
是!我的确是希望韦柔能承宠,毕竟她是我的侄女儿,可是大是大非我还分得清楚!
梵周人赢了,扫了陛下和郦国的面子,对我又有什么好处?
我嫁给先帝几十年,担惊受怕,为了家国,把女儿和儿子都送出去了,还要我怎么样?”
她去拉重华的,让他看她腕上的陈年伤口:“我知道你们一直都怪我,但是当年的情形我真是没办法啊。
()(e) 真宗皇帝生不出儿子来,疑神疑鬼,总以为你父皇要夺他的位子,千方百计刁难你父皇。
你时候生了病,有一次高烧不退,太医再不降温就会变成傻子。
真宗皇帝里有特效药,不肯拿出来,你父皇在殿外跪了整整一夜,才求得一丸药,多的怎么都不肯给了,只没有。
太医一丸药不够,要人血做药引,是我割开了,把我的血给你做了药引!”
虽有皇祖父的安排,但父皇继位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重华对时候的事情也还有点印象,听韦太后提起,不由微微动容。
韦太后见他有所松动,立刻跟上:“后来你父皇又几次三番遇到意外,好几次都差一点就死掉。
我没有办法,只好把你姐姐送去圣女宫参选圣女,只有这样,才能借圣女宫的声望保住你父皇和你。
我问过你姐姐的,她愿意,愿意为了你父皇,愿意为了弟弟去圣女宫。
所以我才送她去,还有你,不是做母亲的不管你,不要你,我是真的没有办法
你父皇他鬼迷了心窍,硬生生把我们母子分开,还总和你我的坏话”
重华听到这里,才刚有所松动的神色又冷了下来,淡淡地道:
“当年的事情不必提了,追究谁是谁非没有意义,母后若是想去看看淑嫔,那就去吧,若是不想看,也不提了。”
韦太后刚做了亏心事,而且还被抓住,十分心虚,立刻听话的不哭了,试探道:
“陛下,淑嫔虽然做错了事,那也是因为太爱你的缘故,能不能让她按品级下葬?
毕竟你们青梅竹马,是打儿的情谊”
韦柔若是仍然按照嫔的品级下葬,有面子的不是韦柔,而是韦氏。
这会给朝廷上下一个印象,认为韦氏仍然权势滔天,能把控皇权。
就连女儿做了这么大的错事,也还能风光大葬,明皇帝陛下终究还是屈服于韦氏的权威了。
那么,有很多原本在观望的人,就会朝韦氏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