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藩国真的物埠民丰吗?
吴世璠话得好听,是锻炼,其实哪有,就是闷了出来玩。
但也没白玩,来校场附近这么多天,也发现了一些情况:
军中操练,其实才三天一操、五天一练。
而仅是这样,吴藩士卒已经算是精兵了?!
其余时间未排到轮值的士卒,或者是巡街,或者到上级将官们的庄园里做农活,有时候也会有将官安排他们去帮一些大官建房子,搬木料。
反正,不让他们闲下来。
是士卒不能闲下来,闲下来就会闹事。
吴世璠觉得的这些将军们的做法很没道理。
为什么不能让士卒们休息一下呢,他们当农民的时候无法休息,现在当兵了,在军营不用操练时候,也不能休息。
圣人不是过:“定能生慧”吗。
士卒们不休息好,不安静、安定下来,怎么能更好地训练作战,或者思考出更好地战斗方式呢?
吴世璠愤愤不平,这让自接受儒家“温良恭俭让”的吴少爷觉得很不妥,要改变将军们的这种做法,要对士卒们施以仁义。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嘛。
这些将军不懂仁爱之行啊,我祖父所兴乃是王师,以讨东虏之不义。这些将军对自己都不仁义,怎么振发讨虏兴明之义举呢?
直到后来,吴少爷经历多了才知道:原来将军们的做法是对的,自己当年还是太年轻,太天真。此为后话。
在军营里,吴世璠遇到过从清军那边投靠过来士兵们,听他们了很多清军绿营兵那边的事情。
非战时的绿营兵称为“守兵”。
守兵们的主业是理发、做买卖、木匠、修脚、走街串巷、开茶馆等等,因为守兵工资太低,养活自己都难,更别养活一家老了。
顺治四年,清廷定下绿营兵军饷:
有马战兵,每名按月给银二两。
无马战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五钱。
守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
除了银两外,每名士兵还给米三斗。
()(e) 此为清廷关于绿营兵粮饷的定制。
顺治十六年,户部侍郎林起龙曾奏疏称:
“除扣克外,一月之中用蔬菜所需,冬夏衣服所需,整修器械鞍辔所需,一人之身仅德存活,若有妻子父母,则艰难甚矣。”
何为“扣克”?扣克就是国家从你饷银中扣一份钱出来买装备。
如“朋扣银”,是养马经费,从官兵的饷银中扣除一部分储存营中,用于购买马匹;副将以下,把总以上,每月扣二钱,马兵扣一钱,步兵扣五分,守兵扣三分。购马剩余款项,年终报兵部核明后,送户部充饷。
如“建银”,用于抵充有闰月年份的军饷。
因农历里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于是平时从官兵饷银中扣除一部分,到闰月时再发还给官兵。
如此,即使一年十三个月,朝廷也只需支付十二个月的饷银。
扣去这一部分“扣克”,马兵实得银33两,步兵实得银4两,守兵实得银093两。
买马关我步兵什么事?甚至绿营士卒连火枪弹丸都需要自行购买!
当时一两银子大概能购大米一担,一担约0斤(现斤)。
也就是,当兵一个月,可购大米0斤,如果只是自己一人,那还是生活过得很好的,算起来一天有三斤白米可以吃,地主老爷一年才能吃上几顿白米饭?
若是拖家带口的,就只是堪堪只满足生存了。
或者攒够两个月的饷银,前往下处烟花之地,插花弄玉风流一回。实际上大多数人,只去得起暗门子。
何为“下处”,烟花柳巷之地。
一等为:大地方;
二等为:茶室;
三等为:下处;
四等为:地方;
再低等级为:暗门子。
再加上将领要吃空饷和贪腐,守兵(绿营)主业是打工兼职,副业才是当兵。
如果不是行兵(战时)待遇好点,有战时补贴,早就一哄而散。
而饷银较为充足的吴藩士兵就好多了,士气也更强。
()(e) 吴藩士兵,待遇标准是在清廷的工资标准基础上,额外再加一份。当年吴三桂仅靠这招,关外硬杠满清,关内南下讨顺伐西攻明,几无敌。
钱给到位了,军队凝聚力极强,士兵对吴三桂的忠诚度也极高。
吴藩似乎比较有钱,钱给得够。
应该是吴藩吸了人家清廷二十年的血,再加上云南的铜矿,滇缅的茶马古道,还有平定贵州水西安家这种千年世家,他们的财富也是一笔惊人的收入。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云贵缺少耕地,致使粮价居高不下,大概要五、六两银子一担米(注)。
导致士兵必须依靠战争来获取奖赏用以补贴家用,购买米粮,而频繁战争又会影响吴藩的粮食生产,从而拖垮吴藩。
另外,士兵的饭菜真不行,混个半饱,三天一操、五天一练时吃一回肉,士兵们竟是大王仁义,感念大王的恩德愿效死命。
这时,从没饿过的吴少爷才知道:原来普通人,一辈子劳累奔波,能吃饱就已经是件幸福的事了。
双方士卒普遍瘦弱不堪,战时多数无甲,吴军只有基层军官才有披棉甲,或者是将领的亲军营才有甲。
离谱的是,清廷那边,绿营把总都未必有甲;而八旗军却基本全员披甲,但八旗又废了。
因此两军对比,战略上,吴军被清军压着;战术上,吴军却压着清军打,形成了微妙平衡,但时间一久,战略优势必定压过战胜战术优势。
吴世璠也曾想过,看看他能不能劝导一下湖广前线的阿爷作战,例如别打江西了,先把西北给拿下来,这样死磕江西,实际上是被清廷带着节奏打等等,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想法?
你一个刚刚十一岁的娃娃,毛都没长齐就来指挥打了四十多年战的阿爷?呵呵。
出校场的时候,吴桐疑惑地问出了一个问题,
“少爷,我就觉得奇怪了,这军营校场,就能随便进的么?”
“额,好像有道理啊。”
注:“(吴周时期)米一石价五六两”——滇系典故四逆藩吴三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