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抄家灭族勋贵
“什么?”
薛濂大吃一惊:
“你们胡八道,我阳武侯一脉岂能是你们可以污蔑的,本侯要见陛下”
李若琏冷冷一笑:
“见陛下?你们都守在乾清宫外一个月,难道陛下一直未见你们?既然如此,估计你们这辈子都没有会在见陛下,来人,拿下抄家!”
“你们敢!”
李若琏话音未落,突然背后传来一声厉喝,薛濂三个儿子率领一千多家丁,竟然把李若琏他们给反包围了。
李若琏和黄德功麾下锦衣卫和虎贲军已经把阳武侯府团团包围,刚才进来时只带了几百人,他们没有想到阳武侯府竟然会有如此多家丁。
黄德功身经百战,当然不会在意这些家丁,回头看看侯府家丁哈哈大笑:
“阳武侯府竟然养如此多家丁,难道还敢你们没有谋反之意?看来灭三族远远不够,应该九族尽灭!”
阳武侯薛濂乃是现任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京师二十多个卫所废除对他影响非常大,这也是他和文官集团搅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如果这次大家联合能做掉皇太子,对勋贵和文官集团和天下士绅都是好事,所以支持他们的人很多。
看到三个儿子带人到来,阳武侯薛濂马上有了底气:
“哼,黄德功,休要大言不惭,拿出陛下圣旨,没有圣旨就是擅闯侯府,今天你们一个都别想逃出去!”
黄德功不想再和他们废话,对身边副将使个眼色,副将拿出信号旗对着天空开了一枪:
“砰”
一声枪响,夜空中顿时出现一朵绚丽的烟火。
贺豹看到信号,立即发出攻击命令:
“留下两千人继续围住侯府,其他人跟本将军杀进侯府,杀!”
“冲呀,杀呀”
侯府外立即响起惊天动地喊杀声,虎贲军从各处院墙和大门门杀进侯府,房顶上又纷纷跳下几百锦衣卫,一路杀向侯府后宅!
阳武侯薛濂和三个儿子大惊失色,立即命令家丁抓住黄德功和李若链作为人质!
()(e) “快,抓住黄德功和李若链”
黄德功和李若链身边士兵和锦衣卫立即抽出兵器站在二人面前,结果却被黄德功推开:
“让开,老黄早就想大开杀戒了”
黄德功话音未落,伸从麾下中接过双鞭直扑阳武侯薛濂而去。
薛濂面前挡着几十个家丁,看到黄德功扑上去,他们大喜,还以为立功的会到来,马上向黄德功围杀过去。
老黄哈哈大笑,扬起左铁鞭猛的一个横扫,顿时有三个家丁被铁鞭砸飞,紧接着他右铁鞭狠狠砸在一个家丁头上,这个家丁脑袋直接被打的稀烂。
“来吧!”
老黄怒喝一声,双鞭左右猛抽两鞭又打死三四人,几乎在瞬间击杀五六个家丁。
阳武侯薛濂吓的双腿发软,他没有想到黄德功如此猛,见势不妙他转身就逃
“去死”
看到薛濂想逃,黄德功猛然将中一条铁鞭投掷出去,二十多斤的铁鞭带着一道劲风狠狠轰击在薛濂后背之上。直接把薛濂砸飞三米多远摔个狗啃屎,随后狂喷数口鲜血!
不等薛濂爬起来,老黄已经快步上前,一脚将阳武侯踩在脚下,中铁鞭再次举起:
“老杂毛,去死!”
看到黄德功要打死阳武侯,李若琏急忙叫道:
“将军,留活口!”
十几个呼吸时间,黄德功生擒薛濂,薛濂三个儿子此时也被锦衣卫抓获,而那些家丁也有两百多人被杀。
见主人被抓,家丁们再无心恋战,急忙转身就跑。
这些家丁还有很多江湖中人,飞身就跳上房顶,以为可以轻易逃生。
可是他们想法太天真,如果他们知道这世界还有种武器叫煌明步枪,也许就不敢从房顶逃生。
“砰砰”
刚才混战不好开枪,现在可以尽情发挥,几千杆煌明步枪对着逃走的阳武侯府家丁扣动扳。
一阵接一阵枪声响起,刚窜上房顶和院墙的家丁个个像断线风筝似的摔落下来
薛濂绝望的闭上眼睛,他不是心疼花费巨额银两召集的家丁,而是被护国军中火器震撼的。
()(e) 他终于知道建奴为何在东宫卫队面前不堪一击了,如此军队,如此火器,如果皇太子真的对天下士绅和勋贵下死,又有何人能阻挡其改革
李若琏蹲在阳武侯薛濂面前冷冷道:
“薛濂,大明养你们两百多年,结果把你们养成一群狼心狗肺的东西,真的不知道你们如何去列祖列宗,不是本官狠心,为了救大明和汉人实在无奈!”
李若琏罢缓缓起身高声叫道:
“来人,抄家,灭薛濂三族,阳武侯府鸡犬不留”
“李若琏你”
薛濂闻言浑身一颤张嘴一口老血狂喷而出,随后晕死过去
李若琏真的够狠,一声令下将阳武侯府全部杀光,连族人都不放过,另外还把阳武侯两百多年积蓄查抄的干干净净。
黄德功暗暗对李若链挑起大拇指:
“麻麻的毛,锦衣卫真的够狠,老黄甘拜下风,打仗杀人都不会皱眉头,这种同僚间老少尽诛之事,真的无法做到”
临淮侯府的大门被锦衣卫和虎贲军强行撞开,几十个家丁刚上前质问,被锦衣卫直接开枪击杀。
临淮侯李弘济被高文采从被窝里拧出来,府上有家人反抗立即被击杀,作为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后人,也被抄家满门皆斩。
对临淮侯府,朱慈烺本想只杀首恶,可是想到李弘济在看守京师城门时弃城南逃,结果崇祯自挂东南枝城破君亡。
而这货苟且偷生逃到南京,后跟随南京勋贵们又投靠了建奴,他已经把李文忠和老朱的脸面丢尽,家族实在不易存活于世,干脆一锅端掉!
礼部侍郎王铎也是此次逼宫闹剧的文官带头人,在他身后还有前内阁阁臣周延儒王应熊张自发和一大批文官,其中八大晋商也参与其中。
可以此次逼宫参与官员和士绅在历朝历代都是规模最大一次,除了普通百姓外,几乎所有阶层都有人参与,朝中官员更是达到七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