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夫思维
如果换了上一世,听到美女两个字,估计马上答应了。
最后可能都不是应邀去的,而是硬要去的。
但经过上一世的社会洗涤,开始有点反感这种人,就像以前在酒桌上,有人拿起酒杯,直接就来一句“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好像喝了就多看得起一样。
尊重从来不会和酒挂钩,有的人滴酒不沾,照样赢得社会尊重。
但此时不能直接,也不好表现出来不想去,只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拒绝。
“我真的不去了,感谢你的邀请,我明天还要去县城参加考试。”
“你不是毕业了吗,还要参加什么考试?”
“准备参加公职人员考试。”
“这样啊,以后你就是当官了,哪天当了大官,记得照顾照顾一下我这个老同学。”
陈年礼貌的笑了一下。
“好了,你先去忙吧,我就不打扰你了,有空来我家坐坐。”陈古东最后来了一句。
望着陈古东离去的背影,陈年思忖了一下。
上辈子自己经历的无效社交太多了,到最后其实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白白浪费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人生需要做减法,狠心远离无用的社交,疯狂的成长,才能腾出时间来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这年头谁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所以叫“我靠”。
自己不强大,朋友再多也没有用,自己强大了,会有很多朋友,因为大家觉得你有用。
大约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自家的田里。
山上不止自己父母在耕作,还有很多同村的人在,在这个秋收的日子,山上稀稀疏疏都能看到低着头干着农活的人。
有些是陈年隔壁的,有些是同村,有些好像是隔壁村,因为不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去了城里做生意,务工。
有父母一辈带着孩子进城的,也有子女出息了带着父母去养老的。
但总有一些留了下来,有老人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地方,有些没有子女的也就一辈子守在在农村里。
现代一点的叫法就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e) 陈年没有去跟父母打招呼,而是独自一个人在田间走一走。
看着周围的大山,脚底下的泥土,穿过树林和田间的溪
古有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
今有陈圣年“农田感概”。
都人会经历三个阶段。
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长大一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老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就像抛物线,开始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而已。
抛的再高总会着陆。
同村里有一个爷爷辈的老人,十几岁就出去当兵,后来转业到省城做生意,奋斗一辈子。
最后回到村子里养老,盖了两层楼,估计也不会再出去了。
这就是我们国人对“根”的归宿感,也是这个思想的一个缩影。
思考了一会,陈年慢慢走向父母身边。
这个时候妈妈看到了他。
“啊年,你怎么跑到山上来了,你早饭吃了没有?”
“我吃过了,放心吧,今天也没有其他事,就过来走一走,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不用帮忙的,我和你爸都干一辈子了,这点活很快的,山上太热,你早点回去吧。”
母亲的话永远那么朴素和真实。
孩子再大在她眼里也是孩子,就怕你吃不饱穿不暖,也舍不得你累。
母爱真伟大!
“妈,田里的活我也干不来,有没有东西要带回去的,我帮忙带一点回去?”
这时候父亲放下中的锄头,抬起头道。
“不用了,这些我会拿的。”
“你也毕业了,要赶紧的去找一份工作?回来住几天,就到省城里去吧。”
“大城市会多,你也有文化,把工作落实好,找个媳妇,好好过日子,我和你妈也就知足了。”
“过几天就七月半了,等祭完祖我就回城里去,你们也不要太累了,等以后我赚到钱了就把你们接到城里去住。”
陈年知道,找到好工作,娶个媳妇生个娃,就是父母简单而又朴实的想法。
()(e) 很多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他们能过够想到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那一辈人的确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物以稀为贵。
越到后面就越不行了。
最后陈年拿上了一袋番薯叶,这是农村标准的猪食。
城里人标准的绿色蔬菜。
顺着田埂,穿过树林,沿着溪边再走一段。
有山,有树,有水
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妙不可言!
一路走来,一路感受。
种田的过程,恰似人生。
农民在种庄稼时,需要关注气候,找准土壤,辛勤耕耘,再经过等待,才能获得丰收。
人生想要有所成就,亦需要找准定位,摒除杂念,持续投入,再经过沉淀,才能“静待花开”。
“农夫思维”的确是世界上最底层逻辑,最接近大自然运行规律。
但是,底层逻辑不是无用的,它恰恰是事物运作的基本规律。
知识千千万,底层逻辑却是相通的,无论哪个行业,深挖到最后,都是规律。
精通一行,可以看到很多行。
回到家之后,看到姐姐和外甥女都在,就坐下来和他们聊了一下。
“舅舅,听妈妈你很有厉害,读书又好,叫我要向你学习。”外孙女楠楠牵着陈年的,奶声奶气的道。
“我们家楠楠也很厉害,长大了肯定比还舅舅还厉害,比所有人都厉害。”
“真的吗?那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给外公外婆还有舅舅买好吃的。”
陈年此刻只能,童年真好。
记得上辈子,姐姐一家过的不是很差,但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姐姐上到初中就没有上了,20岁经人介绍嫁到了隔壁村。
到自己重生前也没有离开乡下。
他们也很羡慕城里人,有房有车,觉得生活就是应该这样。
却不知道没有房贷也没有车贷,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