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稿费收到手软

A+A-

    笔趣阁最新域名: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4章稿费收到软

    梁俊书笑哈哈的道:“这帮报纸消息可真灵通!”

    他卖起了关子,林朝阳仍旧是一头雾水,催问道:“你这么卖关子就没意思了。

    “好,不卖关子了。”梁俊书收敛了笑声,态度端正了起来。

    他又道:“他们要转载高山,自然是有原因的。消息是前两天传出来的,不过目前并没有公开的新闻报道。”

    “到底是什么事啊?”

    梁俊书突然压低了声音,用带着神秘气息的口气道:“据,胡总自费跟新华书店采购了3000册高山,要赠送给正在前线的将士们。”

    听着梁俊书的话,林朝阳有些怀疑,“真的假的?你们都是听谁的?”

    “具体消息来源不知道,反正大家是这么传的。接下来你就看吧,这才只是开始,稿费能收到你软。”

    梁俊书的话虽然是调侃,但也是事实。

    这种半真半假的道消息在民间是很有市场的,随着消息的广泛传播,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读者,都会对高山下的花环产生浓厚的兴趣。

    单行本销量的增长也好,又或者是报纸、杂志转载,肯定是少不了的。

    别看高山下的花环自从发表之后一直很火爆,但它真正要讲普及性,能覆盖的读者群体也就是百万级别,哪怕是影响力再扩大,撑死也也就是千万级别而已。

    但如果胡总采购高山单行本的消息是真的,那可以真是把这部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崭新高度。

    从梁俊书处探听到了两家报纸突然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的原因,甭管真假,总归能拿到稿费是一件好事。

    事实正如梁俊书所,之后的几天里林朝阳果然又陆续接到了来自几家报纸和杂志的电话和来信,全都是请求转载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的。

    对于这些请求,他自然是乐得高兴答应。

    林朝阳压根不担心报纸、杂志转载会不会影响单行本的销量,反正这年头都是给印数稿酬,又不是给税。

    出社给的那些印数稿酬哪有转载稿费香啊!

    转载稿费一般只有发表稿费的三分之一,但架不住积少成多。接近半个月时间里,林朝阳陆陆续续收到了九份稿费单,隔两天就要去储蓄所一趟。

    这一波报纸和杂志转载,直接让林朝阳收获了3509块稿费,收钱收到软。

    如此高频率的稿费收入速度也让陶玉书开了眼,她没想到高山下的花环都发表一年了,竟然还会不断的创造稿费,而且一次比一次高。

    这天晚上,她核算完了里的积蓄,发现她们夫妻俩现在的存款已经超过了一万元,不禁惊叹于林朝阳赚稿费的速度。

    当然了,这一万元里还有六千五百块是要付给林福贵的房子尾款。

    可即便如此,剩下的三千六百块钱也绝对是一笔很可观的数字了。

    算完了账,陶玉书伸了个懒腰,原本压在夫妻俩头顶上的房子尾款的钱有了,积蓄也有了,她的精神算是彻底的放松了下来,然后又规划起了这些钱的用途。

    陶玉书知道林朝阳一直想把林二春夫妻俩接到燕京来,她:“我看剩下的这些钱可以给爸妈买个房子,把他们接到燕京来。”

    “给他们老两口买房子的事不着急。他们俩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咱们冷不丁要把他们接到城里来,他们不一定会愿意。

    我想今年先让他们来燕京待一段时间,我们这边有暖气,正好可以让他们过冬,等开春再回去。

    让他们适应适应燕京的气候,等明年再提买房子的事。”

    林朝阳完自己的想法,陶玉书点头道:“也是,得让他们适应适应。明天我给爸妈写信,先跟他们一声。”

    “写信不着急,咱们也得想想怎么改善改善生活。”林朝阳道。

    陶玉书不解,“还要怎么改善?”

    林朝阳往家里扫视了一圈,“这么大的屋子,唯一一件像样的家用电器就是你那台播录。”

    陶玉书闻言不禁莞尔,“你这个啊。那你想买什么?电视?”

    林朝阳摇了摇头,“电视不着急,我觉得洗衣比较要紧。”

    他着话,拉起了陶玉书的腕。以前她的指纤细,肌肤温润光滑,现在因为每天干家务,照比以前粗糙了不少。

    林朝阳突然的甜言蜜语让陶玉书嘴角噙笑,满脸洋溢着幸福,“你就会好话!”

    “什么叫就会好话?买洗衣还不对了?

    伱想想,买了洗衣以后,你就不用隔两天就搓一两个时的衣服了。

    省心又省力,多好。”

    陶玉书纠结道:“好是好。可你以为洗衣是那么好买的啊?那东西紧俏着呢。”

    世界上第一台摇式洗衣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但在我们国家,洗衣工业的起步却很晚。

    一直到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才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半自动洗衣。但在当时,洗衣还是完全服务于宾馆和洗衣店的高级电器,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享受得到的。

    等到七十年代之后,国内的洗衣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一些国人才用上了家用洗衣。

    但即便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拥有一台洗衣仍然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一台洗衣便宜的一百多块钱,进口的要两三百块,还得有工业券或者是供应票之类的购买资格才行,这种工业品历来都是紧俏货。

    而且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来,生活中有太多比洗衣紧迫的需求了。

    “再紧俏不也有卖的嘛,大不了多花点钱,我们赚钱就是用来花的嘛!

    你还打算攒一辈子钱,最后留给一帮王八蛋花?”林朝阳大咧咧的道。

    陶玉书轻轻捶了一下他的胸口,“你别瞎。”

    “行,不瞎。但我觉得买洗衣还是我们家的第一要务,可以直接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

    陶玉书嘴上嫌弃费水费电,但其实内心也觉得洗衣是个省时省力的好工具。

    “洗衣好是好,我们上哪搞工业券去?”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林朝阳脸上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对陶玉书道:“那天我去李拓家,听他了一嘴,洗衣厂边儿上就有‘卖号’的,50块一张。”

    “那么贵?”陶玉书吃惊道。

    林朝阳所的“号”指的是便是购买洗衣的资格,正常来,在计划经济时代买工业品肯定得凭票或者是相应的资格。

    李拓的新家在东大桥,离着年新组建的燕京市洗衣总厂东厂区不远。

    就在去年,燕京市洗衣厂刚刚研发出“白兰牌”单筒洗衣,今年刚刚形成产量。

    作为首都的洗衣厂,燕京市洗衣厂的洗衣自然是供不应求的,厂门口每天都有车排着队拉货。

    被拉走的货都是对公的,洗衣厂也有对私的部门,那就是厂门口的销售门市部。

    燕京市洗衣厂供应洗衣,看的就是“洗衣号”,有号才有洗衣。

    “你也了,紧俏嘛。这对于我们来是好事,能花钱就解决的事,总好过我们求爷爷告奶奶。”

    林朝阳的想法是很典型的市场经济思维,能花钱解决的事才是最简单的。

    陶玉书听着他的话,心有所感,沉吟着点了点头,以他们现在的收入,丈夫的话其实很对。

    明明可以用收入的很一部分钱来解决问题,何必要去耗费精力和人际关系去把事情复杂化呢?

    “那好,听你的。”

    次日上午,林朝阳请了个假,跑到了东大桥东北角的燕京市洗衣厂。

    买洗衣得有洗衣号才行,洗衣厂门市部门口的人很少,林朝阳打眼儿一看便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青年。

    年轻不像一般的市民那样,一看就是跑到门市部跟售货员打听洗衣的行情的,他就在门市部门口晃来晃去,看上去漫无目的。

    林朝阳没有先去跟年轻搭话,而是先进了门市部询问售货员。

    “洗衣怎么卖的?”

    门市部就一个售货员,是个看着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听着林朝阳的问话,眼皮都没抬。

    “有号吗?”

    “没有。”林朝阳痛快的答道。

    女人嗤了一声,“没号买什么呀!”

    “有号就能买到吗?”

    女人不耐烦的道:“有号能买,不过得排着,估计得等一个星期吧。”

    林朝阳也不在乎女人的态度,点了点头,出了门市部,朝隔着几米的年轻招了招。

    年轻朝四周看了看,确认了林朝阳是在叫他,脸上有些不爽的走了过来。

    “嘛呀?”

    林朝阳也不废话,问道:“有号吗?”

    闻言,年轻的态度立刻亲和了起来,“大哥要买洗衣?”

    “嗯,有号吗?”

    “有,00块钱。”

    林朝阳斜撇了一眼年轻,“你当我是棒槌?”

    年轻嘿嘿笑了笑,辩解道:“大哥,我们这童叟无欺。”

    “五十。”

    年轻一听,得,碰上懂行情的了,也不再漫天要价。

    他刚才喊一百,纯粹是抱着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的想法,万一遇上个棒槌呢?

    “听您的,五十就五十。”

    “我今天要拿走。”林朝阳又道。

    年轻皱着眉头道:“这个您有点为难我了,厂子里一天就那么几十台洗衣,都排到一个星期之后了。”

    “再给你加五块钱,帮我协调一下。”

    从西三环跑到东三环,一来一回就得半天时间,林朝阳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还不如多花几块钱解决问题。

    “大哥局气!”年轻冲林朝阳竖了个拇指,然后喊了个价:“十块钱,我今天让您把洗衣拿走。”

    “就五块钱,今天拿不走,那我就下个星期再来。”林朝阳笃定道。

    他很清楚,他今天提货或者是下周提货无非就是年轻跟对接的人打个招呼。

    一句话赚五块钱,不少了。

    年轻犹豫了一下,见林朝阳态度坚决,大有他不同意抬腿就走的架势。

    “行。”

    两人达成共识,林朝阳花了五十五块钱买号,然后按照年轻的指示进了门市部找刚才的中年妇女付了一百二十八块钱。

    跟刚才进门时不同,这回年轻领着林朝阳进来,中年妇女的态度热情多了。

    等她开好了票,年轻跟林朝阳打了个招呼,“大哥,你在这等我一会儿。”

    完,他便进了洗衣厂。

    票都开完了,林朝阳也不怕年轻跑了,坐在门市部门口等了约莫半个时。

    就见年轻用板车,拉着一台洗衣出了厂。

    “大哥,你的洗衣。”

    年轻正打算把洗衣从板车上卸下来,林朝阳却道:“别卸了,正好给我送家去。”

    “大哥,我们可没有送货到家的服务。”

    “我给你加点钱。”

    “不是钱不钱的事,我这忙着呢。”

    林朝阳往门市部门口扫了一圈,又看了看年轻。

    他摸了摸鼻子,“那什么,你家哪儿的?”

    “花园桥。”

    年轻听着这话脚麻利的将洗衣从板车上卸下来。

    从东大桥到花园桥,横跨燕京城,来回接近三十公里,他得多爱财如命才接这买卖啊!

    “这活儿我真接不了,您另请高明吧。”

    年轻人,一点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林朝阳心里吐槽了一句,退而求其次道:“那帮我找家伙把洗衣绑后座上成吧?”

    “行吧。”

    洗衣重量不算多沉,但体积大,林朝阳骑着自行车速度不敢太快,一只还得扶着洗衣,一路折腾了快两个时才算回到了家。

    他们家两个厕所,夹在两个北卧中间,林朝阳把洗衣放在了靠东侧的那间里,这间平时充作淋浴间,放在这里刚刚好。

    等陶玉书回来,发现家里多了台洗衣,她一脸惊喜:“你这也太快了吧?昨天完,今天就搬回来了?”

    “花了钱,当然快了。”

    “多少钱啊?”她问。

    “洗衣2块,洗衣号50块,我插了个队,要不然得等一个星期,还得再跑一趟,又花了5块钱。”

    陶玉书咋舌,为了买洗衣格外掏的钱都快买半台洗衣了。

    “把衣服换了,正好我试试好不好使。”陶玉书道。

    夫妻俩换了身衣服,把脱下来的衣服扔进洗衣。

    这个时候的洗衣都是单缸的,而且是半自动,只能洗,不能脱水。

    陶玉书看了一会儿明书,加好了水,又往缸里里面放了点洗衣粉,然后扭动旋钮。

    “嗡嗡嗡”

    沉闷的械声音响了起来,陶玉书看着泡在水里的衣服被波轮搅动着,雀跃的鼓起了掌,笑容明媚灿烂。

    “呀!真转起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