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汉朝那些事儿》
“是啊。”沈梦林点头:“给那些影视剧编剧当写,只能拿那点润笔费,是你们这些关系户的最佳出路,这样你们时候一到就能龙飞九天。但我不行啊,我要不尽快出头,只能混迹于一个个的公司当编剧助理,被人剥削十几年,连署名权都没有。”
哥仨互相看了看,明白他的意思。
他们仨有背景,慢慢的能熬出头,他一个素人,没有背景,仅靠哥几个,最多保证能吃饱饭。
所以老四沈梦林不想走寻常路。
问题是,你写作天分有多大,你心里没数吗?
你要是真的写得好,高中时期就能出名,就像韩含、郭四那样,随便一本书销量几十万册。
还用等到你进中戏再展现出来?
“那你写的是什么?”老大张建问道。
“我打算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科普一下汉朝历史,名字先暂时叫做汉朝那些事儿,我打算一开始就颠覆普罗大众的认知,汉高祖刘邦是秦汉时期最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除了面对项羽韩信有点不自信,对付其他诸侯反贼都是碾压局。相比之下,项羽就是一个大屠夫,你们我这种基调能不能吸引人?”
“妙啊!”二哥王伟眼前一亮:‘大家都认为刘邦是個大流氓,项羽是大英雄,你要是能有颠覆性写法,肯定受欢迎。’
“但是有问题啊。”张建皱眉道:“你发表在哪家报刊?”
“我不打算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我先发在天涯论坛上。要是阅读的观众多了,不定有出商找到我。”
三兄弟面面相觑,不过转念一想,韩含、四他们不都是先出名,再出吗?
只不过他们走的是新概念大赛出的名。
他们班的韩文,就是如此。
刘海龙道:“那你先写吧,我们先自己商量了。”
“行,我知道三位哥哥肯定能发财。”沈梦林点头。
哥仨就着剧本沟通,沈梦林写下了汉朝那些事儿的开头: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刘邦”
“别名(字):季。”
“性别:男”
“民族:华夏族”
“学历:学肄业,后来自学过。”
()(e) “职业:皇帝。”
“成分:魏国贵族之后,但是到了父辈一代已经是务农的平民。”
“生卒年:前256年/前24年-前95年6月日”
“最喜欢的颜色:黑色、红色”
“社会关系:”
“父亲:刘瑞,字执嘉,农民”
“母亲:刘媪(不过名字有争议)”
“名言:嗟乎!大丈夫当如是!”
“主要经历:”
“”
没错,他是打算用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风格,写汉朝的故事。
资料来源嘛,学校图书馆里有。
只是用流行文学的描写法和表现方式,描写汉朝的历史而已。
其实无论是汉朝历史还是明朝历史都是很精彩的。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能让人轻松中了解历史。
就这样,当宿舍的哥仨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沈梦林将汉朝那些事儿慢慢写出来。
每写完两千字,就修改整理一番,去吧登录天涯社区,随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叫“南江雨春”的名字,把汉朝那些事儿发表在“关天茶社”论坛上。
此时的天涯社区已经成立三年,历经坎坷动荡,渐渐成为国内知名论坛。
到了今年,斑竹王怡在关天茶舍发表大作二十世纪之乱臣贼子(一),引起众多友的跟帖,影响极大,天涯论坛自然也名震天下。
所以汉朝那些事儿一经上传,立刻引发海量友阅读跟帖。
其实有记忆加持,沈梦林在写书方面并没有消耗太多精力。
因为忙碌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戏文系课程设计写作、剧本创作,各种理论知识,所以课程很多,老师也布置了很多种书本要读
都是艺术、戏剧相关的,林林总总加起来几十本。
全都要记下来。
这难不倒沈梦林。
他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能应付的了,所以他一边认真的学习,一边认真的书写。
等到元旦的时候,汉朝那些事儿已经写了40万字,基本完成了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的篇章。
3个月时间,点击率高达20万,最近一个月日点击率达到万,连上几次天涯热贴,被天涯论坛几次置顶,多次被推荐到头条栏目,友留言、跟帖高达上万条。
()(e) 所以自然引起了有心人的关注,这天有个叫沈浩波的商人来拜访他。
沈梦林听过这个人,磨铁图书的创始人,明朝那些事儿的出商。
不过现在是2002年,他应该还没搞图书运作才是。
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这是来自后世的记忆。
其实要不是他原时空出了明朝那些事儿,沈梦林也不可能知道他。
沈梦林不知道的是,这个沈浩波很牛逼,他不但出了明朝那些事儿,还出了草样年华、诛仙、盗墓笔记。
这四本随便押中一本,都能赚的盆满钵满。
比起靠着韩含起家的路金波而言,这个沈浩波眼光更精准一些。
两人约在中戏附近的一座咖啡厅。
临窗而坐,能看到学校门口停着的一辆又一辆的豪车。
沈浩波言简意赅,自己已经成立了图书运营公司,想拿下汉朝那些事儿的出权。
沈梦林不置可否。
因为沈浩波不是第一个联系他的出商,已经有好几家知名出社联系他了,这里面甚至有三联出社。
虽沈梦林属于新人作家,但架不住作品火啊。
所以这几个出社给的条件还算不错。
只是沈梦林还没有立刻答应。
所以,沈梦林凭什么要把汉朝那些事儿的出权交给沈浩波?
沈浩波只是了一下目的,然后就拉着沈梦林一起吃饭,聊起了自己的经历:“我以前写诗,根本养不活自己听一个前辈做图书有钱可赚!然后我就下海了”
沈梦林点头。
他上的是乡镇高中,当时班里有几个家境不错的学生附庸风雅,加入贝塔斯曼书友会,每个月都得花钱买什么书。
连乡镇高中都影响到了,不得不那个时代是书业出的黄金时代。
“我来拜访你之前,已经想好了怎么宣传这本书。”
“怎么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