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虎牢之战,章邯分析大唐
【在正式的开始讲虎牢关之战之前。
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局势。
当时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整个华夏大地上群雄并起,展开了隋末吃鸡大赛。
而在当时的华夏北方,总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盛。
分别是占据关中地区的大唐李渊。
以洛阳为中心,占据中原腹地的郑国王世充。
以及占据了整个河北地区的夏王窦建德。
在这三股势力中,夏王窦建德占领的河北地区,是曾经大汉光武帝刘秀的起家之处,人口、物资最为丰富,
其次则是占据关中地区,拥有地利优势的大唐李渊势力。
相比之下,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早已衰落,是三大势力之中的软柿子。
但大唐毕竟是八柱国开局,兵马强悍,人才济济。
所以前期发展的势头凶猛,在天下群雄中已经形成了最强的态势,也因此被其他诸侯深深的忌惮。
大唐有优势,继续困守关中的话自然不是上策。
公元620年,李渊让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驻守蒲坂,以防突厥偷家。
又命令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率领大唐十万主力出关,攻打占据中原一带的王世充势力。
大唐声势浩大,沿途各州县纷纷请降,很快就将洛阳围了个水泄不通。
王世充则凭着洛阳城高墙深,固守待援。
洛阳城防坚固,王世充下的士兵又以淮西精锐为主,战斗力其实是很强的。
但李世民及时控制住了洛阳周围的所有战略要地,并且重点打击王世充的粮道。
很快洛阳便陷入了粮荒,无数百姓饿死。
王世充下的士兵,也因为缺粮战斗力急剧下降。
但洛阳毕竟城高墙深,即使是气势汹汹的大唐,一时之间也很难拿下这座东都。
整整八个月过去,洛阳始终在坚守。
而外部的局势,也开始对大唐愈发的不利起来。
一方面是突厥的颉利可汗,他见大唐势头太猛,并不想中原有一个强盛的王朝统一。
()(e) 于是率军南下,威胁唐朝的后方。
更关键的是,占据河北,人多势众兵精粮足的夏王窦建德,他分别与突厥和王世充势力结盟。
一番外交之后,窦建德河北毫无后顾之忧,于是得以全力南下救援王世充。
窦建德为人仁厚侠义,声望极高,名声极好,很快就迅速攻克了河南大部地区,兵临虎牢关外。
此时的李渊已经萌生退意,准备将唐军主力撤回关中。
甚至不仅是李渊。
包括李世民下的许多将领,也都认为洛阳久攻不下,现在后方有突厥威胁,而窦建德的军队也即将抵达。
许多将领纷纷认为,应该避开窦建德的锋芒,先退军,日后找会再战。
在讲述的同时,天幕也用地图展示了目前的局势。
可以看到唐朝的地盘虽然大,对洛阳形成了包围态势。
但唐军也面临着突厥和窦建德两股外部势力的威胁,局势并不是很乐观。
天幕外。
嬴政看着天幕上的地图配合讲解的局势,陷入了思考。
嬴政有自己的想法、
不过嬴政并没有出来,而是把这個问题抛给了自己的武将们。
因为嬴政已经知道大秦二世而亡的事。
而嬴政觉得,自己即使没能长生不老,但留给扶苏的班子应该不会太差。
不至于把国家给搞得二世而亡。
所以嬴政有些怀疑。
一方面是怀疑扶苏的能力。
一方面也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走眼了?
自己准备留给秦二世,协助治理天下的那些高官们是否其实是水货?
把天幕局势的分析问题抛给在场的群臣们,让他们作答,其实也是一种测试和考验。
这种军事问题,李斯自然不着急回答。
按理这个问题该由蒙恬来回答。
不过蒙恬和扶苏关系过于密切,而现在扶苏的处境又有些微妙。
所以蒙恬也选择了低调。
甚至是王离,知道皇帝心情不好,也牢记王翦的风格,没有急着出头。
()(e) 最后反而是章邯第一个回答。
只见章邯指着天幕道:
“唐军势大,如同当年大秦的态势已成。”
“但面临的敌人也多。”
“如果能够在东出之后迅速拿下洛阳,自然一切大吉。”
“但现在天幕上也了,李世民率军东出之后,虽然一路收获不少,打的王世充不敢出城野战,只能坐视唐军占领各州郡。”
“但是最关键的洛阳始终拿不下。”
“大军困顿于坚城之下。”
“士气一定会受到影响。”
“再加上现在唐军后方有突厥袭扰。前方又有占据燕赵之地的那所谓夏王窦建德十万大军。”
“以末将之见,唐军此时该撤了。”
嬴政点了点头。
嬴政觉得,章邯的法虽然没什么新奇,不算是什么军事天才的思路。
但也确实很稳妥,没什么大毛病。
后世的伪唐已经占据了关中,继承了自己大秦的基业。
接下来进可攻退可守。
只需要找准时,便能鲸吞天下!
暂时的撤退,反而是明智的选择。
章邯的思路,可以!
如果自己去世后,继任的秦二世下武将都是章邯这种水平的话,怎么可能几年的时间就把大秦给败光了?
心里思考着问题,嬴政继续看着天幕。
李世民下的将领们,此时分为关中派和瓦岗派。
其中关中派普遍希望先撤回关中,稳住基本盘日后再战。
不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在洛阳这边和王世充、窦建德死磕。
而李世民下瓦岗派的将领们,则纷纷坚持继续围攻洛阳。
毕竟拿下关东,瓦岗派才算是有了自己的根基。
此时到了必须做出决断的时候。
如果李世民犹犹豫豫的话,定然会使唐军内部人心不齐,极大地影响战斗力。
而李世民也果断的做出了自己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