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笼中之鸟
京师仍然是平静的,山海关就是一道大门,阻绝着大明和建奴的控制区。
朱慈已经很尽力去探查辽东方面的动静。
时至今日,因为种种原因,仍然没有获知具体的军事情报。
这无疑是非常不幸的。
然而正是因为辽东的军情没有传递到京师,
以至于京师之中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生活在这虚伪的和平之中。
或许他们认为,在击退了李闯之中,至少短时间内不必再担心战乱之祸。
在前方的军情没有传递过来之前,或许只有朱慈一人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厄难。
四月初八,这是昭仁的生日。
哪怕朱慈仍然忙于军务,很难抽身,亦是挤出了一天的时间,回到宫里。
在这即将到来的战争之中。
朱慈在面对家人之时亦不知可还有几个安稳之日。
公主的生日,宫内太妃,地位较高的太监们都会有所表示。
奇珍异宝,物玩珍稀,自是不提。
相比于此,朱慈从外面带来的八哥倒算不上什么特别贵重的礼物。
不过这只八哥,倒是颇有灵性,被胡丰主调教了几天后。
已经能公主公主的叫着,倒是让一众的宫人感到相当的好玩。
在这个时代过生辰,和现代最大的区别是古人将生日和孝道紧密结合。
古人认为自己的生日,是父母给于他们生命的那一天。
作为儿女,不止是应该庆祝自己的生日,更是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生日这一天许多人会尽力返回乡土,若是父母还在便尽孝道,若是父母不在,便拜竭陵寝。
孩子从便以此观念而养之。
昭仁的庆生,亦要去崇祯和周太后那里,按照以往的礼节,向父皇和母后施礼,端茶敬水。
只是这样的重孝观念不知何时传到现代已经淡漠了许多。
除了送给昭仁的八哥外,朱慈还特地安排张纯真去为公主和大家做了一道家乡菜。
炸鸡。
相比于黄焖鸡和大盘鸡等诸多鸡品,朱慈觉得还是炸鸡比较简单粗暴,而且还容易获得孩子们的青睐。
()(e) “这鸡好好吃。”果然,在第一次吃到炸鸡后,昭仁就迷上了这种垃圾食品。
眼睛眯成了月牙,挂在她那粉嫩的脸上,格外的娇俏。
看到昭仁的笑容,朱慈就觉得很满足了,这样可爱的妹妹就应该让她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人之所以为人,那便拥有着感情这种感情便是,无论你承认于否。
你实际上都在守护着某种事物。
正是因为这种守护,使得自己的奋斗,自己的努力有着非常明确的意义。
这样的意义赋予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感。
当一个人,失去了本应该守护的事物时,或者从没有尝试守护什么的时候。
这个人最终将会被欲望支配,更难称之为人。
朱慈有着自己需要守护的事物,也正是因为此无论在面对如何的重压,无论在面对怎样的舍生冒死的危局。
朱慈都没有崩溃。
因为他的萝卜还在。
那么又怎么会放弃,怎么会退缩?
“回公主这鸡还是圣上教奴婢做的”
张纯真见到公主和其他人都在称赞这炸鸡很不错,心里觉得有光的他赶紧把实情了出来。
不过在听这鸡是朱慈教的后,众人脸上还是能看出一阵尴尬之感。
皇帝会做菜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崇祯当时脸色就黑了许多,他哥哥当皇帝的时候,就搞些木匠活,这自己的亲儿子莫非有着当厨子的欲望。
刚想询问朱慈,昭仁已经开口话了。“这鸡真的是皇兄教人做的么,好厉害!”
昭仁似乎并没有觉得朱慈会做饭有什么不妥。
满脸崇拜的望向朱慈。
“从民间偶得的菜谱罢了。”朱慈轻描淡写的略过,本就是想给昭仁弄点好吃的,亦没有强行窃取炸鸡权的想法。
然而实际上民间并没有炸鸡的菜谱,后来炸鸡制作方法逐渐成熟,从宫中流到民间后民间亲切的称之为辽宁鸡。
听到朱慈是从民间得到的菜谱,崇祯还是松了一口气。
皇帝喜欢当厨子可不是好事,哪怕朱慈的爱好是啪宫女,也比做厨子正常一些。
()(e) 不过朱慈告诉昭仁这是民间来的菜谱时,昭仁显然有一种很期待的感觉,想到皇兄每天都在宫外,那外面的民间应当比宫里更有意思些吧。
“皇兄民间好玩么?能带昭仁去民间玩么”嘴边还沾着炸鸡的油脂,昭仁忍不住的问道。
能么?
显然不能外面并不安生,并不是昭仁这样的花朵可以随便乱跑的。
万一还有潜伏的瘟疫,把这花朵摧残了,那就不是朱慈能接受的了。
“民间可是有吃人的妖怪,专吃昭仁皇妹这样的公主!怕不怕!”朱慈故意吓唬昭仁,免的她太过于惦记出宫。
然而昭仁虽然刚满七岁,却真有着皇家那传承来的骨气,毫不犹豫的道。“昭仁才不怕哩。”
“为什么不怕?”朱慈笑道。
“因为皇兄可是皇帝呀,再厉害的妖怪都能打跑!”昭仁信誓旦旦的道,他对于朱慈有着迷之自信。
昭仁的话让朱慈突然有种凝涩之感,虽然是无意之间,外面的局势可不是有妖怪作祟么。
是啊再厉害的妖怪,也要打跑朱慈暗暗想道。
“皇兄你在想什么?为什么不开森呢?是不是昭仁错话了”昭仁见到朱慈的样子有些惶恐。
“没有”朱慈回过神,给了昭仁一个宽慰的笑容。“皇兄在想,等把外面的妖魔鬼怪都打跑了,就带昭仁去民间玩怎么样?”
“真的?!”
昭仁惊喜了起来,哪怕这只是朱慈对于她的许诺。
“真的!”
“拉钩。”
拉勾勾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的公主正如那笼中的八哥,向往的是宽阔的天空与自由的飞翔。
四月九日。
永平县。
这里是京畿距离山海关最近的一个县城。
明将李成栋按照命令,率人从京师压来第一批送往山海关的粮草,试图第二次安抚吴三桂。
然而他们的命运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