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固节驿站

A+A-

    第3章固节驿站



    固节驿站位于良乡县城北面五里外的一座山丘脚下。



    舒友良一行人骑着自行车下了官道,沿着碎石路拐进了支路,走了一百多米,看到固节驿站的大门。



    铁架子搭建的圆拱式大门,顶上挂着四个圆形木牌,写着四个大字。



    “固节驿站。”



    木牌下方,两扇铁栅栏门敞开着。



    大门旁边有并排两间屋,挂着“门卫室”的木牌。



    有两个穿着制服的人站在大门口,看到舒友良一行人骑着自行车过来,脸色马上挂上笑容。



    中间年长点的男子开口问道:“诸位来住店”



    “是的。”任博安越众出来答道。



    “都骑着自行车,几位都是官家的人”



    “我们是司农寺农村调查队的,下来搞农村经济调查。”



    任博安掏出证件,递了过来。



    年长男子接过去,“一看你就是常出来的,知道规矩。上面的规定,入住驿站,不论官家还是民间,都要登记证件。”



    “知道,你们兵部管得严,规矩正!诸位,大家把证件都拿出来,给登记一下。”



    年长男子嘿嘿笑:“你老英明。”



    接过十人的证件,走了几步,递进门卫室里,里面坐着一个人,拿着证件刷刷地登记起来。



    “在下姓任,任博安,司农寺农村调查队第六组组长。老哥怎么称呼”任博安给带头男子和他助各递过去一支“滦河”烟。



    两人笑呵呵地接过,就着任博安的打火点燃,三人吞云驾雾中聊了起来。



    “我叫严大富,固节驿站保卫组副组长,这是我的同僚,吴石头。”



    任博安右指着固节驿站画了一个圈。



    固节驿站方圆七八百米,用一人多高的铁丝围了一圈,周围都是山丘荒地,后面是不高的乱石山。



    “严老哥,今天驿站人多不多我们不会睡柴房吧。”



    “今日人多,不过你们不用睡柴房。我们固节驿站,好歹也是乙级驿站,能住一百多号人。”



    任博安笑了,“那就好。出公差,原本就辛苦,还要睡柴房,这活没法干了。”



    “没错,替官家做事,干嘛要委屈自己。”



    任博安转头,看到驿站南边五六百米远,隔着一条不宽的河有一片营房,比驿站还要大,有围墙楼房,看上去整整齐齐,大门口还有一面“明”字大旗在飘荡着。



    “严老哥,那里是”



    “警卫军京畿支队第五步兵团的营房。”



    “警卫军的营房,那晚上我们可以睡个安心觉了。我们骑着这自行车,一路上招了多少贼眼睛。”



    “哈哈,”严大富哈哈大笑,“老弟,你们这自行车可是稀罕物,谁看了都眼热。不过放心,在我们驿站,没人敢打你们自行车的主意。”



    “哈哈,多谢几位了。”



    严大富在任博安、杨贵安,以及四位镇抚司随从身上一瞥,目光在他们的腰间跳了跳,接过窗口递出来的证件,还给任博安。



    “诸位,我们驿站地处要冲,各色人等都有。虽然都登记过证件,但保不住鱼龙混杂。几位一看都是真佛,稳得住、扎得起,我们先谢过几位了。”



    “老哥客气了。”



    任博安接过证件,答了一句,带着众人进了驿站大门。



    走在大门与主建筑之间的空地里,李瑄推着自行车,回头看一眼盯着自己一行人背影看得严大富,忍不住问道。



    “任老哥,这姓严的什么意思”



    任博安还没开口,舒友良在一旁答道:“看出端倪来了。”



    “舒爷,什么端倪”



    “看出任博安他们是军人出身,身上带着短火。”



    任博安对着李瑄笑了笑,“侯爷,没事的。待会人多口杂,我们得叫你李大郎了。”



    “好的,没事。”



    空地树着一块大牌子,最上面写着:“北方驿站服务集团公司,为你提供家一般的服务!”



    厂。”



    固节驿站主建筑是一栋五层楼的房子,四四方方。有两人站在门口等着他们。



    “客官,几位”



    “十位。”



    “两人一间可不可以”



    “好!两人一间,有热水吗”



    “有,我们驿站有锅炉,一天二十四时都有热水。



    不过我们没有蒸汽,只有畜力抽水,所以楼上房间只有冷水,要洗热水只能去后院的澡堂子。”



    “好。住楼上有卫生间吗”



    “有,一层楼有一间洗漱间,一间卫生间。”



    “条件还行。”



    “客官得没错,我们这肯定比不上招待所、宾馆,但好歹是乙级驿站,这条件比普通的客栈肯定是要好多了。



    而且我们驿站是万历二年新建的,家伙什都还很新。”



    伙计领着舒友良等人绕到正门旁边。



    近三米高的围墙连着主楼房两边,围成了一个院中院。



    主楼房侧面有一道门,通往院子里面。



    “客官放心,这门白天有人看着,晚上落锁,还有人值班。安全着。”



    “两重门,确实安全。”



    “客官,大家出门在外,首先是讲一个安全,接下来才是舒适。再了,诸位住进来,我们要是看管不严,客官们丢了财物,我们还得赔。



    肯定要看紧些。”



    



    大家跟着伙计进了院子,里面很宽敞,地面铺了一层水泥,十分平坦敞亮。



    靠围墙边上是一排平房,那是马厩,可以听到马儿喷鼻息的声音。



    马厩旁边是一排棚子,里面停着五六辆马车,有只坐两到四人的“专车”,有坐八到十人的“顺风车”,还有满载货物的“货车”。



    现在是下午五点多,夕阳斜照,又有两辆马车哒哒地进来,停好车、下车卸马。



    然后马车贴封条,马儿被牵到马厩歇息。



    院子后面是锅炉房,一根烟囱冒着黑烟。



    锅炉房旁边是澡堂子,看到有三三两两的人进去洗澡。



    澡堂子过来是厨房,也有一根烟囱冒着炊烟,飘散着诱人食物香气。



    再过来就是库房。



    与马厩对着的是两个院子,那是贵宾住宿区,住里面的人非富即贵。



    伙计带着一行人来到车棚一角,让他们把自行车停到里面,叫人找来一根铁链,穿在十辆自行车的三脚架里,再绕在车棚水泥柱上,咔哒锁上一把锁。



    “诸位,把各自的行李拿上,我们去办入住登记。”



    从后门进到主楼房一楼大厅,里面有四五百平方米,挑高有六米左右,显得很空旷。



    左边是登记和结算柜台,柜台里面摆着一台座钟,指针指向五点四十分。



    前面靠大门是休息区,摆了几排长椅,五六个人坐在那里吞云驾雾。



    右边是餐厅,用屏风隔开,隐约看到那里有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可以坐四到六人,已经坐了二三十人。



    把行李放在一起,任博安又开始收证件。



    “还要登记证件不是登记过了吗”



    “李大郎,刚才是检查登记,现在是入住登记,两码事。”



    办好登记,被分到三楼五间房,缴了房费,拿了钥匙,大家沿着楼梯上到三楼。



    主楼房一排十五间房,户型全是窗户对外,门对着后院,一条走廊连着整层楼所有房间,走廊尽头是洗漱间和卫生间以及消防紧急楼梯。



    “30,3”



    任博安把钥匙分给大家,“李大郎跟舒爷一间房,我跟贵安一间房大家放好行李,稍微休息几分钟,赶紧下去吃饭。”



    “好,蹬了一天的车,我饿的眼睛直冒绿光。赶紧的,放好东西就出来,不要磨叽。饿狠了我可是要啃人的。”



    听了舒友良的话,大家都笑了,纷纷开门进房间。



    夕阳挂在西边山头上,橘色的阳光洒遍整个后院,越过半人多高的扶栏,像是在走廊上铺上一条金色毯子。



    任博安驻足眺望了几眼,远处田野连陌,群山结聚,村舍散落在山峦丛林间,一切都被染成橘色。



    炊烟袅袅,给这幅橘色的山水画轻抹了几笔。



    不到十分钟,舒友良一行人在一楼餐厅里坐下,分坐两桌。



    任博安办好入住续上楼前,就点了两桌四菜一汤标准餐。



    人一落座,伙计很有眼力,一边摆好碗筷,一边招呼上菜。



    此时餐厅十几张桌子坐满了人,舒友良一行人刚坐下没两分钟,就没位了。



    后来的客官被请到一楼柜台旁的休息区候着,等桌子空出来。



    在座的都是南来北往的人,有如舒友良一样出公差的官家人,有做买卖的商人,有各厂矿公司的采购员,有游学的学子,有回乡探亲的军人、工人和海员



    操着南腔北调,着各地发生的新鲜事,发表着自己的感慨。嘻嘻哈哈、笑笑,整个餐厅就像煮沸的水壶,热闹非凡。



    有位商人着山东口音:“这官道现在是越来越好走了。我坐船直抵金州港,转陆路到辽阳。然后又从辽阳走官道到这,一路上居然没有遇到一处海贼山匪。”



    他的同伴笑了,“怎么,你还想着遇到这些棒槌”



    “开玩笑,出门在外,谁想遇到这些恶鬼只是我想不到,才几年功夫,水陆两路都肃靖得这么干净。



    海路肃静,我能理解。



    咱大明的水师那是没得,这十年来回扫荡,海贼早就绝了迹。可是陆路也这么肃靖,那真是让人想不到。”



    “你走的是京畿官道,京师旁边,肯定安宁肃靖。”



    “不,不止京畿官道,辽东辽西官道也肃靖。



    这两条路我十几年前跟着老东家走过。好家伙,那真是三步一匪,五步一盗,防不胜防,折了三位老伙计的性命,我和老东家的半条命也留在那。



    后来十来年都不敢走那边。



    这回是听人,那边肃靖太平,我才敢壮着胆子走一趟。



    好家伙,一路上除了遇到几个毛贼,天下太平!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邻桌的人着淮西口音道:“我看啊,这是朝廷恩威并施。一边是官兵来回的清剿,什么山贼、盗匪,敢冒头就派兵去打。



    另一边百姓们日子好过了,朝廷从宗室、勋贵把田地拿出来,还有侵占的卫所田,都分了下来。好多百姓都被编到农垦局,分到田地。



    还有那么多厂矿拼命招人,连妇人老人都能找到活干,挣钱养活自己。



    一边是抓到就要杀头,一边是大把的活路,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怎么选了。”



    “没错,老百姓只要有口活路,谁愿意落草为寇。”



    邻桌一人着山西口音,“还有啊,朝廷把这驿站改得好。



    这官道修宽了许多,又平又直。然后驿卒卫所改运输公司,开通往来马车。官道上日夜还有警卫军骑兵来回巡逻,即方便又安全。



    还有这驿站,进来时大家都看到的,里外两重门哨,谁看了不觉得心安”



    众人纷纷赞同。



    “是啊,以前出门都是提着脑袋,不仅吃苦累人,还要担着性命安危。现在好了,有钱走遍天下!”



    “哈哈,对,现在只要有钱就好办事。”



    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一位游学的学子鼻子一哼,“哼,世风日下,世人全钻到钱眼里去了,人心不古啊!”



    对于这种酸溜溜的牢骚,大家只是对视一笑,就像听到蝈蝈蛐蛐叫一般。



    “为什么不能用!”



    餐厅一角有人在怒斥着,众人纷纷转头看去。



    只见一位青衫帽的男仆,不到二十岁,扬着一张纸,大声怒吼着。



    他旁边是一位身穿襕衫锦袍,头戴儒巾的年轻男子,满脸通红,神情不虞。



    那男仆一连三吼道:“还有没有王法!固节驿站还是不是大明驿站,还归不归兵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