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A+A-

    第903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朱翊钧笑了。



    这个沈千鹤,还是很会话的。



    当初潘应龙选他做令史,而后又极力推荐他为正使,出使海外三国,顺路游历诸国,进行实地考察,确实没有推荐错人。



    视野开阔,思维全面。要是换一个稍微迂腐古板,或者自命不凡的人为正使,写回来的笔记,肯定是“海外皆蛮夷,无一可取之处。”



    那样才是一场灾难,白白浪费一次大好会。



    从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沈万象和王用汲做得很好,好到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朱翊钧没有出声,含颌点了点头,示意沈万象继续。



    “臣等在大学里学习过的诸多政治、经济和哲学理论知识,在出使海外,游历诸国,与所见所闻相互印证。书本上的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了实例。



    臣等非常庆幸,有幸被皇上钦点,出使海外,这才有此会。否则的话,还和其他人一样,懵懵懂懂,一知半解。”



    沈万象顿了一下,“臣等在政治思想公共课,学习过皇上的政治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新篇,其中有一点记忆深刻。



    皇上在书里过,政治无非是妥协的艺术,政治斗争不仅是对权力争夺,更是对资源占有以及资源分配的争夺。



    西夷国情与大明不同。



    他们的兑洲,他们的基教世界是一盘散沙。具体到一个国家,一个诸侯邦国,也是一盘散沙。



    法兰西、英吉利建立之初,就是诸多大部落首领,也就是他们自称的贵族,推举一位首领,聚在一起建立两国。



    中国自古有天子垂拱,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法”



    到这里,沈万象抬头看了一眼朱翊钧,发现皇上神情未变,没有任何异常。



    “这种法十分荒谬,但是也指出了国朝自古以来的某种政治理念。



    在西夷,贵族与国王共治社稷却是真的。西夷有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其本意是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而每一位领主的土地和附庸都是世代相传,只需要国王认可一下。有时候只要他的附庸认可,国王的认可与否都不重要的。



    因此国王的权柄只限他的直属领地,封臣领主的土地和附庸自有领主完全处置。



    可是维持和保护一个国家,需要征税和征兵。国王不仅要征自己的领地,还需要征其它领主的领地。



    于是就会产生巨大矛盾,征多征少,又或者谁征得多,谁征得少



    站在国王的角度,他肯定希望自己领地征得少,封臣领主征得多。



    站在封臣领主的角度,却恰恰相反。



    两者博弈,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博弈数百年,于是有了大宪章,有了三级会议,有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沈万象越越胸有成竹。



    这些欧洲的考察成果,他和王用汲在漫漫的五年行途中,不断思考,不停讨论,早就有了自己的思量。



    现在起来,自然是滔滔不绝,令朱翊钧刮目相看。



    “英国的大宪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了国王和贵族们的经济平等性,确保了贵族们的经济独立性。



    由此也确定了西夷政治体制的特点,那就是国王只是贵族群体的第一位,而非超越贵族群体。



    再法国的三级会议。



    参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平民(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故名三级会议。



    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会议召开时间不定。



    法国每次召开三级会议,都是国家出现财政困难,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



    在臣看来,西夷诸国这些政治和社会现象,正好体现了皇上论述的两条真理。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经济是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一切的基础。”



    朱翊钧心里暗暗点赞。



    沈万象和王用汲对出使海外,游历诸国所见所闻的感悟,跟自己的理念非常相近。



    不过人家是自己感悟出来的,自己是做资深公务员在上当键政客,“广纳众长”学来的。



    所以,沈、王二人确实是大才!



    不过两人有一点没,可能他们体悟到,但是不敢。



    那就是大宪章和三级会议,不仅是妥协的艺术,更是权力的制衡。



    在欧洲,它可以用来制衡国王的权力。



    在大明,可以用制衡文武百官的权力。



    欧洲势力最大的是贵族,国王是贵族第一位。



    大明则是地主,皇帝是最大的地主。



    欧洲贵族靠的是血脉继承,大明地主靠的是文化传承。



    可以断嗣,但不会断根。



    两者都可以生生不息,暗地里把控着各自国家的实权,直到新时代到来,新的生产力崛起,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掌握新经济命脉的新时代宠儿,几经冲击旧有的阶层和体制,几经博弈和融合,最后变身为新势力



    



    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汉朝外戚宦官专权,南北朝九品中正,到前唐关陇世家和关东士族,再到前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无非都是皇帝和地主们在来回地争斗。



    只是皇权一直是那个皇权,助从外戚、宦官到勋贵,来回地换。



    地主从门阀士族到世家豪强,再到官僚。



    举孝廉,九品中正,再到科试,都是皇帝与地主们之间的斗争和妥协。



    在大明,两者斗争形式演化成皇权与官僚,中央与地方之争。



    朱翊钧总结过皇爷爷,以及前朝历代皇帝与官僚斗争的经验教训,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



    那就是皇帝一旦亲自下场,跟官僚相斗搏杀,注定要两败俱伤。



    皇爷爷嘉靖帝为什么会被人推崇为国朝权谋政治斗争第一人



    就是他喜欢当谜语人,极少亲自下场。



    嘉靖朝大多数朝争,都是他扶植一派文臣跟另一派文臣相斗,



    扶植张璁、夏言斗倒杨廷和。



    扶植严嵩斗倒夏言。



    利用徐阶钳制严嵩



    朝中斗得天昏地暗,皇爷爷稳坐钓鱼台。



    造成的结果就是皇爷爷的权柄,在列宗中名列前茅,仅次于二祖。



    当然了,不能跟朕比,朕的权柄,也只有太祖皇帝能来碰下瓷。



    海瑞为何对皇爷爷痛心疾首



    就是皇爷爷的权谋高超,拿到了极大的权柄,加上治政前期革除不少弊政,完全有能力让大明中兴。



    不想到中期懈怠了,不想再为了大明而辛苦自己,完全放飞



    自己完全可以把皇爷爷的权谋更进一步。



    扶植一派官僚跟另一派官僚斗,还是落了下场。



    因为他们毕竟是一个群体,根源基础几乎一致,虽然暂时有矛盾,可以加以利用,但是终归会合流。



    届时利益一致,肯定会站在一起,把矛头对准自己。



    要防范于未然。



    自己直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直接扶植代表新生产力和关系的新利益集团,对抗代表旧生产力和关系的旧利益集团。



    直接把官僚集团,乃至士子集团分裂成新旧部分。



    现在新党已经完全战胜了旧党,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获全胜,可是新党内部开始分裂,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资政局、朝议局这个平台已经无法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必须创造出一个新的平台,再引入新的势力,比如从最开始自己一直暗中扶植的工农势力。



    他们也是时代的弄潮儿,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等沈万象讲完,王用汲又补充了部分,时间过去了两个多时,来到晚上六点左右。



    朱翊钧留下沈万象和王用汲用晚膳,三人在分餐的晚膳中边吃边聊。



    晚膳后,朱翊钧喝了一口化食茶,缓缓。



    “千鹤,明受,你们这次出使,必定会名垂青史。接下来一段时间,你们首要任务就是编著完成西国志略第一二三卷”



    第一卷已经定,就等沈万象和王用汲两位作者审校。



    第二卷写的是兑洲诸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三卷是奥斯曼、波斯



    “重点是第二卷,一定要写好,写翔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兑洲诸国的政治经济经验教训,可以让我们借镜观形。分析利弊,加以借鉴。我们不仅要集思广益,还要博采众长。



    大宪章、三级会议,还有它们衍生出来的‘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一切权力均由法律约束’、‘政治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等原则,千鹤、明受,你们更要好好提一提,给大明读书人推开一扇新的窗户。



    时代在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变,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政治制也要不断地改进,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成为障碍。”



    沈万象和王用汲听明白了,皇上准备用自己编著的西国志略去炸庙堂这个大鱼塘。



    尤其是第二卷,删减已经引起巨大的争论,要是在皇上的支持下,把完整发出来,会引起多大的波澜



    可这正是皇上所需要的。



    皇上施政越来越稳重娴熟了。



    任何新政推行前,都会进行舆论先导,或者叫预热。



    西国志略第二卷完整刊行后,大明朝野必定一场大争论。



    但是正如皇上所言,真理越争越明。



    皇上肯定会在暗中引导,争论一定会沿着他的指引慢慢发生变化,向他期望的方向倾斜,最后一锤定音。



    沸沸扬扬中,朝野上下也经受一场思想大洗礼,为新一轮的政制改革做好铺垫。



    沈万象和王用汲恭敬应道:“臣遵旨。”



    杨金水从紫光阁告辞后,径直转到西安门。



    门里值房里聚集着一群人,看到杨金水走过来,一位内侍上前,弯着腰笑道:“杨公公,你可算来了,大家都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