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黄梅戏研究所

A+A-

    第92章黄梅戏研究所



    董理提着前襟,身后跟着两个随从,兴冲冲地转回玉皇街附近的两把青菜胡同,走到一处院子前,抬起拍响了门。



    吱嘎门开了,露出个青衣帽的男子,惊喜地叫出声:“董管事回来了。”



    董理走进院子里。



    院子有一百多平米,站着十几人,大多数是女子,穿着袄布裤,在空地练功。



    有一队鼓乐,几乎都是男子,坐在一角,鼓、钹、锣、大锣和高胡,叮叮当当,咿咿呀呀地奏响着。



    黄梅戏最开始时,叫采茶戏、黄梅调,台上一般有七人唱戏,台下三人演奏鼓、钹、锣打击乐器,参与台上的帮腔。



    叫三打七唱。



    昆曲流行一时,安庆黄梅调老艺人吸收长处,尝试用二胡、琵琶等丝弦乐器伴奏,效果都不佳,试来试去,最后改良了高胡,这才定了下来。



    后来又加入扬琴、竹笛,使得伴奏更加丰富。



    众人看到董理进来,纷纷打招呼。



    “董管事回来了。”



    董理提着前襟,含笑点头回应,径直走到北屋正间前,有人替他掀起厚厚的布帘子。



    走进屋里,里面暖和如春。



    屋角摆着一盆火炭,火苗正旺。



    俞巧莲一身袄裙,在屋中间闭着眼睛练身形。



    举投足之间,活生生一位英姿飒爽、光彩夺目的状元郎。



    董理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不出声打扰。



    后天就要去南苑畅意馆戏院正式演出,身为班主的俞巧莲叫全戏班休息三天,养精蓄锐。



    是休息,但日常的练功却是万万不敢耽误。



    反而随着正式演出的日子即将到来,戏班上下显得更加紧张。



    外松内紧,大家都自觉地悄悄加练起来,搞得俞巧莲以班主身份,再三叮嘱大家,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弄伤了嗓子或者脚,耽误了畅意馆的演出。



    俞巧莲一套身形行如流水般练完,脸红如春桃,鼻尖上渗着汗珠。



    “舅舅,回来了。”



    董理上前去,在正墙前右边的椅子上坐下。



    俞巧莲在左边椅子上坐下,中间隔着一张枣木红漆桌子。



    端起茶杯咕隆喝了两口温茶,茶水还没完全咽下喉咙,俞巧莲迫不及待地问。



    “舅舅,事情办好了”



    “办好了。”董理从袖袋里掏出两张纸来,摆在枣木桌面上。



    “这张是南城区注册处的注册纸,上面写着,北京黄梅戏研究所。”



    俞巧莲很好奇地问:“怎么叫北京黄梅戏研究所”



    “少府监派来的那位李主事,自从元美公王世贞在苏州开办戏曲研究院后,各地都流行这个称呼。



    北京就有昆曲研究院和徽剧研究院,就是几个昆曲和徽剧名角,加上几个昆曲和徽剧戏班,大家凑在一起成立的



    他建议我们也叫黄梅戏研究院,我觉得太托大了,不敢。他就建议我们叫北京黄梅戏研究所,然后带着我去南城区注册处进行登记注册,缴纳了一圆六角钱,就得了这张盖有官府大印的注册纸。



    研究所叫正式法人团体,而我成了法人代表。按照此前的议定,你占六成股,是大东家,戏班其他人一起持有四成股,是东家。”



    “舅舅,那你的股份呢”俞巧莲急问道。



    “我和大家一起分那四成股,只是我占得稍微多些。”



    “那不行。戏班上上下下都是舅舅你一人打理,怎么只能占这么少。从我的股份里分两成给你。”



    董理连连摆,“不行,这样就乱了分寸。大家都知道,庆梅喜戏班没有你,它就是个空壳子。



    你必须占大头,这样大家才安心,觉得你不会丢下自己另立门户。”



    俞巧莲还要什么,董理阻止道:“阿莲,其实那位李主事有个建议,就是你可以把你的股份委托给我经营,签一个什么契约,这叫什么信托。”



    “信托”



    “对,新叫法。好像意思就是你信任我,把产业股份托付给我经营,然后定期核算盈亏。亏了我要担责任,卷铺盖滚蛋,赚了就能分钱。



    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



    “舅舅,我当然信任你,我信托给你。”俞巧莲马上。



    “不着急,这事找个律士就可以办,不着急,先缓缓。”



    “律士”



    “就是以前的讼师。可以到司理院法庭上当诉讼士,帮人打官司。平时帮人处理法律相关的事宜,叫律士。



    李主事,签订这个信托契约,是法律行为,必须由律士帮忙拟定符合法律规定的契约,律士再以中人身份签字。



    他有律士费拿的,拿钱后会监督我俩履行契约。如果我俩谁违约了,他就会帮着对方打官司,告那个违约的人。”



    俞巧莲忍不住感叹:“居京不易。京师天子脚下,不仅支出耗费高,还规矩特别多,真是不容易。”



    董理听到天子脚下,忍不住抬头看了俞巧莲一眼,不过他忍住不话。



    西苑里到底什么意思,谁也不知道。



    要是瞎嚷嚷恼了禁内的人,那就大祸临头!



    董理端起茶杯,喝了几口温茶,润了润喉咙,继续:“成立了法人团体北京黄梅戏研究所后,就可以和少府监一个叫资产管理处的衙门打交道。



    长安戏院两天前就被这个叫资产管理处的衙门收购了,现在它转卖给我们黄梅戏研究所,折价一百六十圆。”



    这个价钱是早就好的,属于部分买、大部分送。



    俞巧莲摇着头,“一百六十圆,买这么大一个戏院,还在玉皇街和琉璃厂之间的罗马街上,不是什么犄角旮旯的地方。



    



    我想着就觉得不踏实。”



    董理反倒很踏实,“阿莲,有什么不踏实这里有长公主,有少府监杨公公的面子,要不是现在是万历年,规矩严,都不用出这一百六十圆遮人耳目的钱。”



    俞巧莲默然不作声。



    董理看了她一眼,知道外甥女接受了这些,欣然地:“好了,现在长安戏院挂在黄梅戏研究所名下,黄梅戏在京师有了立足之地。



    以后黄梅戏班进京,就不会举目无亲。阿莲,我们不负乡亲和同仁们的期盼啊。”



    万和楼的大东家之一是北京昆曲研究院,理所当然成了昆曲主场。



    广德轩的大东家之一是北京徽剧研究院,于是成了徽剧主场。



    长安戏院虽然名气和位置比不上万和楼和广德轩,但它完全属于黄梅戏研究所。



    天天唱黄梅戏,就算黄梅戏班累了休息两天,长安戏院跟着歇业两天,就是不给其它剧种的戏班安排,也没有其它东家出来瞎比比。



    “舅舅,现在长安戏院归了我们黄梅戏研究所,是我们运气好。



    你去跟越剧、河南高调戏、西秦腔、蒲州梆子戏、蜀戏等在京的地方戏班,长安戏院欢迎他们来唱戏。



    除了戏班,其它落地唱、莲落、平调、大鼓等曲艺,愿意来长安戏院的,我们都可以安排上。”



    董理一拍掌,欣喜地:“阿莲想得周到!庆梅喜戏班还要继续打名气,去畅意馆唱过,还要去盛世艺术馆。



    两处唱完后,黄梅戏在京师算是打出名气,以后多在众乐园和玉皇街唱戏,毕竟那里才是京师公认的梨园戏场。



    长安戏院这边就兼顾得少了,而且现在打电报去安庆,叫人赶紧再组织两个黄梅戏班进京,也得明年去了。



    长安戏院现在归了我们,不能让它白白空在那里。庆梅喜戏班回来演出的少,就邀请那些地方戏班来唱戏,既在同行里博得好名声,又能让长安戏院继续赚钱。



    阿莲啊,你脑子就是比我要聪慧。”



    俞巧莲看了董理一眼,没好气地:“我就是想着京师里的地方戏班,都不容易。很多戏班不要唱出名气,连饭都快要吃不上了。”



    没错,这十几年来,大明工商大兴,又在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发展迅猛,地方百姓们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变好。



    大家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自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跟着起来。



    尤其是东南、滦州、京畿、太原、长江沿岸等经济发达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百姓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可谓是空前高涨。



    在这种推动下,地方戏曲迅速发展。



    那些流行当地的简单唱腔,在融合弋阳腔、青阳腔、西秦腔后,又吸收了昆曲、徽剧等成熟戏曲的特点后,迅速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地方戏曲。



    加上朝廷一直鼓励戏曲宣教,文人可以靠写戏文剧本拿到不菲的“补贴”。



    许多“旧时代”的落魄秀才和举人,纷纷投身于此。



    根据地方传,以及各种志怪,编写了大量的戏文,丰富了地方戏曲的剧目内容。



    但是各地戏曲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执念,那就是进京!



    在京师,在天子脚下,在大明心脏,在宗室勋贵、文武百官以及名士们最聚集的地方,唱出名。



    在京师唱出名,四舍五入,也就等于天下闻名!



    于是近几年来,进京的地方戏班每年都有数十上百。



    按照某些京爷的法,而今京师五城的地方戏班,比永定河的王八还要多。



    数量一多自然就卷。



    许多戏班在地方上大受欢迎,被父老乡亲们热烈追捧,信心满满地来到京师,迎头几盆冷水浇下来。



    京师百万官庶军民,都是什么都见过的主,眼界高着。



    地方的把戏,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



    许多地方戏班在京师碰得满鼻子灰,连戏园子都进不去。



    没法子,只能在街头巷尾练摊,被警政局的巡警撵得到处跑。



    没有收入,京师生活耗费又不菲。



    许多戏班子到最后,只好灰溜溜地回原籍家乡。



    更惨一点,把家伙什都当了,组团一路乞讨回乡。



    董理讪讪一笑,不以为然。



    他是戏班管事,最操心的是戏班要挣到钱,让戏班上下都有一口饱饭吃。



    其它的人文情怀,还是留给外甥女吧。



    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归处却一致。



    董理和俞巧莲定了,等杂七杂八的事忙完,董理出面,以长安戏院的名义邀请地方戏班来演出。



    为什么以长安戏院的名义



    同行是冤家。



    以黄梅戏研究所的名义邀请,人家想来却碍于面子,可能不敢来。



    靠同行接济,以后还怎么在行业里混



    抬不起头!



    但是以长安戏院的名义,却大不一样,正常商业往来。



    戏院要开张,吸引观众买票看戏,就需要找不同的戏班来唱戏。



    戏班需要戏园子唱戏,好卖票挣钱吃饭。



    两人正商议着细节,有人跑到门口喊道:“班主,管事,有个当官来拜访。”



    当官的



    董理迟疑地:“少府监已经派了李主事,帮了我们大忙。应该不会再另派人过来。难道是西苑的人”



    俞巧莲秀脸一红,连连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董理看出俞巧莲自欺欺人的本质,心里半喜半忧,嘴里:“不管是哪里当官的,我们都得罪不起,赶紧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