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完了,昆曲要被一网打尽

A+A-

    第9章完了,昆曲要被一打尽



    台下的俞巧莲和董理对视一眼,跟在座的其他戏曲工作者一样,脑子晕乎乎的。



    文阀



    还有这个词。



    张主任真不愧是当大官的,居然随口编出一个词来,听起来还那么印象深刻。



    只是不大明白,它到底是个啥意思。



    坐在另外一边的汤显祖,与同行们交换着眼神,惊讶不已。



    文阀



    他们都是读书人,马上听出这个词的杀伤力。



    垄断资源,玩弄文化,这罪名有点大,张主任的是谁啊!



    大多数还迷迷糊糊的,汤显祖心里却隐隐猜到是谁。



    虽然他跟王世贞兄弟关系决裂,跟戏曲研究院那一伙人分道扬镳,但是他的才华依然有人器重。



    尤其是他读了李贽的许多著作后,敬仰不已,特意跑到南京去拜师,成为李门门下一位学子。



    有这层关系,汤显祖很快结识到另外一个群体。



    屠隆、汪道昆,他们也是东南名士出身,也喜爱戏曲,颇有文采,创作过许多戏本。



    他们此前跟王氏兄弟都是好友,属于戏曲研究院的一分子,经常遥相呼应,一起进行文学创作。



    可是万历年后,他们与王氏兄弟的政治理念出现裂痕。



    尤其是汪道昆、屠隆等人仕途越来越畅顺,官位越来越高。



    王氏兄弟被死死按在苏州和昆山,在民间士林名气再大,也谋不到一官半职。



    得不到“一展抱负”会的王氏兄弟,思想越来越偏激,对国事时政的抨击也越来越尖锐。



    但是对于汪道昆、屠隆等人来,王氏兄弟这些抨击,属于不了解情况,以偏概全,完全是书生意气。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强词夺理。



    王氏兄弟却认为汪道昆等人在官场太久,没了读书人的气节和风骨。



    于是两边越走越远,明里没有决裂,还是好朋友。



    暗地里大家都知道,早就势如水火。



    汤显祖受屠隆邀请,又在南京等了一段时间,跟着浙江巡抚汪道昆一起坐火车进京。



    这列火车可不得了,除了汪道昆,还有两广总督刘应节,静海巡抚张学颜。



    从浦口出发后,沿途又在徐州上来江苏巡抚蔡茂春,在济南上来山东巡抚方逢时。



    这些督抚也听过汤显祖的名气,对他十分客气。



    旅程耗时一天一夜,从这些督抚闲聊的话语里,聪慧的汤显祖也猜测到许多内幕。



    今天在会议上又听了张四维的话,跟此前那些含糊不清的话一对比,很多东西非常清楚了。



    张四维还在继续讲话。



    “这些文阀啊,自诩是名士,饱读经书,便肆意抨击时政。或写文章刊登报纸,或写书稿刊印发行。



    字里行间,仿佛天下人都是碌碌无为、浑浊不堪的人,只有他是众人皆醉他独醒的君子!



    好像天底下谁都是昏庸之辈,只有他可以力挽狂澜。



    天下新政,他没有几样看得上眼。



    太平盛世,他看来不过如此!



    洋洋洒洒,论尽天下事,骂完天下人,仿佛他的就是公理。



    难道他是天,他是圣人他谁坏的就是坏的,他谁是好的就是好的。



    荒谬!



    在大明,口含天宪、一言九鼎的只有皇上!”



    听到这里,就算不懂政治的俞巧莲、董理等艺人,也听出话里的火药味。



    潘晟、杨令德等官员确定张四维这次祭旗的是王氏兄弟。



    他们心里清楚,王世贞、王世懋没有张四维得这么胆大妄为。



    恰恰相反,在万历初年,皇上收拾以松江徐家为首的江南世家集团时,王世贞兄弟及时“反正”,站在皇上和朝廷这边,帮忙摇旗呐喊,收拢人心。



    在朝廷横扫了诸多江南世家,数以千计名士大儒后,帮着收拢和安抚了大部分读书人,为稳定江南人心做出了卓著贡献。



    那几年,身为精神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的张四维,在江南暂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凤洲公、季美兄喊得十分亲热。



    现在翻脸就翻脸。



    不过潘晟等人也知道,王世贞兄弟这几年,确实有些出格。



    可是皇上和朝廷为什么不重用你们,你们两兄弟没点数



    你们除了会诋毁诽谤,或者功歌颂德,还会什么



    既然如此,皇上和朝廷给了你们这么大的荣誉,追赠先父和先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彰你们兄弟俩。



    选你们为文艺联合会副理事长和理事,文学协会理事长和理事,把你们捧成天下文坛领袖。



    你们就安安心心在苏州过逍遥快活日子就好了,非得心怀不满,非得要想讨个官阶,享受致仕官员的待遇,还希望是三四品官阶。



    开玩笑!



    三四品官阶已经是布政使、布政司右参议一级的官员,致仕后如果是宪议大夫,可留京,其余必须留住省会。



    要是给你俩加授官阶,必须留在扬州或南京。



    可皇上留你们兄弟二人的目的何在就是在苏州稳住江南一带的人心,收拢那里的读书人。



    希望皇上对你们兄弟俩开一面



    开玩笑,你们难道不知道皇上最讲规矩,定好的规章律法,以身作则,必须严格遵循,谁面子都不好使。



    



    胡宗宪和谭纶生病,希望能够回乡。



    在外奔波一世,希望能够死在故里。



    但是皇上断然婉拒。



    宁可在胡宗宪病逝后极尽哀荣,配享太庙,并派出宗室藩王和勋贵,陪着胡宗宪子侄扶灵柩回徽州,也不放胡宗宪回去。



    你们兄弟俩什么身份,还想着让皇上给你们破例



    无望后,王世贞兄弟这几年心生怨恨,矛头不敢直指皇上,但是却对准以前就十分不满的张居正张相,以及万历新政。



    了许多怪话,虽然没有张四维的那么严重,但毕竟是把柄,被张四维抓到,极尽夸大,准备兴起大风浪。



    想到这里,潘晟忍不住在心里暗叹,王元美啊,你何必啊,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觉得屈才。



    别的不,你们对张四维掏心掏肺,结果被人一招背刺,这样的政治智慧,真要是被皇上授官,放你们进官场,那不是表彰你们,而是害你们。



    在大家以为张四维要点出文阀名字,对其大加批判时,结果他话锋一转。



    “皇上在第二次大明文艺工作者大会,开幕式讲得十分清楚。



    必须创造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才能有持久的生命。



    戏曲也应该是这样。”



    张四维目光在台下众多戏曲工作者脸上一扫,让他们心起波澜,有些忐忑。



    “戏曲如何起源,在座的诸位比本官更加清楚。



    杂调、地方民歌调、佛俗唱,流行于乡野田头、城镇市井。渔樵耕读、贩夫走卒,都喜欢听。



    正是在人民群众的热爱中,各种戏曲茁壮成长。



    昆曲、徽剧、黄梅戏、蜀戏、汉剧、南音、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越剧、河南高腔、西秦腔



    莫不如此。



    有的戏曲还在努力克服地方局限,找出文艺作品的共同特质,从地方走向天下。昆曲、徽剧、黄梅戏、西秦腔就做得很好,走出各自的起源,进京过江,影响全大明。”



    被点名的剧种戏曲人员,不由地上身坐直,满脸荣光。



    张四维到最后,只有昆曲、徽剧、黄梅戏和西秦腔,昆曲和徽剧相关的人员,更加得意,四下顾盼,眼睛里闪着自豪的光。



    张四维话锋又一转,“昆曲源出名门,原本是三吴东南家喻户晓、人人爱听的戏曲。西厢记尽世间男女爱情。



    牡丹亭,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发自本性,尽全人伦,所以才让人民群众如痴如醉。”



    昆曲相关的一干人等,昂起头,眉眼间颇有一种跟你们坐在一起,真是太委屈的感觉。



    “可是近几年来,昆曲为了所谓的高雅,于是戏文用字艰深,行文晦涩。



    每一个故事,都必须有源处;每一句言辞,都必须有韵脚。



    华藻浓丽,引经据典。



    要么回到才子佳人,酸溜溜的老路上。



    自以为写的是世间真情,其实都是生意。



    男图女子有财色,女谋男子有仕途。看着情真意切,实则一对狗男女。



    要么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洋洋洒洒,俨然在为民呐喊,主持正义。



    实际上隔靴搔痒,暗藏祸心。为民出声是假,贩卖私货才是真!”



    张四维口才确实好,的话无比犀利,又切中要害。



    昆曲相关人士被得脸色铁青,低着头不敢见人。



    怎么风向变就变。



    “昆曲是出名了,也变高雅了,却成了少数人的玩物,然后一群不知所云的人跟着捧臭脚,以为看两出昆曲,他就脱凡出俗,也变成高雅之士。



    屁话!”



    张四维难得地骂了句“秽语”。



    “你昆曲脱离群众,只是成了某些人豢养的金丝雀。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为什么



    因为你违背了皇上对戏曲寄予的期望。



    你们倒好,还嫌群众俗气。



    这样的戏曲,不配列入大明戏曲剧种中来。



    因为大明官定的戏曲剧种,都是百姓群众选出来的,都是百姓群众喜欢它,热爱它,把它捧到一个地位。



    然后它也真心讴歌时代,讴歌大明,为大明建设,为百姓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做出巨大贡献。



    这样的戏曲,才配列入官定剧种,而不是那些金丝雀!”



    昆曲相关人员脸色惨白,摇摇欲坠。



    有的吓得浑身颤抖。



    难道今天开会就是要把我们一打尽吗



    其他徽剧、越剧等戏曲从业者,也是忐忑不安,有些兔死狐悲的感觉。



    潘晟、杨令德看着台下这些昆曲人士,看出他们的心思,心里暗暗发笑。



    就凭你们这些人,什么大腕,名角,艺术大家,在权力面前都是虾米。



    值得张四维如此大张旗鼓吗



    你们只不过是搭头,药引子,张四维要对付的不是你们!



    果然,张四维端着茶杯喝了两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



    “昆曲为何变成这个模样因为它成了某些文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