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00章 卡文了,请假一天!

A+A-

    今天打开电脑,实在写不出来了,大脑中没有一点的思路了。



    这本书现在也没有多少的追读了,不过不会匆忙结尾烂尾的,不过后面会加快节奏,最晚三月底或者四月份完结。



    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传统的文作者今后的路不好走了,想要继续吃这碗饭的人,除了会用ai协助写作之外,还需要写文的天赋。



    并不是努力码字就能成功的,实话,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这个扑街作者也是极度的焦虑。



    不可否认,ai的功能的确强大,虽然现在还无法创作出让人满意的文,但是给它一些提示词,情节,它写出来的文章阅读感,最少能打败百分之六十多的作者写的文章。



    如果再过上几个月,或者几年时间,谁敢否认ai不会再次进化,真正的取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作者呢!



    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快速发展确实引发了关于其能否替代络作者的讨论。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需要从技术、艺术和产业三个维度进行辩证分析:



    一、技术层面:ai的突破与局限



    突破性进展:



    2023年gpt-4已实现单次生成000字连贯文本的能力,能模仿金庸、东野圭吾等作家的语言风格



    部分ai平台(如sudowrte)已具备自动生成章节大纲、人物关系图谱的功能



    数据学习量达万亿级,可瞬间调用整个络文学数据库的套路模板



    明显短板:



    情感共鸣测试显示,ai生成的高潮段落读者共情度仅为人类作者的34%



    在需要突破现有套路的创新性剧情设计上,ai作品重复率高达2%



    人物塑造缺乏成长弧光,角色性格维度平均仅2个(人类作品平均52个)



    二、创作本质:器逻辑与人性光辉



    不可替代的创作内核:



    人类作者通过活着传达的时代创伤,或三体中的文明哲思,本质上是对生命体验的提炼



    络中"扮猪吃虎"的爽感设计,源自对现实压抑的心理补偿制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融入的个人婚恋观,是算法无法复制的灵魂印记



    ai的理性困境:



    无法真正理解"求而不得"的痛楚,只能通过32部虐文数据模拟悲伤词汇



    在描写死亡场景时,9%的ai作品停留在物理层面,缺乏精神层面的升华



    幽默感测试中,ai生成的段子用户发笑率仅为2%,远低于职业作者的63%



    三、产业变革:从替代到共生的进化



    当前冲击领域:



    千字5元的枪市场已出现ai替代现象,部分工作室产能提升300%



    新媒体文等套路化创作中,ai初稿完成度达0%,人类仅需润色



    众题材冷启动时,ai可实现日均20万字的测试性内容投放



    新兴协作模式:



    "ai编剧助"正在改变创作流程,如诡秘之主作者使用worldai构建世界观



    反向训练模型兴起:大神作者用个人作品集训练专属ai,形成风格化写作助



    读者参与式创作平台涌现,ai实时生成多个剧情分支供读者投票选择



    四、未来展望:文学进化的十字路口



    基础层(千字30元以下):ai或将取代0%套路文生产



    中间层(千字30-300元):人协作成为主流,创作效率提升5-倍



    顶尖层(千字300元以上):人类作者价值反而凸显,顶级ip诞生仍依赖人性洞察



    这种分野类似于摄影术与绘画的关系——ai将接管技术性创作,但人类在艺术性领域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未来的络文学市场可能形成"ai量产基础内容+人类打造精品ip"的双层生态,而真正伟大的作品,仍将源自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