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卫子夫:朕朕朕!狗脚朕!

A+A-

    大汉宣帝时期



    在这一点上,刘病已想对乾隆。



    朕懂你。



    许平君在刘病已怀里轻泣着。



    他一边安抚着,一边轻声道:



    “花朵盛开,触目皆是。”



    “但唯有一朵,与众不同。”



    “因为它是自己亲种下的。”



    



    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发布谕旨,给皇后加谥号“孝贤”。



    这是所有皇后谥号中最好的一个。



    所以后来人们都称富察皇后为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去世,乾隆非常悲痛。



    但斯人已逝,能做的,只能是为她办一个盛大的葬礼。



    所以乾隆对孝贤皇后的葬礼非常重视,要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办得完美无缺,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百分之二百的好。



    但是,大臣们不了解皇帝的心思。



    在他们心目中,孝贤皇后的丧事和别的皇室丧事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需要例行公事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程序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葬礼办得就和皇帝的要求有了差距。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想到了另一件事。



    是关于他爹娘的。



    归去之人不可追,满腔的悲痛无处宣泄。



    对我最重要的人已不在,活着的那么多人无一人能和她相比。



    悲痛之情会化作愤恨。



    “乾隆的宽仁给了他们错觉啊。”



    



    在备办孝贤皇后丧礼中,因备办丧礼“失职”,十六名官员被革职问罪,六十九人受处分。



    有些官员被降级的理由,仅仅是因为皇后的册书和宝玺制造得不够精良,行礼仪的桌子不够干净。



    但事实依然没完,满族旧习,遇到皇帝皇后的丧事,一百天之内,大臣们不能剃发,表示自己光顾着专心致志地悲痛了,顾不上收拾自己的仪表了。



    不过这只是一种不成文的风俗,法典大清会典中并没有记载。



    天长日久的,也就把这个事忘了。



    雍正皇帝去世时,很多大臣在百日内已经剃发了,当时也没有任何人追究。



    所以孝贤皇后死后,许多人也正常剃了头发。



    然后乾隆上朝后发现了。



    结果就是,一品大员,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以及湖广总督塞楞额,被乾隆赐令自尽。



    湖南巡抚、湖北巡抚两人也因此革职。



    



    {处于丧偶期的人,最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状态,经常是无缘无故地指责别人,对别人发脾气。}



    {原因很容易理解,他们内心很痛苦,也希望所有人都能体会理解他的痛苦。}



    {身处巨大痛苦中的人,总觉得别人对他的关心同情不够。}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你的天塌了,对别人来不过是个谈资罢了。}



    {乾隆就是这样,他不明白天都塌下来了,他最亲爱的人都去世了,他的世界已经变得暗无光彩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却若无其事,该吃吃,该睡睡呢?}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抬头望天。



    心中一片无言。



    你巧不巧,他又想起他阿父了。



    “在极度悲痛中,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加节制地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惩罚他人来泄怒。”



    “然后就造成了天下那么多人倒大楣,掉了脑袋。”



    巫蛊之祸的延续不就是如此吗?



    皇帝逼死了废太子,然后又后悔了,他悲痛、愤怒、最后指责那场祸事里的一切人。



    但他有没有指责过自己呢?



    刘弗陵眼神晦暗不明。



    



    乾隆十三年十月,翰林院要为刚刚去世的皇后写祭文。



    乾隆对把祭文拿来亲自检查了一遍,看了之后,认为其中“泉台”之词不妥。



    他认为“泉台”这两字不够“尊贵”,“岂可加之皇后之尊”,皇后这样尊贵的人?



    随后下令,把主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张廷玉,罚俸一年。



    而在乾隆十三年(4)正月,年过七旬的张廷玉就上奏请求告老还乡,没有批准。



    



    大明。



    朱元璋眉头突然一跳。



    他看向马皇后出声询问道:



    “正月”



    “咱记得乾隆与富察的第二位嫡子就是年三十没的吧?”



    马皇后体会了一下这种心情。



    爱子刚刚夭折大臣就避嫌告老。



    年轻气盛的皇帝当然会记恨于心。



    于公,你是朋党领袖。



    于私,你不体朕心。



    不弄你真是念头不通。



    朱元璋觉得乾隆还是挺能控制情绪的。



    他代入了一下自己



    这些家伙一个都活不了。



    活了也得是残废。



    老朱心下突然升起一丝怪异。



    他真的爱富察皇后吗?



    



    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再次上奏请求退休,乾隆批准了。



    张廷玉临走前对雍正许诺给他的“配享太庙”一事念念不忘,生怕乾隆不兑现,就要乾隆留个保证书给他。



    往了,这是他不信皇帝,蔑视君威。



    往大了,这形同逼宫。



    乾隆不乐意,但又不好发作,还是拟了诏,重申雍正的遗命,保证等张廷玉死后让他配享太庙。



    第二天,张廷玉写了个谢恩折,让他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



    乾隆本来被逼着写保证书心里就有火,今天见张廷玉还不亲自来谢恩,火气一下上来,命军大臣傅恒、汪由敦代写谕旨,要张廷玉交代清楚为什么不亲自来谢恩。



    结果这边圣旨还没下达,第二天天不亮,张廷玉就跑到内廷见乾隆。



    乾隆更加火大,这一定是军处走漏了消息,不然张廷玉怎么知道,而且“今日既可来,何以昨日不来?”



    于是,乾隆不仅将通风报信的汪由敦革职,还削掉了张廷玉的伯爵之位。



    但乾隆终究还是尊重他父亲的遗愿,准许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保留了雍正赐予他的大学士头衔。



    但乾隆自己赏赐给张廷玉的东西,包括伯爵爵位、物品、在京的府邸等统统收回。



    乾隆二十年(55),张廷玉在惶恐、屈辱中终于得以善终,并配享太庙。



    乾隆也没有放过已经去世十年,但仍有政治影响的鄂尔泰,借着坚磨生诗钞案处死了鄂党的胡中藻、鄂尔泰的侄子鄂昌。



    并将鄂尔泰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



    鄂、张二党被彻底清除。



    



    {张廷玉心谨慎了一辈子,偏偏就乾隆十三年开始昏招跌出。}



    {但如果单纯觉得这事就是乾隆控制不住情绪,题大做,那就错看乾隆了。}



    {在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张廷玉太会揣摩皇帝心思了,乾隆又不像雍正,他最烦这种太过精明的人了。}



    {乾隆晚年曾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自己驾下曾经工作过的五位大学士。}



    {其中关于张廷玉,乾隆是这么写的。}



    {“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我仍然没有严惩他,仍然让他退休了。及至他去世之后,我仍然允许他配享了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优容,如此地好,如果他地下有知,是不是得感激得在地下还要再死一回啊?”}



    {他可真狗啊}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心里憋着一团火发不出来。



    他算明白了。



    那王八蛋就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的!



    张廷玉啊!



    多善解人意的一人啊。



    居然让他逼成这样!



    “势力大点你就修吗,可苦这么为难他呢?”



    “弘历如何了?”



    身后的太监躬身回答道:



    “回陛下,太医言宝亲王为急火攻心,需好好静养一些时日。”



    雍正点了点头,强压心中火气。



    “朕晓得了。”



    “让他养着吧,准噶尔叛乱就先不要去了。”



    



    大清乾隆时期



    老皇帝脸一黑,愤愤道:



    



    “尽些粗鄙之言!”



    “什么叫真狗?朕乃真龙天子!”



    “一群大不敬的混蛋!”



    永琰的脸色毫无变化。



    他爹能出这种话那简直是太平常不过了!



    这才是他爹吗。



    自恋。



    



    {而且,这些大臣确实太会搞事情了。}



    



    天幕上。



    年轻的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折子。



    越看脸越黑,最后将折子拍在御案上!



    “混账!可恶!”



    龙颜大怒下,满殿侍从惊跪一片。



    乾隆拍案而起,恨恨道:



    “一个山西布政使就敢翻倍收税贪污一半!”



    “这上上下下的大臣又有多少行不法之事!”



    “朕以至诚待天下!”



    “而这些人竟把朕当成了历史上那些可以随便欺负的无能之主吗?!”



    “可恨!”



    



    从乾隆即位到乾隆十三年的初政时期,乾隆的统治风格是行仁慈宽大之政。



    但是仁慈之主不是那么好当的。



    乾隆对大臣们宽大仁慈,一开始他们确实曾经如沐春风,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可是时间一长,有些人就故态复萌,又回到了康熙晚年那个懒散懈怠的老样子了。



    最关键的是,乾隆一宽大,贪污之风又刮起来了。



    雍正年间,由于雍正大力整顿,大臣们基本都能安分守己,到了乾隆六年前后,朝中却先后发生了数起大案。



    孝贤皇后在时,乾隆的情绪一直很好,他主打一个平衡和徐徐图之,期望自己与唐太宗一样,百官也能和自己一心一德,共臻盛世。



    但孝贤皇后死了,乾隆心情极度恶劣,群臣的“不理解”也让他不想再玩什么徐徐图之了,他懒得“好名”了。



    乾隆十三年也就成了乾隆朝政治的一个分水岭。



    其统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换句话,他开始理解雍正了,变成雍正。



    



    大唐。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坐在望云亭内,看着天幕,握着皇后的轻声道:



    “水这个东西看起来比较柔弱,所以很多人最后都是淹死在水里。”



    “君王仁柔是好的,但太过仁柔可能是导致更多的大臣陷入法。”



    “而且”



    李世民突然轻笑道:



    “不是朕看不起他们。”



    “就明清大臣的整体素质,能和我贞观一朝的臣子相提并论吗?”



    “不能,他们没有那个能力。”



    “我以诚待人,大臣们同样以诚待我。”



    “但明清大臣们不会,他们并不会用相同的忠诚来回报君主。”



    “相反,他们大多数只会把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当成了可钻的空子,拼命捞钱。”



    长孙皇后仔细听着,听完后叹气道: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二郎大臣之过,那明清君主不也是视臣子如草芥吗。”



    帝后二人对视一眼。



    顿感大唐之幸!



    最起码大唐的问题没有那么复杂!



    后面那些朝代就是一颗乱线团。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真是觉得奇了怪了。



    他怎么在乾隆一人身上看到了多人的影子?



    此时此刻就看到了他爹和他自己的影子了。



    “难怪,儿子总会变成父亲。”



    朱棣对着徐皇后笑道:



    “因为经历过事情相同,在没有知道其他解决办法十,也就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会那么处理。”



    徐皇后知道朱棣在什么,点头称是。



    “雍正那么严厉,那么苛刻,也确实是大势所迫。”



    “康熙晚年留下的一些大臣们不容他宽大。”



    “现在,轮到乾隆自己面对这些问题了。”



    



    自乾隆十三年起,乾隆彻底抛开了宽大仁慈的面具,放弃了“以礼治天下”的儒家梦想。



    拿起了法家的屠刀和鞭子,像秦始皇那样以“法”、“术”、“势”来统驭大臣。



    这是统治方针和思路的转变。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表示他一个字也不信。



    都是千年的狐狸,朕还不懂你?



    到底还是借题发挥!



    “这子真他娘的光明正大的阴!”



    卫子夫奇怪的看了一眼刘彻。



    “天幕不是了乾隆是因为太过宽仁,所以才改变态度吗?”



    刘彻满意的对卫子夫点头道:



    “很好,皇后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朕很喜欢!”



    卫子夫:



    她袖子里拳头捏得死死的。



    要不是打不过,她非得给他三拳!



    朕朕朕!狗脚朕!



    卫子夫在脑海中狂殴了一顿刘彻,殴打的刘彻跪地求饶后,才放开臆想回到现实。



    随即扬起一个大大的笑脸,柔声道:



    “妾不明白,请陛下解惑。”



    刘彻微笑捋须道:



    “其实无惑可解,因为天幕早就言之了。”



    “乾纲独断。”



    “皇后的死只是一个由头,一个理由。”



    “当然,朕相信帝后之间的真感情。”



    “毕竟诗词有感而发,不会骗人。”



    “但朕也明白,这是一个态度转变的天赐良。”



    刘彻看向天幕,眼中精光闪烁。



    “哪怕是造成朝廷震动,史书也只会记载皇帝是因为悲痛大臣们对皇后的不敬。”



    “而且太轻了”



    刘彻太知道皇帝是什么玩意儿了。



    如果真的气愤,事情不会这么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换句话,大臣死的太少了。



    这不符合天幕和后人所的真爱情形。



    也不符合皇帝的心境。



    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



    乾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这个时选择了对他最有优势的决策。



    再次平衡。



    刘彻突然有了兴趣。



    看了这么多皇帝,这是让他最感兴趣的一个。



    其他皇帝只想把朝堂保持在一个静态的环境内。



    然后在这个静态的环境中施展平衡术。



    乾隆不是。



    他不让朝堂保持在静态中。



    而是保持在动态里。



    一切玩法都由他决定。



    “这才是乾纲独断”



    卫子夫脸带着柔情似水的笑意,一双桃花眼却斜睨着他。



    狗东西!



    一点感情没有!



    



    我们一直有个认识误区,那就是清朝惩贪最厉害的皇帝,是雍正。



    但其实不对,是乾隆。



    乾隆比雍正仁慈,那是乾隆十三年以前的事。



    从乾隆十三年开始,乾隆掀起了一场惩贪风暴。



    以此成为了历史上惩贪态度最坚决、段最严密、腕最强硬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