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二个古代世界(7)

A+A-

    第30章第二个古代世界()

    看吧,县令的事,乡下的人家也知道,就只有常年不出门的刘婆婆,才刚听到。

    要是让大家知道,自己搭上了新县令家,专门给他家送鸡子和活兔,不知道背地里有多羡慕。

    刘婆婆决定捂住这个消息,至少等前头县令走了,新县令上任。

    从县里回来,刘婆婆带着买来的肉去了家里,大家伙一起,两天时间,三床被子就弄出来。

    晾在竹架上晒晒太阳,刘婆婆马不停蹄的给自己做冬衣。

    在布料上画好衣服模样,外边用麻布,里边用细棉布,裁下来之后拼在一起,这就是一面。

    对着这一面,往中间塞棉花,一格棉花就缝上几针,保证棉花不会跑掉。

    估摸着时间,刘婆婆关上门用天工技能做,打开门自己又缝上一圈加固。

    一会就把所有的棉花都塞好,前面后面,两个衣袖,拼在一起,一件棉衣就成了。

    依葫芦画瓢,做上两件,都放在前院晒着,刘婆婆开始给自己做棉裤。

    大媳妇媳妇站在晾衣服的竹竿前,用摸着这新出的棉衣,嘴里一阵羡慕。

    “这衣服,最少塞了两斤棉花,摸着可真厚实,穿着这个,冬天肯定不会受冻。”

    “刘婆婆真是个勤快人,我们一起做衣服,她的两件都做出来了,我里这一件才刚收尾。”

    “这针脚看着比我做的密多了,一件衣服,最少能穿五年,得花了多少线头。”

    “我看着,里面还弄了纽扣,这是准备做什么,还是第一次见呢。”

    从刘婆婆做衣服开始,就有不少人在偷学,做的实在是好,看着比自己用两面订在一起好多了。

    这会看到衣服里面,又跑去问刘婆婆。

    “这个啊,我不是养了兔子,攒了不少兔皮,做了一件短衫,等冬日里冷了,就能扣在里边。

    这兔毛多暖和啊,我这身子骨不好,受不得冻,有了这个,下雪也能出门走走。”

    兔子,这玩意山里多的很,就是难逮到,比起花文钱买棉花和布料,那就是免费的。

    刘婆婆完,还去屋里拿出自己做了一半的兔皮短衫,递给大家伙看。

    “就是这东西,你们看看,这兔皮我不会缝,干脆用碎布条做了包边,然后就好弄,只要把包边缝在一起。”

    兔皮短衫在大家伙面前传来传去,这东西看着是不行,灰白色的皮毛边上缝的各式各样,可是摸着暖和。

    “这都快弄完了,我笨,两个袖子不会弄,只能做出三片,后襟一片,前襟两片。”

    兔皮怎么弄做成衣服,刘婆婆是会的,按理来她不会,就只能用这样的笨办法。

    “婆婆巧,这东西放在我们这,就是十指扎遍,也弄不出来,包的真好看,摸起来也软和。

    这么来也是,那些大人们爱买皮子,肯定是用来做衣服,这袖子怎么弄,大家伙还真不知道。”

    兔皮做衣服,是刘婆婆买了碎布突发奇想想到的,大家伙回去翻出卖不掉的各种皮毛,只能学着做。

    这袖子的事情,谁也不会,最后干脆就这么穿,只要护住腹部,人就不会冷。

    知道刘婆婆这有一件用兔皮做的衣服,大刘乡的乡亲们得空就往这边跑,要看看这皮子怎么做衣服。

    “刘婆婆,要是家里没有碎布条子,这兔皮怎么缝?”

    “直接对一起缝上,把线头朝里,也大差不差,家里兔皮攒的慢,我还没试过呢。”

    刘婆婆家里刚安静下来,因为这件事,又重新热闹起来,家里有皮子的,都过来学这门艺。

    刘婆婆大方,只要来学的,她都会教,一些问题问上几遍,也不会不耐烦。

    只有一点,只能晌午之前去找刘婆婆,到了晌午,刘婆婆就会关门做饭,下午都不会再开门。

    知道自己怎么做兽皮衣,家里有老人的,都会给做上一件,老人家最容易的因为冬日受不了冻倒下。

    大刘乡没有做兽皮衣的习惯,刘婆婆开了先河。

    从这年往后,大家在秋日,就会把存了一年卖不出去的的兽皮拿出来,拼拼凑凑做一件衣服,让家里老人能熬过冬日。

    刘婆婆做的兔皮衣看着很简陋,从这阵风刮出去,就有更漂亮的兽皮衣出现,刘婆婆里的皮毛制品也不稀奇了。

    慢慢的,也没人因为兽皮衣的事情来找刘婆婆。

    只有乡正在簿上记了一笔,某年某月,大刘乡上河里某人做兔皮衣一件,村民争相效仿。

    兽皮衣传出去,那接下来就会有更多人养兔子,这是最容易得到兽皮的办法,同时还能吃上兔肉。

    等大刘乡养兔子的人多了,家家户户都有兔皮衣,刘婆婆就不会显的独特,能完美融入大刘乡,与其他人没有区别。

    这是刘婆婆在未雨绸缪,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刘乡的普通长寿老人,别被不知道在哪的主角缠上。

    做了这么久任务,刘婆婆对于这个所谓主角也有猜测,大概率是在大刘乡,可能是河下里,也可能是沟边里。

    只有在大刘乡,才需要一位长寿老人微不足道的庇佑,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面子,估计会被他(她)一提再提。

    原主是四年后去世的,也就是,这位主角最少也会在四年后才出现。

    不定是打着给自己养老的名义,估计自己后边护不住了,死去的大根和儿子存根会出现,到时候上演一场大戏。

    活到八十封乡君,九十封县君,活到一百封郡君,刘婆婆耐得住性子。

    按照这个计划,一直住在大刘乡挺好的,再等等,等自己里攒了钱,在山下里起个房子,彻底把女户坐实。

    刘婆婆不愿意按照世界天道的安排走下去,她自己一个人住着多自在,准备从细节上着改变。

    推动大刘乡养兔风范就是一个的细节,一般的山上可不会有这么多兔子,这是给还没出现的主角准备的初始资金。

    不定,这山里还有什么百年千年的好宝贝,刘婆婆准备开春之后上山,用地图插件找找。

    刘婆婆赶在秋日的最后几天,在又去县丞家送了鸡子和活兔。

    “鸡子七十枚,两文钱一枚,活兔三只,三十文一只,一共是一百六十文,老人家,你算算,对不对。”

    “是极,是极。”

    “好,这是条子,你看看,没有错处就按押领钱吧,下次来时,记得多带几只活兔。”

    原主是不识字的,只有朝廷要求学一个叫数字的东西时跟着学过,看得懂数字。

    刘婆婆干脆对着纸条,比着数字,一个一个对过去。

    看了两遍,确定没错之后,才在条上画了一个圈,代表名字,借来红泥,在上面按上印。

    两张条子都按好之后,账房先生又在什么拓上红印,交还给刘婆婆一张。

    带着条子,去隔壁房间领钱,确定没错之后,还要在条上盖上一个红印,又在本上按了印,才算完。

    半个月就得了一百六十文,这个赚钱的速度,不算慢、

    只是这样的会难得,下次来,养的肉兔就没了,剩下的,要等再过一个月才能出栏。

    照例去东市买了东西,用来改善生活,剩下的钱,刘婆婆全部放回原主攒钱的袋里。

    上次买的布匹和针线都是借了原主的,等卖上几次鸡子、活兔,把钱全部还回去,这些钱就封起来。

    这里面的大头都是原主丈夫和儿子的抚恤金,刘婆婆上次只动了原主攒的钱。

    原主的心血,刘婆婆不想浪费,还有那体恤金,也要一分不动的留着。

    “刘婆婆,又上去赶集了,今儿买了什么好东西。”

    “诶呦,卖了几只兔子,买了点盐和板油,还有是大人们吃的辣椒面。”

    “辣椒面,那可贵了,听一点点就要几文钱,跟茱萸、芥末是一个味道,等下雪了用来做菜,肯定够劲。”

    “是啊,好容易存点钱,也试试大人们吃的什么,要是吃得惯,咱们明年也种,大人们肯定愿意买新鲜的吃。”

    “那感情好,要是婆婆能种出来,我带着鸡子上你家求种。”

    “好好,等我试试这个辣椒是什么东西,明年开春,就去在县里买种子。”

    刘婆婆来了这么久,调味料只有粗盐、油、葱姜蒜,胡椒、八角这些,到现在都没碰到辣椒。

    今天也是运气好,碰上打北边来的商人在卖这个,借着会,买了辣椒面回来,等明年,就找借口卖几个辣椒籽。

    实在不行,从格子空间里拿种子,就是辣椒面里的种子发出来的。

    习惯了辣口,菜里面不放辣椒,都吃不下饭,没想到这个世界有红薯,也有辣椒,感谢先来者,造福后来人。

    不定,玉米土豆,番茄西瓜,这些都有。

    刘婆婆想着,以后去县里,多留意外边来的商人,他们不定会带着北边的种子南下。

    刘婆婆买了十文钱的辣椒面,回家当天就心的把辣椒籽一颗一颗挑出来,得到一把完整的。

    在种植空间腾出一块地,把辣椒籽种下去,看能不能发芽,也看看现在的辣椒树长什么样。

    连吃三天辣椒,刘婆婆呛的不行,每次做菜都要打开灶台边上的门。

    吃到第三天,刘婆婆成功倒下,辣椒这东西原主可没吃过,三天下来,身体没能适应,只能歇下来缓缓。

    听到消息的长根侄子当天就过来了,跟在床前烧茶递水的,明里暗里责怪姑姑不爱护身体。

    “我没事,就是嗓子疼,不用躺床上,等我煮把草药喝了水,过两天就好了,怎么还用你过来。”

    长根侄子只听着,一句话不肯,来了之后,硬是把刘婆婆按在地上,自己去煮水。

    喂了水,又忙着刘婆婆家里的事,等刘婆婆醒来,长根侄子已经回去了,让一个侄曾孙女过来陪着。

    “老姑奶奶,我听爷爷,你是吃一个叫辣椒的东西倒下的,真的嘛?”

    刘婆婆嗓子疼的难受,又不得不给侄曾孙女解释。

    “老姑奶奶是,这个辣椒吃着不辣,味道好,吃下去之后,到了胃里,就会很辣。”

    刘婆婆已经无力解释,谁知道这个辣椒是穿越者前辈从哪得到的,肯定不是正经途径。

    吃一餐两餐还好,吃个三天就辣的人心慌,每天上厕所时更是难受,恨不得直接清空。

    “我不碍事的,休息三天就好。”

    怎么,侄曾孙女都不相信,一定要在老姑奶奶这住下,照顾老姑奶奶。

    眼看劝不动,刘婆婆就放弃了,又从柜里翻出一个枕头,这是原来剩下的布做的,里面填了荞麦壳,睡起来还算舒服。

    “老姑奶奶,我就睡在外边,晚上想喝水、想去如厕,都叫我。”

    侄曾孙女一点都不嫌弃,自己在家时,还没有枕头,拿点稻草,捆一下,用衣服盖上就睡。

    家里的床比老姑奶奶这边还,大家都是竖着睡的,脚要架在床边的凳子上。

    陪着老姑奶奶,自己能盖上被子,还不用挤着,比在家舒服。

    第二天,刘婆婆还没睡醒,迷迷糊糊就听到有动静。

    一睁眼,侄曾孙女已经悄悄爬起来,正端着水过来。

    “老姑奶奶醒了,是不是我吵到你,家里的鸡我已经喂了,兔子也搂了草。

    还煮了你昨天喝的水,给你放在这晾着,等会起来就能喝,咱们早上吃什么,要不煮个红薯粥?”

    刘婆婆打开日历插件,现在才早上七点二十多,侄曾孙女什么时候起来的,怎么做了这么多事。

    “你什么时候起来的,家里的事不多,快上来睡会,咱们睡醒再做。

    我那有挂面,等来我起来煮,滴两滴香油,再放上一些风干兔肉,包你好吃。”

    侄曾孙女还要拒绝,被刘婆婆强制拉到床上。

    “难不成是嫌弃老婆子睡的床,快来睡会吧,还在长身体呢,多睡会好长个子。”

    在家时比现在起的更早,侄曾孙女还怕婆婆骂自己只会糟蹋粮食,这会真不知道要怎么做。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