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 20 章
李氏倒是没想着让娘家阻挠魏时科举,长房那边都不会同意,真要硬顶起来,兄长那边未必会愿意为了她得罪长房。
她想做的是让魏家早早的分家,把该属于她儿子的东西留下,不至于被庶子占了去,至于长房那边儿,愿意扶持魏时,那就让他们扶持去。
反正分了家,白姨娘也是要跟在这边的,魏时哪怕日后显赫了,也仍旧被拿捏着,若是混不出什么名头来,也不能在家产上使心眼。
李氏在娘家那边是唯一的嫡女,嫁给魏仁也是下嫁,从来都是依着自个儿的脾气来,要动心眼儿,对她来是没必要的。
如今,也算是破了例了。
当务之急,不只是把家分了,而且是不能留给魏时多少东西,反正她的嫁妆一分都不会给魏时,至于公中的东西,二八分,嫡子占八分,庶子占两分。
还有白姨娘,必须得接回来,不能放在长房那边。
李氏一封信,写了撕,撕了写,花了两天的功夫,才把这信给寄出去。
燕县离京城远着呢,又不是派下人专门去送一封信,靠驿站传送,这书信一来一回得半年,且还有的等呢。
李氏素来是个没什么耐心的人,在没收到消息之前,脾气确实不怎么好,魏仁几乎是不怎么回后院了,没有白姨娘的那朵解语花不,夫人一点就炸,他宁可在前院一个人睡,也不想回后院。
魏定一直都知道自家堂弟颇有天分,否则也不会在十二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而且差一点儿就是三元了。
但在算学上,他才知道自家堂弟的天分绝对不能用‘颇有’这两个字来形容,简直是太有天分了。
明明是刚接触算学的人,就算以前翻过算学的书,可从来都没人教导过呀,他知道堂弟的启蒙先生是个秀才,肯定不会在学堂上教人算学。
所以,现在应该是堂弟刚刚开始学习算学,结果太击人了,他好歹也学了三年了,两三天的功夫,都被堂弟在算学上全面压制了。
当哥哥的有苦难言,还好堂弟在律学上的天分没这么惊天动地,!,不然的话,他都需要调整心态了。
魏定已经算是心态好的了,堂弟虽然比他了九岁,可在背诵方面,堂弟的底子夯的要实。
杂文、策论也不输他,诗赋就不太好比较了,如果在限定时间内做一首诗,那他做出来的诗大都要比堂弟强,但是如果不限定时间的话,那他的诗跟堂弟的诗,谁的水平更高就不好了。
他有时候在考场上还会即兴作诗呢,但据他所知,堂弟这几场考试所写的诗赋,都是平日里准备好的,挑的自然也都是精品。
算学和律学,他比堂弟早学三年,三年的功夫,按理来肯定是拉开差距了,但事实却是,律学确实有一定的差距,算学却是两三日的功夫就被赶上来了。
这样来看,乡试的这几门考试里头,他只在律学这一门功课上比堂弟要优秀。
这也太击人了,九岁的年龄差,三年的乡试准备,甚至在启蒙方面,他受到的教育要远高于堂弟,父亲曾教导过他,教他的先生也是举人,方方面面都要优于堂弟。
这样的情况下,他都被堂弟轻而易举的追赶过去了,魏定这会儿还能只羡慕不嫉妒,心态已经非常好了。
魏时从来就没有想过藏拙,在燕县的时候,不藏拙是怕自己被压到一点出头的可能都没有了。
在柳州城,则是没有这个必要,不管是大伯,还是堂兄,待他都极好,藏拙无异于是藏心眼儿,何苦跟对你好的人藏心眼儿呢。
除非是能藏拙一辈子,否则不会被人发现不了的。
魏定羡慕魏时,殊不知魏时也在羡慕着自家堂兄,他并非是什么胸有大志的人,甭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都没有想过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如今这般上进,不过是逼不得已。
在燕县,若不是姨娘卖了一回惨,他都不知道还要吃那些残羹冷饭多长时间,夜里还得要饿着肚子。
大多数人都喜欢挑软柿子捏,一旦确认,你是一个没人帮、没人问、自己又立不起来的软柿子,指不定被糟蹋成什么样了,食物被克扣应该只是开始,后续肯定有更多的手段。
魏时不想吃这样的苦!头,也不想一辈子都受制于人,十岁之前,他的上进,有一部分是基于对未来的惶恐,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喜欢,这些韵味儿十足的东西,这他上辈子就喜欢的,否则也不会去学文科。
十岁之后,他的上进更多的是不得已,不得已把自己逼成一颗陀螺,只有不断的旋转,才有逃出去的可能。
若他和堂兄一样,没有这样的烦心事儿,不至于被逼迫到这样的程度,谁不想高高兴兴的读书,张弛有度,不是强起精神,而是游刃有余。
魏时明显的可以感觉到,他已经没那么喜欢这些文字了,上辈子可以为了它们熬夜,可以忘记吃饭,但是现在这些东西更像是他往上爬的阶梯,每踩上去一阶,都踩掉了内心对这些文字的喜爱。
互相羡慕着的兄弟俩,在算学和律学这两门功课上,可以互相作为对方的老师,魏时在算学上的水平,不比先生差,也不比魏大伯差。
魏定的律学是跟着魏大伯学的,再加上从耳濡目染,水平也是可以的,最起码应付乡试足够了。
魏大伯更多的是在策论和杂文上帮助这兄弟俩,出题目、改文章、讲文章。
最重要的还是这最后一项,阅历越是多的人,知识储备量越是多的人,往往大局观更强,能够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
相比之下,魏时和魏定还有的练呢。
在李家的书信到来之前,知州府是欢快的,后人争气,再没有比这更能够让家族和睦的了。
李家的书信是直接写给魏大伯的,跟魏李两家当年定亲的时候相比,两边的差距已经没那么大了。
昔日魏家是高攀,如今差不多也算是可以平起平坐了,李家底蕴深厚,在职的又是正五品京官,可奈何家族的颓势明显,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耐不住这骆驼一直在削减。
相比之下,魏家正处于上升期,底蕴虽不深厚,但是后人争气,魏定是秀才,若不是身体不好的话,可能早就已经中举了。
魏时就更不用了,十二岁的秀才,接连拿下两个案首,院试离案首又只差了这么一点。
便是放到世家大族,这样的成绩!也是值得称道的。
李家一代不如一代,人丁倒是挺兴旺的,辈儿里头,年长的二三十岁都已经成家有子了,可这一串儿的人里头连个秀才都没有,也不是能安下心来过日子的人,在京城里头闹,欺负平民百姓。
如今这两家再放到一块来比较,平分秋色,都是看在李家列祖列宗的份上。
所以魏家对上李家,是一点都不怯的,对于这封千里迢迢来自京城的信,魏大伯在开之前并没有放在心上。
如果之前两家定亲的时候,他还想着李家人能够提携自个儿弟弟一把,现在是完全不敢有这个奢望了,李家又折腾了十几年,在地方上已经完全不上话了。
再者,他这个弟弟,就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再怎么提携都没有用,虽然不贪不腐,可他也不管事儿呀。
一个燕县知县的位置坐了这么多年,吏部考评从来就没有得过优,所以屁1股也从来都没离开过知县那个位置。
跟李家的联姻,基本上算是一步废棋,李家江河日下,魏仁不求上进。
这婚事真要论起来,还是李家沾了光,当年李家愿意把嫡女下嫁给魏仁,可不是为了投资魏家,而是李家的嫡出姑娘被养坏了性子,真要嫁进门当户对的人家里头,谁能容得了这个。
自家弟弟在仕途上不求上进,对于后院之事儿那也是能不管就不管,基本上全由着李氏了算,这在大户人家也算是少见了。
李氏那性子也就是能在自家弟弟的后院里能过的是自在点,放别人家里头,可没这么舒服。
李家的来信照例是文绉绉的,满纸的圣人言,开篇压根就不用读,直接略过去就成,这也是魏大伯早就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了,一直到书信的末尾才提到‘分家’这两个字,为什么分家,这个家要怎么分,一概不提。
魏大伯都不知道,这个‘分家’是要长房和二房分家,还是让二房内部分家,人家在信上压根就没提,云里雾里的,通篇就只有两个字有意义——分家。
不用想也知道是李氏蹿腾的,否则,几千里之外,李家干嘛眼巴巴的送这么一封信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