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长江失守

A+A-

    虽然朱元璋和徐达等人言辞坚定,表示即使失去长江也不足为惧。然而,他们内心十分清楚,这句话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作为开国君主和将帅,他们确实曾被视为历史上的名将。

    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形势造就了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中拥有一支精锐的军队以及杰出的将领。但是,如今的弘光帝却不具备这些条件。他既没有得力的军事将领,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兵力来支持他的统治。

    清军顺利地拿下了扬州之后,士气大振,犹如猛虎下山一般,浩浩荡荡地向长江进发。在此之前,清军已经在扬州城的南北方向搜罗到了三百多艘船,准备利用这些船只渡江。而那些投降的明军将领,如张大禄、李成栋等人,也各自带来了一定数量的船只,使得清军的力量更加强大,仿佛如虎添翼般凶猛。

    此时,负责守卫江南岸镇江一带的是监军副使杨文聪和总兵郑鸿逵。杨文聪原本是一个文官出身,下并没有太多的兵马。而郑鸿逵则是郑芝龙的三弟,隶属于郑氏海盗。他中掌握着一万五千名士兵以及三百艘战船。

    郑鸿逵的部下大部分都是福建人,他们头上裹着红色的头巾,远看就像是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这支军队中有许多善于水上作战的士兵,被人们称为\"黑鬼\",他们能够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自由穿梭,行动自如。这样看来,郑鸿逵所率领的军队确实具有与清军一较高下的实力。

    四月间,郑鸿逵曾将李本深、张天禄等部阻止于长江北岸,并以此作为击败清军的“大捷”上报南京,因此受封靖虏伯。然而,郑鸿逵并未满足于此,反而变本加厉。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沦陷后,郑鸿逵仍以虚假的捷报蒙蔽朝廷。尽管此时清军已逼近长江,随时可能渡江,但郑鸿逵却毫无警觉之心,依旧歌舞升平,大摆宴席犒赏各路军队。

    五月初八深夜,浓雾弥漫江面,清军趁大规模南渡。郑鸿逵及其部下猝不及防,无力抵抗。更糟糕的是,刚刚投降清军不久的杨承祖、张天禄、李本深、胡茂祯、李成栋等将领纷纷率领军队参与渡江战役。

    这些投降的将领们此前曾被郑鸿逵用火炮阻挡在江北,遭受了巨大损失,心中早已充满仇恨和愤怒。现在他们终于有会报复,每个人都变得异常勇敢和凶猛。

    张天禄率领着下的士兵,乘坐着一百多艘船只迅速渡江,如箭一般飞驰而过。他连续攻破了郑鸿逵的三个兵营,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杨承祖的军队则在金山与郑鸿逵的水师展开激战,最终击败了对方,并占领了银山的营地,杀死了一千多名郑军士兵。

    此外,原本驻守在泗州的明副总兵李遇春也毫不犹豫地向前冲锋,拦截并追杀郑鸿逵。

    这些曾经在清军面前闻风而逃、毫无战斗力的残兵败将如今却变得如此勇猛无畏,这对于南明来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郑鸿逵这个人啊,真是让人又气又恨!他一方面被清军吓得屁滚尿流,连胆子都吓破了;另一方面却还想着要保住自己那点可怜的实力,只想着逃回福建老家去躲起来。这种人怎么可能有血战到底的决心呢?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懦夫!

    当他们遭遇清军的时候,被打得落花流水,惨不忍睹。最后,郑鸿逵只好带着那些残兵败将,灰溜溜地从陆路向南逃窜。而剩下的那些明军水师,则顺着长江向东逃跑,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

    朱元璋叹息道:“唉,长江防线没想到就这么丢了,真是令人痛心啊!不过还好我们还有南京这座坚城可以依靠。只要南京能够守住,再加上我们强大的水师封锁长江,那些可恶的满清军队就算有二三十万人也不足为惧,他们必然会被我军困死在江南地区。”

    当年,朱元璋决心要修建一座宏伟壮丽的南京城,这无疑是一项规模空前、难度极高的庞大工程。为此,他毫不犹豫地亲率众多能工巧匠以及无数平民百姓投身其中,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建设当中。

    朱元璋不仅殚精竭虑地精心规划着城墙的整体布局,更对城墙的坚固程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必须高大厚实,坚不可摧,足以抵御任何外敌的猛烈攻击。城墙所使用的砖石更是需要经过精心挑选,每一块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筛选,务必确保其质量上乘。

    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朱元璋始终亲自监督工程进展,对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绝不容许有丝毫瑕疵。他频繁地亲临施工现场,与那些辛勤劳作的工匠们深入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并从中汲取灵感,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思和设计。

    朱元璋深知南京作为都城的重要性,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城市的安全。除了加强城墙的坚固程度外,他还下令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如城门、城楼、箭塔等。这些工事不仅增强了南京城的防御能力,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朱元璋对南京城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亲自参与规划设计,并派遣了大批工匠和士兵前往施工现场。他们日夜奋战,不辞辛劳地工作着,只为让这座城市早日建成。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京城终于修建完成。这座城市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成为了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朱元璋站在大殿前,向远处眺望,眼前展现出一幅壮丽的景象。南京城的城墙高耸入云,城门雄伟壮观,城楼巍峨耸立,箭塔威严矗立。城中的街道宽敞整洁,房屋鳞次栉比,市井繁荣昌盛。朱元璋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然而,尽管朱元璋口头上表现出坚定的信心,但实际上他内心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和残酷,而对又是强大的满清军队。朱元璋明白,南京城的坚固只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守城的将领和士兵们能否坚守阵地,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朱元璋对于守南京的人毫无信心可言。他知道,守城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智慧和决心。而弘光身边的一些将领或许并不具备这些品质,或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这让朱元璋感到忧虑和不安,他担心南京城最终还是会沦陷,使得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

    “陛下啊!南宋当年面对金军的时候,南京也一度失守,但宋高宗赵构却能逃出生天,并最终建立起南宋王朝,延续了宋朝一百多年的统治。现在弘光帝面临的情况与宋高宗相似,只要他能够逃出南京,就有希望,那怕逃到海上,还有卷土重来的会,毕竟整个南方仍然是大明的天下啊!”李善长苦口婆心地劝导着朱元璋道。

    朱元璋听了这话,心中有些动摇,他觉得李善长得不无道理。虽然自己已经开始不看好弘光帝了,但如果弘光帝真的逃走了,不定还真有可能像南宋一样,在杭州重新建立政权。

    就在这时,天幕中突然播出了一条消息:“弘光帝在清军到来之一前,已于五月初十日逃离南京,投靠操江总兵诚意伯刘孔昭”这条消息让在场的所有人即为南京没有守住而失望,但没想到弘光帝居然真的逃走了,这令他们又产生了新的希望。

    李善长看到这一幕,心中暗暗松了口气,他知道自己刚才的话已经打动了朱元璋。果然,朱元璋沉默片刻后,缓缓道:“看来弘光帝还是有点本事的,竟然能从清军的包围中逃脱出来。不过,就算他逃走了又怎样?大明朝已经灭亡,他也只有半壁江山了,历史上偏安江南的半壁江山,最终还是难以避免灭亡”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