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君臣论治

A+A-

    奉天解围,关中形势总体向好发展!

    李怀光虽一直领军在长安附近绕圈子,对朱泚吓而不打。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如果不发生极其特殊的情况,朱泚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至于两河战场,虽仍僵持不下,但毕竟距京城较为遥远,短时期内不会威胁到朝廷安全。

    经过一个多月血雨腥风的生死考验,德宗较之继位之初的急于求成淡定了许多。

    一天,德宗与翰林学士陆贽交谈,与他商讨当前施政的紧急事务有哪些。

    陆贽侃侃而谈:“臣以为,当前最大急务莫过于体察民心之所依,而后符合民心的优先办理,背离民心的尽快祛除,使君王与百姓同好同恶!”

    “近期的叛乱表明,我们在体察民情、顺应民心上问题很多,君臣之间交流渠道不畅,地方官员的想法不能及时为朝廷所知,朝廷的政策也无法让他们完全领会。事情的真相无人去深究,听来的消息又未必属实,以致真伪掺杂其间,君臣猜忌横生。”

    “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如果我们能广开言路、集思聚智,以正确的方式行使正确的事,而不是单凭主观臆断、听任奸人挑唆,那么天下虽大也能同心同德,谁还会甘冒忤逆恶名为非作歹呢!”

    “立国的根本在于民众拥护,而民众的拥护在于知晓他们的真实想法,及时替他们解忧纾困。易经中,坤在上乾在下是地天泰,乾在上坤在下为天地否。”

    “坤在上乾在下,看着天地颠倒,卦义却是代表吉祥的“泰”,这是由于天地相交、上下相知的缘故。而乾在上坤在下,貌似符合常理,卦义却是代表灾祸的“否”,这是因为天地之间、君臣之间阻隔不通,无法交流!”

    “因此,历代圣王虽高居万人之上,却会将自己的意志服从服务于民心所向,而不会以一己之意违背万众之情。”

    “陛下您愤恨藩镇做大这个既成事实,亲自担负起削藩平叛的重任,企图用严厉强硬的腕、毫不妥协的作派,一举荡平妖孽,使我大唐重新中兴于天下。”

    “然而藩镇问题为祸已久极为复杂,高压之下远方藩镇不清楚朝堂真相,为保全性命而抗旨兴兵;近处将领又畏于君威难测,因避罪免责而苟且偷安。”

    “陛下考虑的是治理天下,臣子们却在琢磨着如何躲避诛杀;臣子想要向您尽忠,又惟恐遭到您的无端揣测。以致您的圣谋远虑无法下达于群臣,群臣的想法也不能上传至圣听。”

    “臣曾做过御史,每半年才有一次会进朝拜见。只见您高高端坐于宝座之上,群臣远远站在

    “一殿之内尚且如此,天下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您也照例召见使臣,安排宰相处理军国大事,但他们反映代表的并不都是民间实情。”

    “还没成行的事,被告诫是密严禁商议;已经成行的,又是您定的不准讨论。”

    “于是人人隐藏真实想法,以多为非。这次泾原变乱发生之前,天下人都感到形势堪忧,只有您不知情,竟然还认为太平岁月将至!”

    “陛下您如果拿现在所积累的经验,去审视往日发生的事情,那么对错得失自会了然于胸,谁忠谁奸也就一清二楚了。”

    德宗性喜辩论且口才极好,在朝堂上往往把谏言的大臣驳斥的无话可。

    陆贽这番话,大意是他不注重采纳群臣意见,对民情民意掌握的不够,这让他很不以为然,答道:“朕本性真诚,也愿接受臣子进谏。曾认为君臣本属一家,用不着互相提防。谁想到我的推心置腹,换来的竟是被奸人卖弄。”

    “现在看,这次兵变的缘起,反倒是由于我过于诚信所致。你看那些进谏的言官,他们在商议国事时很少能做到严谨缜密,还一个个牛皮哄哄,出了错却把罪过都推给朕,来换取他们勇于进谏的名声。”

    “我从继位以来,见过的议事奏折多数内容雷同、道听途,稍微深究一下,他们立刻无言以对。如果真遇到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我又怎会不提拔重用。我见他们总是这样,所以最近才懒于听他们絮叨,并不是我不愿意接受谏言!”

    陆贽听德宗所讲与自己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便顺着德宗的话,逐句加以反驳:

    “臣以为,天子之道与天道是相同的。上天不会因为哪棵树长的丑就剥夺它生存的会,天子也不该为有人的存在而不接受正确的主张。治国之理,其实就是诚与信这两个字,一旦缺失将无法弥补。”

    “心不诚就难保动纯正,不守信则无法言行一致。陛下您今天的灾祸是因为您诚信所致,我觉得这话得有些过了。”

    “管理臣子如果单凭心权术,臣子就会变得狡诈;对待他人如果总持怀疑眼光,人家对您也不会宽容。”

    “诚信之道,须臾不能舍弃。自己不诚信却总指望他人诚信,大家谁也不会跟从;失信于前却又许诺于后,众人必然不会相信。希望您时刻将诚信谨守于心并身体力行,这恐怕才是您需要反思的!”

    “我听商朝名臣仲虺称赞成汤,不他无过而夸他善于改过。可见圣人都是以改过自新为能,而不是以无过为美!”

    “人总会犯错,聪明人善于改过,因此事业越做越大;蠢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犯错,路才越走越窄。”

    “您谏官在进言时考虑不周还牛皮哄哄,可这对于您的德行并没有任何损害!如果他们所提建议不切实际,那就无须采用,如果符合常理就应当接受。”

    “口齿笨拙但是敏于落实的人未必愚蠢,能会道且重名图利的人也不见得有多聪明!还是要用实际行动和最终结果,来考查考验谏言是否正确!”

    “您又奏章内容雷同、道听途。我认为,一件事情如果众人都去它,反而证明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民心民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恐怕不应一律加以轻视而不予理睬。”

    “您还稍微深究,他们就无言以对。我觉得陛下您虽可以靠着权威让他们不敢讲话,但未必代表他们就真的理屈;您可以让他们口服,但无法让他们心服。”

    “作为臣子谁都愿意尽忠,作为君王也都想要讲理。而臣子每每苦于君王的不理解不信任,君王也总是抱怨臣子不忠诚不老实,为什么会这样?交流不通啊!”

    “不论臣子亦或君王,都想让自己的真实想法被对方知晓,然而事实往往不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存有以下九大弊端,这九大弊端中君王占了六条,臣子占了三条。君王的六条是:自以为是、耻于改过、强辞夺理、精明苛察、严厉无情、倔强固执;臣子的三条是:谄媚阿谀、左右观望、胆怯软弱。”

    “想我大唐千里国土、亿兆黎明,能有幸得以一睹天颜的少之又少,而这些人里能够与您商谈国事的又有几人,真有幸能与您议事了却又有这九大弊端夹于其间,上下沟通之难可想而知。”

    “上情不能下达容易使民众迷惑,下情无法上通容易使君王猜疑。猜疑之心一起则不会接受臣子的忠诚,迷惑之情一生则不愿执行君王的命令。一片赤诚不被接纳就会做出忤逆之事,违抗命令不去执行朝廷又将刑之以法。下离心而上加刑,国家怎么可能不亡啊!”

    德宗颇为聪明也很有些才华,他自视极高,能够服他的人,必须是让他能生出敬佩、欣赏之情的人,比如之前的崔佑甫,还有杨炎也算半个,后来的传奇名相李泌等。陆贽虽年轻,无疑也是这样的人。

    这番寓意深刻、别有所指的话终于打动了德宗,对德宗今后的施政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久,德宗将陆贽从翰林学士一职直接提升为考功郎中——次五品、相当于地市级——又一改往日强硬作派,选派心腹暗中与田悦、王武俊、李讷接触,准备赦免他们之前对抗朝廷的罪行,并许诺给予高官厚禄。

    田悦三人经过多次秘议,也都有归顺想法。因畏惧朱泚、朱滔兄弟现有实力,还不敢贸然断交,仍像以往那样各自称王,等待时拨乱反正。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