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二王、八司马”与永贞革新(上)

A+A-

    永贞元年(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享年六十三岁!

    年已四十五岁的太子李诵继位,成为大唐第十一任帝王,是为唐顺宗!

    顺宗在大唐历史上是个绝无仅有的存在,他于继位四个月前不幸罹患风疾,导致语言功能丧失。在当时那种医疗条件下,无异于宣告了死刑,让已过花甲之年的德宗在哀痛中撒人寰。

    国不可一日无君,顺宗只好拖着病体勉强登基,苦苦强撑了八个月。他在位时间虽然不长,却依靠着“二王、八司马”,发动了一次旨在肃清朝政的变革,史称“永贞革新”。

    所谓二王、八司马,是服务于顺宗的一个“十人团队”——王叔文、王伾,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

    这次革新历时一百四十六天,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只留下几页薄纸,却因柳宗元、刘禹锡两大文豪的参与倍受瞩目!

    提起此事,还得从这支“十人团队”的老板——顺宗李诵谈起!

    李诵是大唐历史上当储君时间最长的帝王,他十九岁就做了太子,直至四十五岁才登基,整整等了二十六年!

    历史上比他做太子时间还长的,仅有康熙之子胤礽与汉武帝之子刘据,但这两人最终都没修成正果。

    在此期间,作为一个身处权力核心的旁观者,他与父亲一同经历过泾原兵变的战火离乱,亲眼见证过民生艰难,对父亲执政期间的利弊得失看得非常通透。史书称他成熟、慈悲、有韬略,这一品行的形成,恐怕既有德宗的加意培养,也与他二十多年的隐忍历练密不可分。

    可以想见,像他这样具有丰富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储君,一旦接国政必将很快胜任,并在短时期内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施政成果。

    只可惜,上天不遂人愿!多年的媳妇还没等熬成婆,就已被生活压弯了腰,他的中风使所有希望都化成了泡影!

    一切都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行动不便的李诵为了大唐天下的稳定,只得勉为其难的在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拥护下登基,更改年号为“永贞”。

    可是一个不出话来的人还如何颁诏施令?此时,王伾、王叔文——“二王”——凭空出世!

    这两人都是李诵做太子时的幕僚,都生于江浙一带。王伾善书法,王叔文精棋道,各以所长陪太子解闷。

    王伾人长的很丑,的一嘴吴语,在李诵眼里就是一个供他开玩笑、逗闷子弄臣。

    王叔文五十多岁,读过很多书,为人严肃有城府,经常与李诵在弈棋时聊些民间疾苦,李诵对他比较尊重。

    有一天,李诵看书看累了,和身边幕僚闲议朝政。也不知是谁开的头,起宫市之弊。

    李诵早对此不满,一听有人提起,便慷慨激昂的:“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不好,我对此早有看法!”言毕,众人纷纷附和,有夸他英明的,有捧他明见的,不一而足。只有王叔文若有所思、不发一言。

    等到众人告退,李诵将王叔文留下,诚恳询问他不发表意见的原因。

    王叔文道:“身为太子主要是探问圣上吃得怎样、是否安康,不宜过问敏感事务。陛下在位已久,如果因此怀疑太子邀买人心,请问您当如何自处。”

    李诵猛然一惊,吓出一身冷汗!从此,对王叔文留下深刻印象,认为他稳重老练、可托重用。

    王叔文在获得李诵信任后,与王伾一起,开始秘密结交朝中有名望、想干事的年轻一代中层官员。与韦执谊、陆淳、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枊宗元、刘禹锡八人号称死党。后来,凌准、程异经人介绍,也加入了这个团体。

    他们有三个共同点:

    首先,多为言官出身。除了程异做过县尉,从事财赋工作外,其他人要么是拾遗、要么是监察御史,还有在大理寺管审案的,以上这些都可笼统归为言官体系。言官是用于议论朝政得失的,其职能有些类似于现在的纪检监察部门。

    其次,文化层次较高。且不知名度最高的刘禹锡、柳宗元二人,韦执谊、凌准、陈谏也都是在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学问家。

    第三,中层官员为主。这些人里,韦执谊是翰林学士,刘禹锡、柳宗元是四五品官,相当于地市级领导。其他人官阶相对较低,但也或多或少有些权力,级别大不大、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父辈、家族在朝中都有一些影响力。

    大致相同的出身、大致相近的梦想、大致相仿的学识,让他们言谈甚欢、相见恨晚,逐渐形成了以王叔文为核心的团体。他们整日聚会且行踪诡秘,没人知道在做些什么!

    一些藩镇大员给他们贴上了“太子党”的标签,也知太子迟早继位,便私下向他们送钱送物用以提前勾兑感情,以备未来之需。

    一次,左补阙张正一上疏求见德宗。言官见皇帝,本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因张正一与吏部员外郎王仲舒、主客员外郎刘伯刍交情不错,而这两人与王叔文有过矛盾,便怀疑张正一在举报自己。于是让翰林学士韦执谊利用职务之便构陷张正一,称他结交朋党、玩乐宴饮。没多久,张正一被远贬外地,朝廷内外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是得罪了哪位瘟神!

    永贞元年(05年)正月二十六日,李诵带病在太极殿继位。

    他虽无法讲话,也想维持帝王应有尊严,让人在宝座四周拉起帷幕遮挡,里面只有亲信宦官李忠言和宠妃牛昭容服侍,所有奏章均需经过他们呈递顺宗。

    为了确保国家器的正常运转,顺宗诏令王伾、王叔文进驻翰林院参决政务,提任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兼同平章事,即宰相。

    自此,这个服务于顺宗的秘书班子开始启动!

    遇到奏章,通常先由牛昭容交给李忠言,李忠言再交给王伾,王伾到翰林院找王叔文,王叔文拍板定调、起草诏书,经顺宗同意后,下达中书省由韦执谊承办。

    在这一决策链中,他们分工清晰、配合默契。王叔文无疑是大脑,扮演着决策层的角色;韦执谊则是足,通过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抓好政策的落地执行;而王伾、李忠言、牛昭容则相当于保障决策链顺畅运转的通联人员。

    这些原本处在权力外围的边缘人物,一夜之间升格为朝廷的中枢核心,那份获得感、喜悦感、自豪感是根本无法用言语可表述的。

    他们由此充满干劲,日夜不停的筹谋策划,利用工作间隙互相吹捧鼓励,自比伊尹、周公、管仲、诸葛亮。一时天下之大,我第一、你第二,再也没有比我们更强的了。

    至于提拔谁、重用谁,全凭他们一句话,哪有什么程序可言。那些平素与他们有过交集的人相继进入高位,有时甚至一天同时任命数人。只要这个团体中有一人承诺“某某可以胜任某职”,不过一到两天时间,命令就下来了。

    于是,王叔文他们十余人的家里个个门庭若市。想走王伾、王叔文路子的官员昼夜络绎不绝,乃至顺道带火了他们府宅附近的茶肆酒垆。

    王伾本身就是个靠嘴吃饭的弄臣,品行尤为贪劣,竟然把纳贿当成了事业去做,还专门打造了一个超大柜子用于存放财物,两口子就睡在上面过瘾。

    当然,这个秘书班子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既然掌权,自然也想做出些政绩用以稳固权力。

    值得称道的有三件大事:

    一是将民愤极大的京兆尹李实贬到通州(四川达州)当长史(佐官,无实权)。李实是皇亲国戚,承袭了祖先道王的名衔。德宗末年,关中地区时常干旱,他作为京城最高行政长官,本可如实反应,减免百姓赋税。他却对德宗什么“虽然干旱,但禾苗却长得壮实”这样的胡话,结果不仅大灾之年不减租,反而变本加厉的搜刮剥削,用以给德宗进奉。京城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听他被贬往外地,市井上下一片欢腾。人们纷纷拿着石头瓦砾等在路旁,准备砸死他。还好,有人透信儿给他,他从路狼狈出城。

    二是撤除了宫市和五坊儿。宫市不再让宦官负责,仍按原有制度,交由相关部门办理。

    五坊儿是唐时设置于宫中,用于饲养雕、鹘、鹰、鹞、狗的五个坊,各坊中的饲养人员统称五坊儿。

    像围猎这种贵族运动,在不影响百姓生活时原本也无可厚非,但这些五坊儿却时常借此为害民间,成为京城一大祸害。

    他们要么随意游走于街市,用鸟遮住某个巷口,一旦有人无意碰到,先是一顿暴揍,然后再以惊吓到鸟雀为名强行勒索。

    要么三五成群到饭店吃饭,酒足饭饱抹嘴就走。店里伙计如果敢向他们要钱,往往被痛打一顿。更可气的是,他们拿着装满蛇的口袋扔到某个店铺,愣是诱捕鸟雀用的,让店家替他们养着。店家哪里敢留,只得苦苦哀求,拿钱给物方才作罢。

    宫中这两大弊端,顺宗在做太子时就已知晓,因此一登基就安排王叔文他们明令禁止。

    三是罢免了一些苛捐杂税。德宗晚年只知捞钱,在春、秋两税之外,又设置了若干课目巧取豪夺,把民间搞得苦不堪言。顺宗登基未满一月,就诏令各地不得再收取苛捐杂税用以进奉。

    这三件事情,都与百姓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因此大受欢迎!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