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府试又中
在高处看,地上密密麻麻的人,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
约么能听出几个文人雅士互相吹捧,“兄台文采无双,必定榜上有名。”
这样的话初听颇有意思,听得多了,大家不以为意。苏元青以前当乞丐时,便不屑于这些毫无根据的吹捧,现在同样厌恶。
刘淑兰安静了一会儿,按捺不住,问:“你今年也参加府试?”
苏元青:“不错。”
“考得如何,可能拔得头筹?”
“头筹?”苏元青笑了,“在下只能,在下就算能中,名次也绝不会太高。在下那试卷答得,回想起来颇为羞愧”
“哈哈,你倒坦诚。”刘淑兰,“不过你也够笨的,连府试都拿不到头名,将来就算努力,也未必能会试高中,更不用想状元之位。”
苏元青坦然地:“但在下已经很满意了。”
刘淑兰问:“你家人呢,不催你?”
“在下孑然一身,无牵无挂。”
“也没有心上人?”刘淑兰露出同情的目光。
“没有。”苏元青想起了人祖庙遇到的姐,,“不过要喜欢的,倒有一个,可人家是大户人家的姐,在下一个穷学生,似乎有点配不上。不过我若是能考上秀才,不定能换一个入赘的资格,到时候我便去试一试。”
刘淑兰看热闹地:“哟,没想到你还是个痴情的。”
苏元青:“那倒也不算。因为要是不成功,在下随时可以另择她人。”
“我呸。”刘淑兰简直想洗净自己的耳朵,“你这负心人。”
苏元青辩驳道:“八字还没一撇呢,你还想让我矢志不渝?未免强人所难。况且就算我了,你能相信,我若是那么,肯定是假的。”
刘淑兰问:“那什么为真?”
苏元青指了指不中,但他们还是来了。他们嘴上,‘兄台文采无双,必定榜上有名。’是真的吗?必然不是,真话是,‘今日你必不中,在下却有可能中。’甚至还在心里想,‘一会你不中,在下中了,你们可要好好恭喜在下。’这才是真的。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姑娘,实话虽逆耳,你不能不听。”
刘淑兰:“过了,叫我公子。”
苏元青:“你看,叫你公子这话就是假的。你却宁愿相信。为何?”
只有一个原因,那样顺心。
顺心的话,往往都是编织的谎言。
刘淑兰:“因为你不是好人。哼!”
她不太开心,又扭过头去。
这就有点无理取闹了!
来不及分辨少女心事里的道理,远处一声“放榜了!”底下一阵喧哗。
不一会,放榜的队伍来了。
敲锣打鼓,衙役开路。
好似大户人家的婚礼,迎出了新娘子。
人群让开一条道,让那队伍来到考场门前,把榜单张贴,而后便有人自发地唱名。从最后一名排队唱,边唱边往外跑,好叫全城人都知道。
共有六十二名考中者。
唱到第七个,也就是第五十六名。一位健壮的伙子喊道,“青山县苏元青,五十六名;青山县苏元青,五十六名。”
苏元青颇有些意外,一拍,:“竟然中了!”
“是你?”刘淑兰这才知道苏元青的名字,她冷哼道,“这名次,也值得高兴?”
苏元青却很满意,:“你懂啥。我本以为自己必不能中,现在榜上有名,就算天大的喜事。只是没想到,我那文章马马虎虎,竟然能得到青睐。”
他心中想,由此可见,马屁到那儿都是前进的敲门砖。只要马屁拍的好,别区区府试,就连状元都有可能拍到。
没听过那句话吗——
“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官有两张口,考试也是人情练达的买卖。
不然你愤世嫉俗,写传世文字,在考场上,依然不值一提。
刘淑兰笑:“都五十六名了,想必不是青睐,而是中也行,不中也行。知府大人念读书人不容易,放你一马罢了。”
苏元青岂能听不出话里的讽刺,不以为然,咧着嘴,笑:“那在下能怎么,长者赐不敢辞,在下也只好接了。”
刘淑兰骂道:“你真不要脸。”
苏元青:“随你怎么。我现在要下去,你要是要脸,就别找我帮忙。”
“你等等。”刘淑兰急了,“你我一起上来,当然要一起下去。”
“是吗,可在我这,没有那么理所当然的事。”
刘淑兰问:“你想怎样?”
苏元青:“放心,我不会太过分,只要你痛改前非,拍着一句,‘兄台果然文采无双,榜上有名。’在下就带你下去。”
刘淑兰眉头紧蹙,表情滑稽,:“你这人,还要不要脸?”
苏元青威胁道:“你不,不我走了。”
“你等等。”刘淑兰深吸一口气,但一下子又吐了出来,不出口。
苏元青不着急,默默等待。
刘淑兰做了好一阵心理建设,咬牙切齿、阴阳怪气地:“兄台果然文采无双,榜上有名。本公子甚是佩服。”
苏元青知道这是反话,却大笑道:“得好,当赏。”他摸出一枚铜钱来,塞在她的里,随后一揽住她的腰肢,闲庭信步往下走。刘淑兰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完好无损地落到树下,他放开她的腰,拱道,“告辞。”
本是陌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刘淑兰一时没有回过神——她的丫鬟在她耳边叫了两声,她才反应过来,四处看去都是人,但她想看到的人已经不在,她问:“他人呢?”
丫鬟回道:“下来就走了。”
刘淑兰:“这不要脸的家伙,跑得挺快。”
丫鬟面露难色,声但严肃地问,“姐,他欺负你了吗?”
“别瞎。”刘淑兰也怕流言蜚语,,“他就是不要脸,明明考得一塌糊涂,还让本公子夸他,简直不是个东西。”
正着,自愿唱名的人又唱一个,“刘福生,第七名;刘福生,第七名”
丫鬟:“这是咱家的亲戚。”
这对于她们来,才是真正的喜事。
但听到这喜事,刘淑兰并不高兴,甚至嘟哝了一句,“一对儿脓包。”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